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经厌氧-好氧处理的生物稳定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其经活性炭吸附、混凝、芬顿和电解处理后的溶解性有机碳(DOC)、COD、溶解性氮(DN)和比紫外吸光度(SUV254)的变化,及去除单位COD的成本变化.研究发现,活性炭吸附、芬顿和混凝对生物稳定渗滤液的COD、DOC和DN的去除效率均随药剂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包...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脑电路板中废塑料所制备的活性炭,研究其对印染废水的吸附。实验以其中的COD(还原性物质)为吸附对象,分别做吸附时间、活性炭投加量、温度、溶液初始pH以及溶液初始浓度的单因素实验。研究表明:吸附时间为15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活性炭的投加量为6 g时,COD去除率最高;吸附最适宜温度为20℃;弱酸性条件有利于活性炭对COD的吸附;溶液初始浓度越高,COD去除率越低。此外,还利用范特霍夫方程式的变形形式对自制的活性炭吸附COD的过程进行热力学研究。研究表明:活性炭吸附印染废水中COD的过程是放热过程,说明温度过高不利于活性炭对印染废水中COD的吸附。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对比了活性炭吸附法、混凝-活性炭吸附法深度处理化工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对影响深度处理化工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的各种要素如投加量、配比、吸附时间、pH值等条件进行试验后,得出了去除有机物的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对混凝-活性炭吸附法深度处理化工废水中的有机物而言,混凝可以有效去除浊度,去除率达93.9%以上,活性炭对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其最佳投加量为35mg/L。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水性油墨废水的活性炭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混凝沉淀预处理后的废水,采用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处理效果较好。吸附操作的最佳pH范围为4 ̄7,吸附平衡时间为1h,当进水COD浓度400mg/L,要求出水COD浓度<100mg/L时,颗粒活性炭用量约为4g/L。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SBR+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废水,利用废H2SO4和废铁炭微电解,并以微电解-混凝沉淀+活性污泥为预处理,预处理控制工艺条件,S2-、色度、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0%,98.9%,66.9%;试验的pH,VFA数据验证了水解酸化的稳定效果,稳定运行后,COD总去除率达96.0%,SBR出水经粉末活性炭吸附后COD出水300mg/L左右,达到三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6.
以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臭氧氧化原理及其协同的工艺技术处理效果,考察处理前后废水的分子量分布、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EEM)和GC/MS等表征的溶液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废水生物工艺出水的后物化深度处理的最佳组合原理序列为臭氧-混凝-吸附,响应曲面模型预测的最优反应条件为:臭氧反应时间62.56 min,聚合硫酸铁(PFS)投加量为0.87 g·L-1,以及活性炭投加量为1.10 g·L-1.实验过程的总有机碳(TOC)去除率达到98.29%,与模拟值98.74%相对偏差为0.45%.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和臭氧氧化3种技术原理对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中污染物具有选择性分离与转化的作用,组合工艺能够实现废水中残余组分有机物、UV254吸光物质、荧光物质等的有效去除,存在废水溶液性质与工艺技术原理有效性协同增强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7.
活性炭吸附石化二级出水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活性炭对某石化二级出水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静态和动态试验下,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二级出水COD的去除效果,并讨论了吸附前后水中有机物的组分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静态试验中,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二级出水的COD的饱和吸附量为1.1 mg·g-1,吸附速率为0.7 mg·min-1;通过动态试验得到了吸附的最佳条件,即HRT=1 h,水力负荷为0.76 m3·m-2·h-1,此时COD的去除率可达49.9%,出水COD低于50 mg·L-1.相对分子质量分级和树脂分级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二级出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小分子有机物有较好的吸附效果,该组分被活性炭吸附的COD所占比例为59.72%,活性炭吸附作用对水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分布影响不大;活性炭对石化废水中有机物组分的去除效果排序依次为:疏水碱性物质(HOB)疏水酸性物质(HOA)亲水中性物质(HIS)疏水中性物质(HON),对HOB和HOA的去除率可达到79%和61%,对HIS和HON的去除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8.
