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经产业新闻”报道 :为迎接明年 4月实施的“家电再生法” ,三菱电机开发成功对混合废塑料利用比重、带电性不同而分类回收的技术 ,使家电混合废塑料的再生利用率达到 80 %。具体方法为 ,先将废家电破碎后 ,先分为金属类和废塑料类 ,然后对废塑料再分类 ,利用比重不同及含  相似文献   

2.
据“日经产业新闻”报道 :日本塑料年生产约1 50 0万t以上 ,报废后有 1 /2左右被焚烧减量和填埋处理 ,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且造成填埋场地紧张。为此 ,1 995年和 1 998年分别颁布的“包装容器再生法”和“家电再生法”要求对废塑料尽可能再生利用。由于塑料品种繁多 ,除塑料瓶类容易回收外 ,对回收的混合废塑料进行分类是能否合理利用的关键 ,成为各方关注和开发的焦点。物质工学研究所开发成功的分类鉴定仪 ,利用近红外线对塑料照射产生不同强度光的特点 ,用电脑分类贮存 ,在对废塑料检查时和电脑对照便可区别分类 ,可对流通的 50余种有…  相似文献   

3.
再论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之“付费制度体系”的科学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制造商责任制”与“全过程管理”两大原则出发,论述了包括“价内回收处理费”与“主动回收处理保证金”等方面在内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之“付费制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主要条款做了详尽的剖析,进而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法必须以“制造商责任制”与“全过程管理”两大原则的紧密结合为基础 ,并从全新的角度设计出了包括“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费”及“主动回收处理保证金”两个方面在内的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的“付费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借鉴国际经验 尽快依法建立废弃家电再生利用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电、电脑类产品是材料、技术密集性产品,搞好废弃家电等的再生利用,既可合理回收钢铁、有色金属和金银等贵金属及塑料等有用原材料,又可防止铅、镉、汞和氟利昂等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但由于分解技术复杂,故再生利用的难度较大。对此,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观点出发,  相似文献   

6.
日本家电废塑料的再生利用及分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成为家电生产和消费大国,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久将产生家电的报废和再生利用课题,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方针,对此应高度重视,为此兹介绍日本的经验以供有关方面参考,鉴于我国石油进口过多,已成为“十五”计划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废塑料合理再生利用涉及节油问题,且技术较为复杂,故据日刊“塑料时代”2000年增刊号“废塑料的再生利用”专集中摘译有关家电用废塑料再生利用及关键的分选技术重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芬兰塑料纸板公司将塑料液化技术用于塑料垃圾再生利用获得成功。利用这项技术可将塑料垃圾液化,而且液化时不需要对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和清洗。液化塑料可作为沥青的替代品,用于铺设马路,因此被称为“塑料柏油”。““塑料柏油”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良好的伸缩性。比普通柏油更耐寒、耐磨,而且造价低廉。目前,用液化塑料作筑路材料已进入大规模试验阶段。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将对这种材料的耐久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继续进行研究。除用作筑路材料外,液化塑料还有其他许多用途。如制造能够卷起来的“塑料柏油板”、与重油混合用作工业燃料…  相似文献   

8.
记者获悉,北京将出台六大“变废为宝”示范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示范项目,拟建设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示范工程,年处理废旧家电120万台;废旧轮胎生产胶粉示范项目,拟建设废旧轮胎制胶粉示范项目,同时建设胶粉改性沥青实验中心,进行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国际上以废塑料代替大宗燃料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塑料的用途日益扩大而废塑料的处理技术尚未过关,可分解塑料虽开发成功但由于成本较高尚难推广,故解决了白色污染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废塑料的于生利用技术,有分类回收后用于原料;有经油化后回收油品的,亦有加入高炉水顺转窑代用燃料的;亦有和其他可燃废物混合制成垃圾固形  相似文献   

