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体中氟乐灵的生物毒性和去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氟乐灵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首次总结了水体中氟乐灵的来源、生物毒性、毒性机理以及饮用水处理中去除氟乐灵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传统单独的加氯消毒、生物膜工艺等通常难以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氟乐灵,而以紫外线和臭氧为基础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由于能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而对水体中痕量氟乐灵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改进饮用水中微量氟乐灵的毒性检测和去除工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臭氧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作用规律及动力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臭氧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规律及氧化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它能通过臭氧直接反应或产生羟基自由基进行间接反应以及两者的结合对有机和无机化合物进行氧化。臭氧有选择性地氧化有机污染物,主要与双键、活性芳香系统和未被质子化的胺类发生反应,而羟基自由基则可以和水中绝大多数化合物无选择性地快速反应,臭氧动力学的研究也涉及到臭氧和羟基自由基的问题,其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多采用溶质消耗法和竞争动力学法。  相似文献   

3.
漆文光  陆少鸣 《四川环境》2006,25(3):18-21,49
本文通过分析饮用水深度处理中试工艺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指标的变化研究臭氧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中试工艺中,臭氧具有很好的氧化、杀藻和消毒的作用;并且两级臭氧氧化分别对常规处理单元和颗粒活性炭去除污染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有机滤光剂(Organic UV Filters OUVF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由于其在环境水体中微量浓度即可对生物产生雌激素效应,因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综述了有机滤光剂在世界各国污水处理厂中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对比了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对有机滤光剂的去除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领域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水体有机污染定义、来源及有机污染物主要类型的介绍和说明,分析了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水体污染、生物富集及其毒理效应,综述了水体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监测技术尤其是有机分析前处理技术的现状,并对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和监测技术作出肯定,同时展望了水体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炼化企业循环排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不能满足脱盐处理工艺进水水质要求的问题,开展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循环排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通过对两种处理工艺进行不同组合的实验结果得知:当反应时间控制在最佳值,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单独处理循环排污水时,COD去除率分别约为27%和20%,处理效率偏低;当两种工艺组合后,在臭氧浓度为12 mg/L、氧化时间20 min、吸附时间为10 min时,COD去除率则达到52%,组合工艺协同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硝酸盐是我国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其去除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电化学法、吸附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其中因吸附法操作简便、设计简单,近年来各种吸附材料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在化学法中,纳米材料因其体积小、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在水体中硝酸盐的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吸附和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硝酸盐的去除中的研究现状,并对水体中的硝酸盐去除技术趋势做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引起饮用水臭味的痕量污染物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冰片(2-methylisoborneol,MIB)的来源和危害,分析了吸附、臭氧氧化、光催化氧化、生物氧化等工艺对它们的去除效果。针对原水中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嗅味物质,应采取不同的处理工艺,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满足居民对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传统渗滤液处理工艺对渗滤液中新兴污染物去除效率较低,处理后外排的渗滤液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风险。综述了渗滤液中新兴污染物的分布特征,阐释了Fenton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原理与效率。综述了类Fenton和耦合Fenton工艺的应用与发展及对有机污染物降解效率的影响。认为生物电Fenton氧化性较强,无需外加电源,与其他Fenton法相比,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环保产业》2004,(11):44-45
由北京华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北京市环保产业协会推荐的高浓度臭氧氧化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应用于市政污水、中水回用、河湖景观水的处理。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臭氧氧化工艺是将快速混合接触氧化、微絮凝、泥渣分离、浮油气浮分离集中为一个处理系统,其既可氧化分解去除微小的有机物、胶体杂质、腐殖酸,又能去除水中污染的浮油及藻类微生物和细菌、病毒等。臭氧在含有高溶解有机碳的水源使用,可防止生物大量繁殖,抑制藻类生长能力,使水中微生物的长势和消毒副产品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在水藻繁盛季节臭氧的使用可保持水体的生物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标标  隋铭皓 《四川环境》2011,30(3):123-127
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微量有机物。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领域,以及各种新的催化剂的引入,但对于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针对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中常用的负载型金属、负载型金属氧化物以及活性炭三类催化剂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对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高盐低COD污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高盐、低COD难降解污水进行电化学氧化法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和试验,介绍了电化学氧化法降解COD、氨氮的原理,探讨了试验对COD、氨氮、聚合物的去除情况,分析了装置的经济性能及试验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赵秀峰 《四川环境》1991,10(4):15-18
微量和痕量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污染水源。而这些有机污染物浓度甚微,反映在COD,BOD_5~-,TOC等常规指标上微不足道,但其毒性甚大是致癌、可疑致癌和致突变的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本文简要介绍了受微量和痕量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微污染水源的概况、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解决微污染水源净化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锰酸钾氧化技术是提高混凝工艺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途径之一。与其他方法相比,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作为混凝工艺的前处理工艺具有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实验采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处理生化尾水,考察了高锰酸钾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pH以及不同混凝剂组合的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COD,TOC,UV254等污染物的去除率随着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锰酸钾投加量小于12 mg/L时,反应时间不应大于40 min;高锰酸钾对有机物的去除存在最优的pH,pH在6~7范围内,有机物去除率较高;高锰酸钾与不同混凝剂组合工艺相比于单独投加高锰酸钾或直接混凝剂混凝,COD去除率明显提高。高锰酸钾与聚合氯化铝组合混凝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其他组合工艺好。  相似文献   

15.
臭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臭氧氧化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探讨了臭氧氧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臭氧氧化反应器的材质要求,并对臭氧氧化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出了基本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原理及应用情况,如湿式氧化法、Fenton法、光化学法、电化学法、臭氧氧化法等;并分别指出各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废水中抗生素的处理现状以及新型去除方法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人工湿地法、超声波-电氧化混合工艺和高吸水树脂法去除废水中抗生素的特点,并指出了人工湿地法高效低耗、易操作,但存在湿地堵塞等问题;超声波-电氧化混合工艺去除效率高,但处于研究阶段,实际应用不足;高吸水树脂法清洁环保,但易泄漏且流动性差。因此,去除废水中抗生素需要深入研究新型处理方法的降解机理和去除效果,并联合使用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生物滴滤池法处理有机废气甲苯工艺填料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坚  季学李 《环境技术》2003,21(1):36-39,17
生物滴滤池法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是世界工业废气净化的前沿热点之一,本研究比较了阶梯环,聚乙烯小球,煤炭渣和某种活性炭附着纤维作为滴滤池中生物附着载体性能的优劣,结果表明,活性炭附着纤维填料系统具有较好的有机污染物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此类废水中的COD、氨氮等污染物较难处理。文章研究了利用臭氧催化氧化方式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最终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20.
木糖生产废水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娟 《四川环境》2003,22(4):20-22
实验表明用臭氧化法进行木糖生产废水的脱色处理效果颇佳。在30分钟内就能达到90%的去除率,反应速度受pH、温度等因素影响较小。实验同时表明,臭氧氧化法对COD的去除效果不理想,需要和其它方法结合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