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外环林带小气候效应的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外环林带小气候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春夏林内白天最高气温低于旷地1.4℃,而秋冬则分别高于旷地1.1℃和2.7℃的特征;春、秋、冬林内最低气温高于旷地0.52到1.1℃;一年中春、夏、秋相对湿度高于旷地4%-11.4%,尤以夏季增湿最大,昼夜与旷地湿度差值分别达到11.4%和6.9%,林带在夏秋白天的降温和夏秋的增湿作用十分明显,林带明显具有冬暖夏凉和冬干夏湿的作用。林带在春夏季对林带北缘及下风向90m区域具有稳定其小气候的作用。一年中春、夏、秋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比旷地小1.3~0.7℃,而冬季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反比旷地大2.1℃;相应的夏、秋林内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比旷地高4.4%-6.7%,而冬、春林内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反比旷地低1.10/0--2.6%。在冬季中午林带内蓄热能力比旷地高约3℃,林中最低气温普遍比林外高0.5℃,具有明显保温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公路绿化带可对交通噪声产生一定衰减作用,这对于减轻路域环境噪声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高速公路绿化带种植树种、种植密度、林带宽度等多种因素对降噪效果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该研究采用选取试验点进行原位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3条主要高速公路路侧绿化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效果,并探讨了林带宽度和郁闭度对噪声衰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绿化带对交通噪声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在不同的绿化模式下,衰减效果存在较大差别。交通噪声的绿化衰减同林带宽度有很大关系,对于较宽林带,靠近声源前半部分的林带对噪声有较好的减轻作用,但后半部分的减噪效果较小。林带的对噪声的绿化衰减与林带宽度以及宽度和郁闭度的乘积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3种典型道路景观林对诸城市夏季小气候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不同道路景观林的小气候效应,以山东省诸城市龙柏(Sabina chinensis cv.Kaizuc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杨树(Populus)3种典型道路景观林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24—30日,分别在林内、林中和林外进行小气候要素观测,研究了3种典型道路景观林对夏季小气候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道路景观林与空地相比,在各时间段均显著降低了太阳辐射强度,其中侧柏道路林降低最明显,降低了85.56%。道路景观林内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空气湿度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反,其中龙柏道路林空气温度在13:30最高(32.6℃),17:30处于最低水平(26℃),说明道路景观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道路景观林调节空气负氧离子方面差异较大,以空地为对照(689ind·cm~(-3)),龙柏道路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增至1 017 ind·cm~(-3),侧柏道路林和杨树道路林则显著降低,分别为333 ind·cm~(-3)和350 ind·cm~(-3),白天中各时间段3种道路景观林及空地之间的负氧离子浓度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道路林的郁闭度能显著影响林内小气候,其中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与道路景观林郁闭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显示,道路景观林对城市道路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侧柏道路景观林能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和土壤紧实度,显著提高土壤湿度;龙柏道路景观林能显著提高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对局地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云杉属(Picea)和圆柏属(Sabina)乔木是青海省分布最广、蓄积量最大的乔木,弄清这2个属内各乔木树种含碳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青海省碳储量评估具有至关重要作用。考虑最小样本需求、样本的区域代表性和工作量等方面的因素,在青海省乔木林中云杉属和圆柏属乔木分布区内选取天然起源的云杉属乔木(包括: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川西云杉P.likiangensis var.rubescens和紫果云杉P.purpurea)29棵和圆柏属乔木30棵(包括: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大果圆柏S.tibetica)作为青海省云杉属和圆柏属含碳率分析样本,采用干烧法对其树干、树皮、枝条、死枝、叶和根的含碳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青海省云杉属和圆柏属5个乔木树种全株的含碳率在0.454 5(紫果云杉)至0.465 0(祁连圆柏)之间,其中云杉属的平均含碳率为0.460 6,圆柏属的为0.466 1,云杉属的含碳率显著低于圆柏属。(2)青海省云杉属和圆柏属5个乔木树种各器官含碳率在0.443 4(祁连圆柏的枝条)至0.496 4(大果圆柏的叶)之间;总体上叶的含碳率高于其它器官;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以及不同树种同一器官的含碳率之间均存在差异,但是变化较小(变异系数均在4%以内)。(3)树种含碳率是树种本身属性(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同一树种的含碳率可能有较大差异;而生长在近似环境中的不同树种其含碳率可能很接近。由于含碳率的变化会对碳储量评估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区域碳储量的准确评估需要以该区域优势树种含碳率的精确测定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南京市不同功能绿地类型的26种主要绿化树种净化大气固体悬浮物的能力进行监测分析,研究不同功能区主要树种叶片滞尘量的季节变化,应用SAS软件,综合考虑单位面积滞尘量、单叶滞尘量、干重滞尘量3种指标对绿化树种滞尘能力进行聚类评估.结果表明,大部分绿化树种叶片滞尘量的季节变化为春季高、夏季降低、秋季增高、冬季达最高,这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含量季节变化的规律相一致;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点的叶片滞尘量可以反映树木所在环境空气质量,灵谷寺公园和栖霞山空气质量优于梅山钢铁厂和宁镇公路;不同树木类型间滞尘能力差异较大,灌木滞尘量最大,常绿乔木其次,落叶乔木最小.  相似文献   

6.
