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态敏感度是评价区域生态脆弱性程度的指标.在隆昌城市战略规划中,开展了生态敏感度评价工作.通过对生态敏感因子的提取、基于AHP法对因子生态敏感等级的划定、对不同开发用地类型对敏感因子受感性的分析,构建了服务于规划应用的二维生态敏感度评价体系.该体系既体现不同因子下的生态敏感度,又体现了不同开发类型下生态敏感因子的重要性,在战略规划中直接辅助城市规划中开发区域的划定与开发类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武汉市东西湖区某蔬菜基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基地土壤中Cu、Zn、Pb、Cr、Ni、As 6个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单因子评价法显示:Cu、Zn、Pb、Cr、As不存在污染;但Ni元素有25%的样品存在轻微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显示:6个元素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c为0.83,该蔬菜地土壤环境质量处于尚清洁(警戒限)等级。生态风险指数法显示:基于单项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Cr、Cu、Pb、Zn、As、Ni 6元素属于低生态风险等级;基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该蔬菜地土壤属于低生态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3.
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探讨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将生态脆弱度指数、生态弹性度指数和生态压力度指数作为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基本判定指标,构建了“敏感-弹性-压力”的评价模型,其评价体系包括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形成了综合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和RS/GIS相结合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川西滇北农林牧交错带为例,根据区域特征选取17个评价指标进行案例研究,定量评价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分析了生态脆弱度的空间差异和不同区域生态脆弱性的主导成因.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对于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丽娜  杨光  闫文义 《环境工程》2018,36(6):155-158
土地生态安全是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明水县为研究区,以研究区各乡镇为评价单元,采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安全指数测算方法,计算研究区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将评价结果表达在空间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12个乡镇中,I级生态安全单元2个,II级生态安全单元6个,III级生态安全单元4个。导致安全评价等级差异的影响因子各乡镇不一,其中经济密度、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等因子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该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南洛阳市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以河南洛阳市居民区、科教区、城市绿地、商业区、城市主干道、工业区和城乡结合处这7个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共采集63个样品.分析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重金属污染的程度,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主成分分析重金属污染的成因和来源.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超过河南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不同功能区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污染趋势为CdZnPbCuNiCr.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工业区重金属总含量最高,污染最为严重.单个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ir表明,Cd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最高.不同功能区土壤多金属潜在危害危险指数RI依次为工业区(548.87)主干道(466.06)商业区(392.81)居民区(226.27)科教区(189.76)绿地(153.72)城郊(117.45),工业区、主干道和商业区达强生态危害水平,居民区、科教区和绿地达中等生态危害水平,而城乡属轻微生态危害.Cu、Zn、Pb和Cd为人为因子,主要来源于工业废物和交通排放;Cr和Ni为自然源因子,受成土母质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土地生态安全是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明水县为研究区,以研究区各乡镇为评价单元,采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安全指数测算方法,计算研究区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将评价结果表达在空间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12个乡镇中,I级生态安全单元2个,II级生态安全单元6个,III级生态安全单元4个。导致安全评价等级差异的影响因子各乡镇不一,其中经济密度、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等因子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该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适用于甘河水生态评价的硅藻指数,合理评价甘河水生态健康状况,2018年8月在嫩江支流甘河调查了19个点位的着生硅藻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应用21种硅藻指数对甘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采用箱体图法分析了所选硅藻指数的适用性,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了硅藻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最后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硅藻指数在甘河评价正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所选硅藻指数中,IBD(biological diatom index,硅藻生物指数)、EPI-D(diatom eutrophication pollution index,富营养污染硅藻指数)和IPS(specific pollution sensitivity index,特定污染敏感指数)的评价结果区分度最好,最适用于甘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价.②甘河丰水期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约70%的点位水生态健康状况为健康、较好和一般,约30%的点位水生态健康状况为较差和极差,极差的点位全部位于甘河下游区域.③硅藻指数与CODCr的相关性对硅藻指数评价正确率有显著影响(P < 0.01),硅藻指数与CODCr相关性越强,评价的正确率越高;物种覆盖度对硅藻指数评价的正确率也有影响,但不显著,各点位最小物种覆盖度高于65%时,物种覆盖度对藻指数评价的正确率影响较为明显.研究表明,硅藻指数可以有效地评价水生态健康状况,但硅藻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等因素会影响评价的正确率,因此选择合适的硅藻指数进行研究区域的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价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湘江衡阳段地表水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文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测定了湘江衡阳段21个采样点地表水及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地表水中6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单因子污染指数均<1,水质良好;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整体变化范围0.404~4.991,水质未受到严重污染。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均有不同程度超过背景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已受到Cd和As偏中度污染和Cr、Cu、Pb和Zn的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该江段存在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其中Cd为高潜在生态风险,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贡献率为77.66%,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依次为Cd>As>Cu>Pb>Cr>Zn。  相似文献   

9.