薛锐  李健  赵美玲 《环境科技》2008,21(2):12-15
通过活性炭吸附2种不同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洗毛废水,研究了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无机酸酸化处理后废水和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后废水中COD的吸附容量分别为:70mg/g和43mg/g。进一步研究发现,2种废水中废水中小分子组分和疏水性组分的含量差异是造成活性炭吸附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生物质气化洗焦废水的水质进行初步分析 ;利用普通混凝剂、电厂粉煤灰 ( FA)和颗粒活性炭 ( GAC)对生物质气化洗焦废水 ( TWW)进行混凝沉降试验和静态吸附试验。混凝剂明矾和 Al2 ( SO4) 3对 TWW可有效去除浊度和悬浮物 ,但对COD的去除率不高 ,色度去除率极低 ;FA对 TWW的浊度、色度、COD去除率很低 ,FA与明矾或 Al2 ( SO4) 3共用可明显提高对浊度、 COD的去除率 ,且混凝沉降速度明显提高 ,絮凝物紧密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活性炭吸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洗毛废水。研究了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无机酸酸化处理后,废水和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后,废水中COD的吸附容量分别为:70mg/g和43mg/g。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废水中小分子组分和疏水性组分的含量差异是造成活性炭吸附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鲁西平原微咸水资源的开发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西平原处于黄泛平原的尾闾地段,常受旱涝盐咸多种危害。本文分析了浅层微咸水的形成、水质及动态特征,对水质、水量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可能性及灌溉效益。农业上开采浅层微咸水,无疑对扩大地下水资源及促进鲁西平原水、土环境的良性循环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由环境共同侵权行为所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突出问题,并日趋严重.本文针对环境共同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成立要件和责任承担形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应用文献中计算压降的公式,得出压降随喉管长度变化的关系;应用WilliamLicht效率公式,得出效率及效率、压降比随喉管长度和喉管气速的变化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得出了在给定效率下压降最小时相应的喉管直径和管长的最佳组合。该结果对于优化文丘里除尘器喉管结构设计、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调节水量的价值评估 ——兴山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应用文献中计算压降的公式,得出压降随喉管长度变化的关系;应用William Licht效率公式,得出效率及效率、压降比随喉管长度和喉管气速的变化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得出了在给定效率下压降最小时相应的喉管直径和管长的最佳组合.该结果对于优化文丘里除尘器喉管结构设计、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陇南白龙江流域河谷浅山区冬季温度分布及逆温出现的特点;阐述了逆温形成的原因及与桔树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逆温暖层”农业气候、生态的优势;根据冬季宏观温度和山体逆温分布规律,提出了浅山“暖层”宜桔地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河流枯水流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以泾、洛、渭三河流干流在陕西境内的主要控制断面为例,分析了14个时段枯水流量的概率分布特征,选定了理论分布线型,揭示了各枯水序列的时段平均流量均值、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推求不同频率不同时段的枯水流量的经验公式。绘制了相应的关系曲线,应用十分方便。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光、热、自然降水等各主要因子的生产潜力进行了评价。从而为开发该地区旱地农业的自然生产力潜势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还通过对旱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控制因素与非可控制因素的分析,以及从人类经济再生产行为方式等角度,对旱地自然生产力蕴藏着巨大潜势和“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这一历史事实构成的悖论作出了科学解释,否定了“十年九旱”是旱地农业增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的传统观点,为开发旱地农业资源提供了一条现实的、可供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产量计算及流场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垃圾渗滤液的来源,提出定量计算垃圾渗滤液产量的方法,考虑填埋场地考土体自身的防渗能力,提出预测填埋场地中渗滤液流场分布的有限元方法,对场地中渗滤液的流量进行预测并对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了评估,进而给出了具体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上游沉积物中磷含量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欧洲标准测试委员会框架下发展的磷含量测定法(简称SMT法)和H2SO4-HClO4消化法对黄河上游段青海玛多、甘肃西固、宁夏中卫等六处的黄河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IP)、有机磷(OP)及总磷(TP)含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IP含量范围为288.66-742.27μg.g^-1,OP含量范围为17.53-83.18μg.g^-1TP含量范围是350.52-781.44μg.g^-1;无机磷含量变化规律并不明显,有机磷的含量从青海玛多至石嘴山大致呈现降低趋势,总磷中无机磷的含量占80%以上,因此总磷的变化趋势与无机磷的相似;从TP的测定结果可知H2SO4-HClO4消化法比STM法的测定值略大些,总磷提取的较为完全,但SMT法也可用于测黄河沉积物样的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