以无锡市惠山森林公园毛竹林和青山公园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内和林缘的小气候日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惠山森林公园与青山公园的相对湿度日变化皆呈先减后增趋势,均在13:00达到极值。林内相对湿度分别为67.6%、65.6%,林缘相对湿度分别为61.8%、63.4%;温度和综合舒适指数日变化皆呈先增后减趋势,也均在13:00达到极值,林内温度分别为28.2℃、27.5℃,林缘分别为29.8℃、28.9℃;林内综合舒适指数分别3.5、3.2,林缘综合舒适指数分别4.8、4.1。2)08:00~17:00林内人体舒适度高于林缘,其他时刻人体舒适度低于林缘。3)与密度较大的惠山森林公园竹林相比,青山公园竹林综合舒适指数降低了0.1~0.7,平均值为0.3,即密度较小的青山公园竹林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功能最佳,为秋初时节人们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道路交通扬尘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山西省典型公路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公路绿化带进行分类,并选择粒径分别为150、106、75、53μm的黄土粉,模拟道路交通TSP,采用喷粉机设置1、2、3、4 m·s-1的喷粉速度在路沿处设置人工喷粉,在路侧设置样带分0、2、5、10、15、20 m距离梯度布设采样点进行尘源样品的采集,进行称重。本文提出绿化带净滞尘率和梯度净化率的概念,研究不同粒径水平、不同瞬时风力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绿化带对交通扬尘的阻滞吸收效应,最后基于显著影响因子和因子的互作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绿化带滞尘效应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绿化带滞尘效应与多种林带特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公路绿化带明显改变了道路TSP扩散格局,对空气中的粉尘有显著的净化效应。本实验条件下,在距道路5 m范围内绿化带开始发挥效应,净滞尘效应均值达22.95%,随后TSP净滞尘率降低,在20m净滞尘率均值为9.83%,但净化率均值达96.56%;不同粒径水平和瞬时风力条件下,绿化带的滞尘效应不同,TSP粒径为53、75μm时,绿化带在5 m的净滞尘率最高,分别为18.81%和38.09%,而粒径为106、150μm时,绿化带在15 m的净滞尘率最高,分别为15.40%和24.94%,当瞬时风力为1 m·s-1时,净滞尘率在15 m处最高,为16.50%,当瞬时风力分别为2、3、4 m·s-1时,净滞尘率均在5 m处最高,分别为22.03%、28.69%、25.09%,均以高密度型绿化带(郁闭度≥0.55)效果较好;在近路基处栽植杨树(Populus L.)或槐树(Sophora japonica Linn.),且乔木种长势高大并伴有较密的灌草结构,能增强绿化带的滞尘效应。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滞尘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绿地的滞尘作用是城市绿地重要的生态功能之一。综述了城市绿地的滞尘机理、变化规律。城市绿地的滞尘机理主要分为3种方式:滞留、附着和粘附;城市绿地滞尘能力与滞尘时间、城市环境、植物种、植物群落结构等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差异很大,总体规律表现为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草本植物;但就单位叶面积来说,滞尘能力均以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藤本植物;主要原因是垂直高度不同,灌草能有效截留地面的扬尘(城市中灰尘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同种类植物种在封闭式环境条件下叶片滞尘量明显低于开敞式环境条件下的滞尘量,因此,在城市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滞尘能力表现为工业区〉商业交通区〉居住区〉清洁区。随着季节和滞尘时间的变化,每种植物都存在一个滞尘限度,如果无雨水或人为干扰,最终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从城市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看,乔—灌—草型的绿地具有相对较好的滞尘作用,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绿地类型;另外,在城市绿地面积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以藤本植物为主的垂直绿化将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在城市绿地滞尘机理、规律以及植物滞尘能力评价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冷箭竹(Bashania faberi)开花枯死后的自然更新恢复过程中,冷杉-铁杉林内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洞悉亚高山森林植被在群落内部扰动影响下木本植物的响应,以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区域内的森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群落学调查方法,分析冷杉-铁杉林内冷箭竹更新恢复前期与后期的木本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木本植物中乔木树种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在冷箭竹更新恢复前期与后期之间没有显著变化(P 0.05),灌木植物的种类和同种植物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指数在前后期都有明显的变化,种类和多样性指数都略有增加(P 0.05);且不同样地在更新恢复的前后期,木本植物的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海拔3 000 m以下的样地乔木树种的变化较小,海拔3 000 m以上样地有显著性变化;而灌木植物多样性在所有样地中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呈略微增长趋势;同时,不同样地之间在冷箭竹更新恢复前后期的乔木树种多样性,两两之间相差不明显,灌木植物在前期彼此相差较大,后期仅个别样地、个别指数有显著性差异,其余都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体现出演替顶级群落物种组成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在竹子更新恢复过程中的波动性,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乔木树种、灌木植物)对环境变化适应的差异性,这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恢复的策略提供了依据.(图3表4参54)  相似文献   

