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当今世界残存纯血统野骆驼种群主要分布区域,也是野骆驼模式标本产地。随着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特别是受人类活动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域及数量、生境质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分析了野骆驼变化因素影响,提出较合理的野骆驼保护对策,对进一步掌握罗布泊野骆驼活动区域、生活规律,以及改善野骆驼生存环境,实现野骆驼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由濒危物种降至易危物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何一种物种的消亡都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巨大损失.为保护世界极旱荒漠区的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和全球环境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野骆驼保护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下,新疆政府成立了罗布泊自然保护区.但是由于人为活动因素和大气候环境的变化,该区域生存的野骆驼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也发生了不利的变化,为了改善野骆驼的饮水和觅食环境,保护区采取了打井等多种管理措施.对保护区目前野骆驼生存环境的变化进行剖析,并介绍生态恢复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疆的沙漠深处,有一个叫戛顺戈壁的地方。这里除了有一丁点苦咸的盐水,就是招摇在狂风沙暴中的几棵稀疏的盐生草、梭梭和骆驼刺了。然而,在这个夏季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冬季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的戈壁上,却生活着全世界仅存不到七八百只的珍稀动物野骆驼。它们以咸水和盐生植物为食,与极其恶化的气候环境同日月,艰难而倔强地生存着。野骆驼,是"比大熊猫还要珍奇的野生动物"。作为古老的物种,野骆驼尽管已经躲进全球环境最荒蛮的地方,却仍没有摆脱面临的致命威胁。据报告,它们还经常受到猎民的恐怖猎杀,受到非法采矿者的炸药捕杀,触目惊心。"如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野骆驼可能很快会像野马一样全部灭绝。"这并非危言耸听!可喜的是,新划定的新疆阿尔金山一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面积多达15万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保护区之一。目前,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环境署还启动了"全球环境基金项目"--《阿尔金-罗布泊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项目的首要措施,就是在进入戛顺沙漠的道路上设立一批检查站,加大查处猎捕野骆驼的不法行为,并在乌鲁木齐和其他三个地、州,建立野骆驼保护中心等。野骆驼的具体情况到底如何?我们不妨进入新疆戛顺戈壁的沙漠腹地,一起感受了解一下这"戈壁之王"--  相似文献   

4.
野骆驼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骆驼科真驼属野生种,属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历史上广泛分布在中亚干旱荒漠区,数量曾达到10,000峰以上,但到上世纪末,由于人类活动加剧,野骆驼数量和分布面积都急剧减少。1997年前后,分布在罗布泊地区的野骆驼数量仅为340~420峰。2010-2013年,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定了14条样线,每年的04-06月沿样线对野骆驼数量进行野外调查,记录样线两侧3 000 m以内观察到的野骆驼个体数量、群体大小、成年与幼年驼。根据四月的观测结果,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野骆驼数量为638±251峰,平均种群密度为0.068±0.025峰/km~2。大于10峰野骆驼群的种群结构2010-2013年的野骆驼成幼驼比3.0:1,略低于2003~2005年的3.6:1,由此可见,近些年野骆驼种群结构趋合理,保护区野骆驼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高峰 《绿色视野》2013,(6):43-45
在中国为数不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家族中,生命力最强的一族显然是被国人遗忘了,那就是在新疆大漠戈壁深处独来独往、靠喝盐水生存的野骆驼。野驼的敌人是人野骆驼的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而且它是世界上唯一能靠喝咸水生存的动物。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野骆驼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6.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新疆东南部阿尔金山地区,该区域属极旱荒漠带,保护区保护了世界上极濒危物种野骆驼总数的一半以上以及区内多种珍稀动植物种,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地位十分重要.在分析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的重要地位及保护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丹顶鹤放飞     
石湾 《绿叶》2005,(11)
9月中旬,秋高气爽,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资深会员”去扎龙自然保护区采风,我和妻子有幸随丹顶鹤形象代言人何西来夫妇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王绯研究员前往齐齐哈尔,领队的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梦梦。列车夕发朝至,出站时梦梦说,她刚收到短信,接站人会手持一张丹顶鹤的大照片。她话音未落,我就在熙攘的人群里发现了那张大照片,是一只正在孵蛋的母鹤和一只刚孵出的雏鹤,很是招人喜爱!我对接站人说,丹顶鹤的大照片真显眼,这接站的办法太妙了。扎龙保护区离齐齐哈尔站还有30公里,在去那里的路上,接站人介绍说,扎龙是我国最大的丹顶鹤繁…  相似文献   

8.
与仙鹤共舞     
刘德林 《绿色视野》2010,(10):25-27
走进吉洪俊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丹顶鹤群舞照片,这幅引人眼球的照片只是他拍摄万余幅片子中的一个镜头。他说:“丹顶鹤生长在我们地球家园,是那么的和谐、美丽,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吉洪俊虽然不是专业的环保者、摄影师,但他那为保护丹顶鹤而呐喊的镜头传遍了海内外,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9.
偶然在书店翻到一本叫《蓝镜头》的书,书中收录了从我国近代史以来的许多鲜为人知的老照片。可能是职业的原因,有一张照片特别引起了我的注目。照片摄于五六十年代,主体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雕像,而背景是几根冒着滚滚黑烟的工业大烟囱。这张照片当时可能考虑到会影响我们的领袖形象而没有公开发表,《蓝镜头》的编著者之所以收入这张照片,显然是嗅到了其中浓厚的“工业污染”的味道,而在当时谁能有此意识呢?回忆五六十年代,许多老同志一定还记忆犹新。在那个“砸锅卖铁大炼钢、全家老小吃食堂”的工业大跃进年代,烟囱越多越能…  相似文献   

