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杨三斌 《装备环境工程》2015,12(6):142-146,157
目的设计一种防静电结构的桥丝式爆炸螺栓。方法采用"泄放"与"堵"相结合的方法,设计针-壳空气静电结构的桥丝式爆炸螺栓,并进行各种性能验证。结果设计的桥丝式爆炸螺栓通过了总体结构原理性试验、静放电试验、分离速度验证试验、功能裕度试验、结构强度裕度试验、系统试验,以及鉴定考核试验的验证。结论桥丝式爆炸螺栓可解决防静电不安全因素,并且分离功能可靠,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铅芯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是最常见的桥梁隔震构件,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隔震桥梁设计当中。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支座,推导了其简化计算模型。引入合理的计算假定后,对整桥计算方程进行了分析。以某四跨连续桥梁为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计算了水平双向地震激励下隔震桥梁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采用了隔震支座的桥梁与普通非隔震桥梁相比其上部结构的加速度、桥墩的内力值均有所降低,支座的滞回位移消耗了大量的地震能量,有效减小了桥梁的整体反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长伟  张倩  芮晓丽  焦萍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2):4555-4562
核算了2003—2012年间中国30个省域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析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分别计算了中国东、中、西部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定量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2年10年间,中国30个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并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其中,湖北、广东和山东三省的总量居前3位,而内蒙古、吉林和重庆这3个省份(直辖市)的增速最快;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全国呈增长趋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非均衡变化特征;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绝对差异增速趋缓,自2008年后三大区域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呈现明显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存在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运输结构不尽合理、绿色交通治理体系不尽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交通运输难以有效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绿色交通指包含运输结构优化、组织创新、绿色出行、资源集约、装备升级、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七大要素的交通运输系统。2017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  相似文献   

5.
岩溶地区桥梁基础的处理是国内外高速公路建设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当桥基下方存在溶洞时,传统方案一般采取充填溶洞、改变桥墩跨度、桩基穿越溶洞、绕避等措施,但当桥址位置不能变更且不可避免要经过大型溶洞时,传统方案从经济、施工难度上考虑都不甚合理,而拱形结构跨越溶洞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以坳背湾大桥为例,重点探讨了在...  相似文献   

6.
川藏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特大桥跨越大渡河深切峡谷,桥位边坡稳定性对于桥梁工程安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边坡岩体结构控制论,在查明泸定大渡河特大桥边坡地质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桥位边坡山体的稳定性和边坡岩土体的稳定性,判定边坡岩土体的失稳破坏模式;针对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的稳定性问题,先采用静力法进行边坡工程潜在失稳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对边坡工程进行加固设计,再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加固后边坡的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崩坡积土层将会发生变形与失稳,厚约3~10 m;针对特大跨径桥梁两水准抗震设防要求,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桥梁边坡工程防护两水准防震减灾目标,并基于该目标及高边坡工程特点,设计采用开挖预加固、分区加固和坡面碎屑流拦挡与疏排相结合的边坡加固措施,实现了地震作用下边坡整体稳定和局部坡面碎屑流灾害的防治。通过边坡地震动力时程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边坡整体稳定,但未加固区会出现局部土体失稳,与边坡抗震设防目标一致。针对地震作用下边坡局部土体失稳的坡面碎屑流危害,设计采用拦挡与疏排结构保护桥梁构筑物的安全,并通过坡面碎屑流数值模拟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中、小曲轴精锻件锻造新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小曲轴精锻件的结构及锻造工艺性分析,在预终锻热锻件图设计上,增加平衡板的宽度、增大预锻模平衡板的圆角;预终锻模模具结构的设计上,在模平衡板上下模桥部,特别在小头处设计了阻力墙,增大金属流向桥部的阻力;在终锻平衡板最深处作排气孔,能让金属充满型腔;严格控制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制定出合理的模锻工艺流程,达到了提高材料利用率、合格率、模具寿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魏东 《环境保护》2013,41(13):10-13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在法规体系建设、节能减排措施上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总体粗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近期,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在梳理行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结构模型;结合结构模型中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项监管和企业四类参与者,从行业安全监管、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管理实际需求,提出了构建行业安全监管"权责清单"、健全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健全责任考核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推进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等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跨径增大,人行钢悬索桥的宽跨比与高跨比明显减小,结构整体刚度较低,行人过桥时的结构振动问题较突出。以国内某在役人行钢悬索桥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计算与实桥动力测试研究了结构自振频率、振型与阻尼比等动力特性参数,参考国内外有关规范资料评价了结构自振频率。结果表明,该桥低频范围的横向、竖向振动模态较密集,按脉动法实测频率与计算频率的比值为1.48~2.93,由于结构竖向与横向自振基频均小于1Hz,对行人激励较敏感,建议根据桥梁现状对上部结构进行适当改造以提高结构刚度或进行减振设计以改善结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1.
姑苏小桥多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中部,紧扼太湖之咽喉,京杭大运河由南而过,水网交织是一座江南水城。杜荀鹤在“送人游吴”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有水自然有桥,在苏州,“东西南北桥相望”咏桥名句不胜枚举。地志记载:苏州城内城外合共有上千座桥,城区之内占去367座,每平方公里平均13座,是桥梁密  相似文献   