10.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恢复对蟹类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崔丽娟  王义飞  张曼胤 《生态环境》2010,19(12):2929-2933
底栖动物尤其是蟹类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研究检验不同红树林种类及林龄和郁闭度是否对蟹类分布情况存在显著影响。从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对蟹类密度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同植被类型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光滩与成熟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红树林树种和林龄2因素对蟹类密度的影响的双因素分析中:树种、林龄、树种和林龄间互作均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红树林树种和郁闭度2因素对蟹类密度的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中:树种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郁闭度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树种和郁闭度之间互作对蟹类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公园绿地夏季典型天气下(晴天、多云和雨后)小气候及人体舒适度情况,选择海淀公园8处游憩地为监测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园绿地能有效降低空气温度,增加湿度,减小风速,改善人体舒适度。夏季不同天气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晴天和多云时绿地内舒适时间达4~7 h,比对照延长1~4 h;雨后人体舒适时间达5~11 h。不同游憩点降温率、增湿率和减风率差异明显,3种天气人体综合舒适度指数降幅最明显的游憩点是旱柳-槐树林,为5.0%~5.4%,草坪最低,仅为0.4%~1.5%。晴天、多云和雨后日均降温分别为0.5~2.6、0.7~2.7和0.6~2.0℃;增湿率分别为2.2%~10%、2.6%~10.25%和1.1%~4.3%;风速分别降低16.7%~66.7%、16.7%~66.7%和22.2%~55.6%。典型天气下06:00—09:00适合晨练等户外活动,晴天和多云时10:00后人体会感到不舒适,雨后居民可在17:00以后到园内各游憩点进行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典型公路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在路侧设置样带分梯度布设噪音测点,研究绿化带对交通噪音的衰减效应、绿化带的噪音衰减格局及绿化带特征因子与降噪效应的关系,并通过拟合回归模型,分析绿化带的降噪机理。结果表明,公路绿化带噪音衰减格局呈单调递减趋势,模型拟合不同水平梯度的噪音衰减效应,以三次多项式拟合度最高;绿化带10m内是最佳降噪范围,10~60m为有效降噪范围,60~80m是次级降噪范围,40~60m宽的绿化带可满足绿化带的降噪要求;合理栽植绿化树种,使其成林后郁闭度≥0.6,可使噪音值从路基处至80m处降低31.0~36.4dB,绿化带树木高大并且栽植乔灌草复层结构,会增大林带的降噪效应;绿化带降噪效应与绿化带宽度、郁闭度、100m绿化带胸高断面积等因子正相关,与疏透度负相关,因子的互作对降噪效应起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深入研究城市道路防护绿地对空气微生物污染的屏障作用,对城市空气污染的控制、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城市道路绿化的科学配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北京市西土城路旁边3块不同结构防护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垂直道路不同距离设置取样点,用平皿沉降法同时采样,带回实验室培养计数。通过分析道路及其防护绿地内空气细菌、霉菌种类和所占比例,细菌、霉菌的水平扩散特征和道路防护绿地的减菌效应,以及基于空气细菌污染防治的城市道路防护绿地宽度。结果表明,(1)城市道路空气微生物主要以细菌为主,占99.4%,霉菌占0.6%;道路防护绿地中空气细菌占96.2%,霉菌占3.8%,霉菌数量比道路略高。细菌优势菌群包括Micrococcus,Staphylococcus,Bacillus,Microbacterium,Arthrobacter;霉菌优势菌群包括Alternaria,Penicillium,Aspergillus,Cladosporium。(2)道路防护绿地空气总微生物浓度和空气细菌浓度水平梯度变化一致,表现为从道路中央到距林缘15 m处急剧降低,距林缘15~55 m范围变化不大。(3)3块绿地对空气细菌污染有显著防护效果,减菌效应都达到了70%以上,以乔灌草混交结构绿地防护效益最佳,达到90%以上;但防护绿地对空气霉菌的防护效果不明显。(4)在该研究背景下降低城市道路空气细菌污染的单侧最佳防护宽度应在15 m以上,10 m以上宽度也有一定防护效果。(5)城市道路防护绿地树种选择应以乔木树种为主,合理搭配灌草景观植物,优先选择具有滞尘、杀菌、吸收SO2等特殊功能的树种。绿化空间结构配置北方城市以乔灌草复层结构为主,南方城市以多树种混交的乔草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14.