10.
野骆驼是世界上骆驼科真驼属唯存的野生种,目前全世界只分布在我国新疆和蒙古国的中蒙边境地区,在世界上仅存730~880头左右,是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的野生动物,濒临灭绝。野骆驼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气候十分干旱,荒漠化十分严重,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空气非常干燥,日夜温差极大。分布区的植物也非常稀少,没有淡水,只有零星散布的又苦又咸的盐泉,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只有在盐泉附近长着稀稀拉拉的盐生草、沙拐枣、骆驼刺等。野骆驼能在严酷的荒漠半荒漠地区生活,对恶劣气候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耐饥渴抗风暴等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是动物界中任何一种动物无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道路建设、交通运输、旅游探险及各类矿业开发活动日益增多,给珍稀野生动物尤其是主要保护对象野骆驼的生存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好保护区荒漠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研究发现,人类大脑里存在某种与当事人的恋爱反应有关的区域,其作用就是反映当事人是在进行一场真正的恋爱还是在欺骗对方。研究人员对17名男女志愿人员各进行了两次脑部扫瞄。第一次扫瞄是在受测者正在观看被其称为“真心恋人”的照片时进行的,第二次扫瞄是在受测者正在观看一张异性朋友的照片时进行的。研究人员安德雷斯·巴特尔  相似文献   

13.
拔白菜     
王慧瑜 《环境教育》2012,(12):77-77
一张张照片,能回忆起无数快乐的时光。今天我看着我们合影的照片,回忆起那天的场景…… “哈哈哈,一二三加油!”笑声、加油声充满了校园。只见郝思硕双脚稳稳地扎在了地上,双手紧紧地抓在白菜的左右,做出一个扎马步的姿势,好像面对的不是一棵白菜,而是面对自己的敌人,时刻准备着,给予它最致命的一击。风刮起,卷起地上的落叶,在他身边环绕,  相似文献   

14.
我打开相册,两张新旧不同的照片跳入眼帘。旧的一张,背景是古朴、幽深的庭院,隐约可见葡萄藤架和盆盆花草。画面恬静、安详。新的一张,背景是雄伟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画面齐整、气派。旧的一张是我幼时拍的。照片上的小庭  相似文献   

15.
“读了蒂皮的故事使我产生想接近大自然,接近动物们的想法,我很想和动物交朋友,也希望大家保护它们。” ——(北京)牛丝丽 “读了学生作文《哭泣的小鹿》我很感动,原本这只小鹿可以幸福地生活在妈妈身边,如今,人们无情地把小鹿拉到酒楼门口,吃小鹿的肉,照片上的小鹿好像真的在哭,我们一起来救救它吧。”  相似文献   

16.
杭州可观可赏可叹的景地实在太多了,短短十几天的停留,惟一让我探访两次的地方,不是“三潭印月”,不是“花港观鱼”,而是修缮完毕刚刚对外开放的万松书院。和散布杭城各个角落的其他著名书院精舍讲堂相比,万松书院不一定最有名气,不一定规模最大,即便如此,万松书院还是游人如织,还是留住了我的脚步。万松书院依万松岭南麓而建,背靠凤凰山,三面环山,北赏西湖,南观钱塘,红花碧草,满坡绿荫,山路幽静,怪石嶙峋,摩崖石刻,遍山可见,万松矗立,谡谡作声,古风疏朗,星月相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摄影机的镜头仔细观察一堆原水把赫伯特·吉拉德特从一个制片人变成了教授。事情发生在巴西贝伦港。当时,他正制作一系列反映热带雨林毁灭的影片;他将摄影机沿着正被吊上货轮的一堆红木移动,注意到上面标着“伦敦”字样。“我突然认识到城市对世界的冲击力,”他说,“我开始对城市消费与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关系感兴趣”。现在,吉拉德特是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环境规划学教授,刚刚完成了一项“伦敦对地球的影响”的研究。他发现:虽然伦敦占地不到40万英亩,却需要近5000万英亩的土地——125倍于它本身的面积——来供给它食品、原…  相似文献   

18.
在婆罗洲的“心脏地带”覆盖着22万平方公里广袤热带雨林的山地上,人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一种能在瞬间变化身体颜色的蛇——“变色蛇”。在Betung Kerihun国家公园卡普阿斯河流经的湿地和沼泽林间,世界自然基金会(W W F)的顾问德国亚历山德拉科尼哥动物研究中心的爬行动物学家马克·奥里亚博士捉到了两条半米长的这种毒蛇的活体。后来科学家把这种蛇命名为“卡普阿斯泥蛇”。奥里亚博士描述说,“我把一条这种红褐色的蛇放在水桶里做试验,让它呆在黑暗中。几分钟之后,当我打开盖子,把它拿出来的时候,它浑身上下已经变成了全白。”有研究…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偶然翻到了前世界银行很早以前的一位执行总裁——乔治·罗伊斯先生的一则趣事,这个故事有—个近乎荒诞的结局。罗伊斯地位尊贵,所有要见他的人,都必须通过他的秘书安排,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到的。不过有一个记者属于例外。记者叫比尔,在他想进行采访的一年之前,他就打了一个电报给罗伊斯——他最崇拜的金融家。电报的内容很简单:“比尔会来。”电报上面没有其他信息。没有解释比尔是谁,没写他的联系地址或电话号码。只有那几个字:比尔会来。过了两个月后,记者又花了25元美金,罗伊斯又收到一个电报,这次的内容与上次有一点不同:”比尔真的会来。”但是,还是没有联络方式或者任何其  相似文献   

20.
儒家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讲“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齐一。”佛家讲“依正不二。”宋、明理学概括为“和内外,一天人。”马克思、恩格斯讲“自然乃人之无机的肉体”“、社会化的人要合理调节他们与自然的变换。”说的都是: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同命运、共生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