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相对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叙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相对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地图建立一4种生态要素的基础评价数据库。讨论了生态系统因子对酸沉降的敏感分级,敏感性评价系统和评价模型。最后介绍了生态系统对酸沉降敏感指数制图。  相似文献   

10.
文章应用浮游植物种属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构建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洱海水生态健康质量。通过参照点设置、箱线图、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了5个核心参数: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水华束丝藻细胞密度、挪氏微囊藻细胞密度、直链藻细胞密度和硅藻GDI指数,统一量纲并划分健康评价标准。洱海总体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较健康”;6个水华风险较高的湖湾中,才村为“较健康”;小普陀、马久邑、桃源、双廊和挖色为“中等”。评价结果表明,P-IBI指数构建的洱海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对水生态环境响应的敏感程度较高,特别是与水质类别高度吻合,能够准确评价洱海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生态环境评价作为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在近海生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标准相对单一及不利于实际应用等问题,以生态系统为研究视角构建了基于环境因子和生态响应的近海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计量方法,根据环境因子指数和生态响应指数在交叉判断矩阵中的位置,将近海生态环境状态分为优、良、中、差和劣5个等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域评价. 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整体环境因子指数为0.41~0.84(平均值为0.67),生态响应指数为0.17~0.75(平均值为0.45),综合评价等级为良,但已非常接近中等级别;其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溶解无机氮负荷较高、重金属和浮游动物密度负荷过低. 不同海域生态环境状态存在明显差异,25个近岸海域中等级优和良的共占60%,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东部和西南部;海域等级为中和差的各占16%,另有8%海域等级为劣. 该评价模型与方法从生态环境整体性揭示海域存在问题,可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滇西北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格局-质量-功能框架开展其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特征评价,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滇西北高寒草甸区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EVI)格局由北向南递减.2000~2020年迪庆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生态脆弱性性指数最高增加了0.30,中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脆弱性敏感性显著,气候因子对迪庆北部和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敏感,经济(GDP)、人口(POP)等因子是导致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舟山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8月舟山重点排污口-舟山海洋生物工业园区排污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Hg、As、Pb、Cd、Cu、PCB等6种污染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沉积物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性均为低,6种污染要素的综合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u>Pb>PCB>As>Cd>Hg,潜在生态风险性排列顺序为PCB>Hg>Cd>Cu>Pb>As,PCB是沉积物中主要的潜在污染因子,对RI的贡献率达到了48.8%.  相似文献   

14.