12.
王健  林双娇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7):3441-3452
基于2002~2015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MRIO)数据,结合中介效应和动态门槛效应模型,检验物流产业集聚对物流业碳转移的影响机制,并拓展性地就物流产业集聚对物流业碳转移方向的非对称性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与碳转移之间呈显著的正向关系.物流产业集聚不仅直接促进碳转移,还通过信息化运作和交通运输压力作用于物流业碳转移.信息化运作约束下,物流产业集聚对物流业碳转移的影响总体呈倒U字型特征;交通运输压力作用下,物流产业集聚对物流业碳转移的影响呈梯度式增强特征.物流产业集聚对物流业碳转移的影响在方向上具有非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合理选择铅芯橡胶支座的动力参数是减、隔震桥梁充分发挥其减、隔震作用的关键。为便于今后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桥梁更加合理地选用铅芯橡胶支座,建立了多个桥梁工况,以3条人工地震动为地震输入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铅芯橡胶支座的动力参数与桥墩刚度和上部结构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了铅芯橡胶支座在不同设计谱峰值、不同桥梁结构下的最优屈服前刚度和屈服力。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桥梁的减、隔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中国对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各行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也是中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本原则,要求全面推进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交通发展,建成布局科学、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确立了"绿色交通"的引领地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汽车市场出现供需两旺的局面,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引发了能源、环境、拥堵等一系列问题。绿色交通作为一种高效能、低排放的发展方式,逐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绿色交通的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能源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交通行业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铝合金挤压型材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等方面,近年来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呈上升之势。着重介绍了铝合金挤压型材的生产工艺、在汽车上的应用以及工业挤压型材的开发前景与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7.
人体静电作用下桥丝火工品发火概率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有限元方法,通过算例模拟了桥丝式电火工品(EED)静电发火的三维温度场,并采取统计方法估算了火工品临界发火温度;结合可靠性理论应力一强度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EED在人体静电作用下的发火概率;最后分析了各因素对火工品发火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体静电电压是影响桥丝式EED发火概率的最主要因素,EED在人体静电作用下的发火概率高达17.1%。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中国实现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节能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的目标责任,但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形势依然严峻,交通运输行业作为重要的高污染高能耗领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交通部门在新能源的利用中存在的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相关的配套政策、设施不到位等问题,也依然制约着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发展。当前中国交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需借鉴国外发展绿色交通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着力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及影响因素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采用ESDA方法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同时考虑了空间联系作用,构建GWR模型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发现:(1)2000—2013年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空间聚类特征随时间变化不大,存在显著的高值、低值聚类特征.京津冀地区、辽宁、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地区为高值聚类区,新疆、青海地区一直处于低值聚类区.(2)碳排放影响因素在相邻地区差异较小.其中城镇化率、交通运输结构为主要推动因素,能源强度则起到关键抑制作用.应对碳排放聚类区域施行协同减排目标,同时,应根据因素影响作用差异,分区域制定针对性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的影响后,对各省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空间收敛问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剔除前后,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差异;(2)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在波动中逐渐上升,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且省际之间差异较大,大部分省份仍处于较低水平;(3)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同时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且条件收敛速度更快;(4)交通发展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对收敛速度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人口规模对收敛速度存在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