10.
从日前结束的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利用国际研讨会上传出消息 ,我国目前正在研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 ,以解决由于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不当而带来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据了解 ,从 2 0 0 1年底开始 ,国家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建立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建立我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初步设想》。“初步设想”提出 ,我国将实行“生产者责任制” ,家电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处理废旧家电 ;回收处理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劢和支持 ;建产试点项目 ,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由华东理工大学李滨耀、吴驰飞教授等承担的国家“863”项目——PET塑料回收及应用项目日前通过科技部的专家验收,该项目的完成不仅实现了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再生利用和塑料二次加工技术的两大创新,而且对消除“白色”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刊在今年第六期“国外动态”栏目发表了“日本废家电的再生利用动向”一文,主要介绍了日本对废家电处置的概况及今后再生利用的动向,这一内容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兴趣。现继续发表与此相关的文章,内容则主要介绍日本废家电的回收利用新技术,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世界环境》2007,(4):82-83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的回收都是一种降级循环,这种回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材料的品质。例如:当不包括汽水瓶和矿泉水瓶的塑料被回收利用时,它们同其他塑料混合并产生一种低品质的混合物,然后用来制成一些廉价的不规则形状的产品,比如公园的长椅或者减速缓冲隔等。  相似文献   

14.
闻泽 《环境》2005,(1):84-85
环保节能冰箱的推出迫在眉睫。环境保护与能源稀缺一直是关系地球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拉闸限电”频频出现,已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废旧家电回收产业的混乱落后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欧美各国相继出台有关节能与废旧家电回收的进口壁垒政策。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节能与环保”问题骤然成为了中国家电业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中部的兵库县加东郡 ,松下电器公司建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大型工厂。这座占地面积3.86万平方米、被田野环抱的工厂不但不生产任何家用电器 ,而且每月要“吃掉”1 0万台左右各种型号的彩电、空调、冰箱和洗衣机。这就是松下电器公司为了保护环境和谋求资源再生 ,努力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而专门设立 ,负责研究和开发废弃家电循环使用技术的“松下家电回收利用技术中心”。该中心设立的研究开发部除了研究废弃家电的处理技术之外 ,还从事易分解、易回收家电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 ,并随时将研究成果反映到松下电器集团的各个研究开发、设计和制…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商务委、财政局全权委托市政府采购中心进行的天津市家电“以旧换新”销售、回收企业征集工作全面结束,拆解企业已确定为静海绿天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销售和回收企业最终花落谁家目前仍需等待中标结果。据了解,除天津市以外,北京、上海等试点城市“以旧换新”工作也已进入招投标阶段,业内人士分析,家电“以旧换新”业务很可能于2009年8月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7.
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之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阎明 《中国再生资源》2005,(3):19-22,26
我三年前进入废旧电器资源化再利用领域,开发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技术,与人合作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废旧家用电器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究”的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从事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我感到单纯的研究技术,如果离开了国情,离开了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对资源再生企业经营理念、运营方式不作深入的研究,技术研发就会偏离方向,再生利用技术和设备可能因为与企业需求不符而得不到应用。  相似文献   

18.
1将研制“绿色塑料”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加以扶持,尽早研制出质量更优、价格更低的新型“绿色塑料”。2对生产“污染型塑料”的企业课以重税,对绿色塑料生产企业减免税并降低贷款利率。通过宏观调控提高“污染型塑料”销售价格,降低“绿色塑料”销售价格。3通过环境立法或政府法令对污染型塑料包装袋的生产和使用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4规定生产、销售“污染型塑料”的厂家、商家同时承担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加工任务,否则停止其生产和销售。5生产一些纸、麻等其它品质的包装袋,作为部分替代品加以推广。6恢复使用楼房垃圾道,改装新型防…  相似文献   

19.
塑料回收利用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塑料回收利用途径,并着重介绍了被称为第三代塑料回收技术的新路线在国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据德国报纸报道,德国柏林技术与经济大学开发出工业塑料自动分类回收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报废汽车和计算机回收领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中的塑料零件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已达到15%,而60年代初只有10%。业内人士预计,到200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塑料零件比例的增加加重了报废汽车分类回收利用的困难。柏林技术与经济大学开发的工业塑料分类回收系统先将塑料组件单独分离出来,再通过摇动输送带送入识别系统。识别系统采用红外线照射的方式将不同成分的塑料进行再分类,而每种塑料反射光线的不同成为分类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