安徽铜陵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乃举  周涛发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0):2633-2640
铜陵市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长期的矿业采冶和加工对城市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的持续压力,生态安全问题凸显.因此,本文构建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安全压力与响应指数模型,采用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综合分析方法,对铜陵市生态安全进行时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铜陵市生态系统一直处于较不安全、临界安全水平,安全等级总体较低.2003年作为分割时点,铜陵市的生态安全由较不安全上升至临界安全.压力和响应指数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安全子系统间的作用机理,即2000年以来,铜陵市生态调控措施减缓了系统压力,而环境投入力度不够,致使生态安全在较低等级徘徊.影响系统安全的主要因子为生态环境压力综合因子、资源约束综合因子和环境投入响应综合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香溪河消落区(海拔145~≤175 m)及其上缘(海拔>175~185 m)土壤中Pb,Cu,Cd和Cr含量. 并用单因子指数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以及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土样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 结果表明,消落区上缘土壤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消落区土壤,多因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前者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而消落区土壤基本处于轻度污染状态,部分处于安全或警戒线状态;影响香溪河消落区土壤环境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为Cd,Pb和Cr. 生态风险评价得出4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Cd>Pb>Cr>Cu,生态风险指数(RI)在消落区上缘土壤的平均值为219.85,在消落区土壤为34.32,上缘土壤大部分处于重金属中等或可观级生态风险. 可能是由于季节性水淹原因,消落区土壤都处于低等级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6.
陆浑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洛阳市饮用水水源地陆浑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采集32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6种重金属(Cd、Cr、Cu、Ni、Pb和Zn)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生态风险评价及源解析.结果表明:Cd、Cu、Pb和Zn含量超过黄河流域河南段重金属土壤背景值,分别是其8.8、2.0、6.5、2.3倍,重金属存在明显富集,且主要污染集中于坝前区域.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d为强污染,Pb为中-强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陆浑水库沉积物重金属风险呈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强的趋势,总体处于高度生态危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值达到312.94,其中Cd为主要贡献因子.富集系数法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d、Cu、Pb和Zn主要为人为源,Cr和Pb以自然源为主.总体而言,陆浑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Cd和Pb污染相对较重,可能会对水库水环境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90,自引:7,他引:83  
为了解丰、枯水期鄱阳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以及各污染物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在对鄱阳湖污染现状详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鄱阳湖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分析,并与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鄱阳湖底泥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从总体的污染程度分析,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大小排列次序为:Cu>Pb>Zn>Cd,这与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一致;各污染物对鄱阳湖生态风险构成危害的影响程度排列次序为:Cd>Pb>Zn>Cu;污染的地区和时间差异大,各采样点污染程度排序为:鄱阳饶河>鄱阳湖龙口>鄱阳湖南矶山>星子冬枯山>星子渔民村,且枯水期普遍大于丰水期.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东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岛东部陆架2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u、Cr、As、Pb、Zn和Cd)进行了含量测试及分布特征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Igeo)、富集因子(EF)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相似,呈现出由陆向海略微减小的趋势.6种重金属元素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来源,但Pb和As受到了人类活动影响.以上地壳和海南岛近岸未受污染沉积物为背景值的Igeo和EF值排序有所不同.研究区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平均值排序为Cd> As> Cu> Pb> Cr> Zn,Cu、Cr、Pb和Zn等4种重金属为轻微潜在生态危害,As和Cd在个别站位达到了中等潜在生态危害水平.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绝大多数站位处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邻近万泉河、陵水河和三亚河河口.  相似文献   

19.
开展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为建立流域尺度的长效保护机制提供依据.以郑州尖岗水库为研究对象,构建水域生境结构、水生生物、陆域生态格局和生态功能等共6类16项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开展评估.尖岗水库水域、陆域和流域综合生态健康标准化评估值分别为54.17、59.21和57.19,评价等级均为"一般",河道连通性、森林覆盖率是流域生态健康的主要限制因子.人类活动对尖岗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产生了强烈影响,生态环境正处于负向演替和生态退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江明 《环境》2010,(Z1)
为了研究广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近年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遥感监测为主、地面监侧为辅的立体监侧技术手段,通过对2004年和2008年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五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发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略有下降,但仍属于无明显变化;并通过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与各评价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全省各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的变化值与水网密度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这两个评价因子的变化值的相关性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