梅州城区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10月,采用群落调查法、主成分分析法对梅州城区5种绿地类型65个种植的植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类植物共计43科105属147种(含变种),其中乔木62种(42.17%)、灌木45种(30.61%)、草本植物31种(21.09%)、藤本植物9种(6.12%);2)群落垂直结构为乔、灌、草3层复合结构者9个(13.85%),为乔、草2层结构者34个(52.31%),乔或草单层结构者12个(18.46%);3)乔木树种平均胸径16.7cm,其中平均胸径〈10cm者23种(37.09%),平均胸径10~20cm者29种(46.77%),平均胸径20~30cm、〉30Cm者分别为5种(均为8.06%);4)梅州城区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可用乔木高度因子、胸径因子、密度因子及冠幅因子来表述,这4个主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1.55%,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群落结构的大部分信息;5)梅州市城区乔木层的优势树种是垂榕、大叶榕、大王椰子,次优势种是阿珍榄仁、阴香、海南蒲桃、细叶榕、木棉、麻楝、香樟、洋紫荆,这11个树种分属桑科、棕榈科、使君子科·、樟科、桃金娘科、木棉科、楝科、豆科(云实科),它们是梅州城市森林的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决定了梅州城市森林的南亚热带性质的外貌。  相似文献   

15.
保留带与造林带的小气候和水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分析了保留带与造林带的小气候和水分效应结果显示:①保留带的日均温比造林带低0.6~2.6℃,每天13:00时两带温差最大;保留带的月均温比造林带低0.5~2.2℃,两带6~8月的月均温差最大.②保留带的日均温度比造林带高10~15%,每天13:00时两带湿度相差最大;保留带的月均湿度比造林带高8.3~15.5%,两带6~8月的月均湿度相差最大.③造林带的光明强度是保留带的30~50倍,是未砍带的43~58倍.保留带和造林带不同位点的光照强度随一天中时刻的变化而发生更替.④保留带灌丛对降雨的拦截率为22.61%~64.15%.⑤保留带与造林带和未砍带土壤的自然含水率差异主要出现在0~10cm的表土层,且雨季的差异大十旱季的差异在雨季,保留带土壤的含水宰大于造林带的含水率,在旱季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陈佳瀛  宋永昌  陶康华  倪军 《生态环境》2006,15(5):1024-1028
通过测量上海城市外环林带和植物园空气离子、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等指标,研究分析了城市绿地空气离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上海外环林带旷地和道路中的空气清洁度指数(CI)为0.29和0.21,处于临界值;林中和林缘的CI分别为0.63和0.67,达到中等清洁程度;上海植物园中平均空气清洁度指数为0.64,最高达到0.83。一天中空气负离子含量的高峰值出现在7:00—8:00,18:00—19:00,低峰值出现在13:00—14:00。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成正相关显著,而与温度、PM10成负相关显著。空气湿度在对城市空气负离子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建议建设以提高空气质量为目的的城市森林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7.
合肥城市主要绿地类型小气候调节作用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植被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环境。为探讨不同绿化类型生态效应的差异,以合肥市公共绿地中的林地和草地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3~5月间利用电子温湿度计和电子照度计分别测定不同面积的森林和草地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林地和草地降温增湿的效果随着林地和草地绿化面积的增大而增强,不同面积的林地和草地内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相同面积的林地降温增湿效果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强,郁闭度分别为0.5、0.64、0.73的林地降温效果比非绿地高1.9%、2.2%和3.9%,增湿效果高12.3%、12.6%和14.7%;以非绿地为对照,相同面积的林地改善城市气候的效果明显高于草地;一天早、中、晚3个测定时段内林地的降温率比草地高2.34%、2.75%和5.03%,增湿率比草地高1.18%、2.41%、4.4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生物能和太阳能大棚式温室的室内生态条件及其调控后效应的试验,得出:生物能温室的室温与料温和气温的日变化趋势一致,室温与料温、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616,0.62,回归方程分别为Y=1.23X1-5.77,Y=1.08X2+20.6。室温一般是进料后1—2天开始上升,第3—5天随地温迅速上升,第7—10天进入高峰期,至进料后18—20天仍可高出大气温度10℃左右。室温白天受太阳能影响大,增温快、变幅大,夜间靠生物能增温,室温变化平稳。此外,生物能室温水平分布均匀,垂直温差显著。虽然室内湿度经常处于雾化状态,但室内光照基本能满足多种作物生长的要求,晴天室内光照强度相当于自然光强的46~60.4%。室内CO_2浓度可高出大气中5.83倍。关或开通气孔,使室温每小时降或升1~2℃,覆盖草帘可增温11.3~12.0℃,晴天中午覆盖草帘可降温7.3~10.8℃,室内悬挂黑布帘可增温4—6℃,开门窗有通风降温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了解森林内部属性与森林改善空气环境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不同森林在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方面的能力强弱,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试验中心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8月按照2 km×2 km网格间距进行系统抽样,设置51个样地对森林空气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含量等空气环境状况指标及林分特征因子进行了监测,并对林分类型、发展阶段、郁闭度等林分因子与森林空气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采用温湿指数、安培空气质量评价系数、森林空气负氧离子评价模型对不同类型森林的空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功能主要与其林分类型、发展阶段、林分郁闭度有关;2)在调节空气温湿度,改善空气环境舒适度方面,针叶混交林最强,然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纯林、阔叶纯林、灌木林,以未成林最弱。在吸附污染物、净化空气方面,针阔混交林最强,然后依次为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针叶混交林、针叶纯林、灌木林,以未成林最弱;3)不同发展阶段的林分在改善空气环境舒适度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但随着林分发展阶段的深入,森林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森林净化空气的能力也逐渐增强;4)森林在调节空气温湿度,改善空气环境舒适度等方面的功能随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强,当郁闭度大于0.4时,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舒适度的功能显著增强。郁闭度在0.4~0.7之间的林分净化空气的功能较强,尤以郁闭度为0.5时最强,当林分郁闭度低于0.4或高于0.7以后,林分净化空气的功能均有所降低;5)总体来说混交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功能要显著强于纯林。研究结果对于经营单位如何通过林分状态的调控来增强森林的空气环境改善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3种锦鸡儿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植物是黄土高原植被的重要组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外来种中间锦鸡儿(C.intermedia Kuang et H.C.Fu)和乡土种白毛锦鸡儿(C.1icen-tiana Hand-Mazz)、甘蒙锦鸡儿(Caragana opulerts Kom.)种子在室内5℃、10℃、15℃、20℃、25℃、30℃恒温及10℃/5℃、25℃/15℃、30℃/20℃、35℃/20℃昼(10h)/夜(14h)的变化温度下培养.结果表明,中间锦鸡儿适于萌发的温度范围最为宽泛,为5℃到30℃,萌发率普遍较高.甘蒙锦鸡儿适于萌发的温度在30℃以下,萌发率很高,大部分为100%,5℃下仍有较高的萌发率.而白毛锦鸡儿适于萌发的温度范围相对较窄,萌发率普遍较低,5℃时种子不萌发.昼/夜温度变化对3种锦鸡儿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从萌发速度来看,中间锦鸡儿倾向于适宜温度范围内在很短时间内很快完成萌发,高温下萌发速度更快,另有0.8%的硬实种子.白毛锦鸡儿萌发速度最慢,呈现每次都有少部分种子萌发的格局,另外有5.1%的硬实种子进入持久种子库.而甘蒙锦鸡儿的萌发速度介于二者之间,且没有硬实种子.3种锦鸡儿种子萌发格局与其地带性分布和生境有关,萌发格局的不同也揭示了这3种锦鸡儿在不同生境下的繁殖更新策略.图2表1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