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柔性垂直防渗帷幕的结构特点和场地条件,参考水平防渗系统破损检测的偶极子方法,提出了适用于柔性垂直防渗帷幕HDPE铺设过程破损检测的改进的方法和装置——缆式电法。结果表明,当HDPE垂直膜两侧施加高压直流电时,漏洞附近介质电势有明显异常,可以通过检测电势定位漏点位置。基于现场实验数据对模拟漏洞检测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基于验证后的数据讨论了缆式电法在柔性垂直防渗帷幕渗漏检测方面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缆式电法通过检测HDPE膜表面电势的异常点(极小值点)对漏洞位置进行定位,它能够对漏洞进行准确定位,定位精度在0.1 m以内,有效检测距离大于1 m;供电电极和检测传感器到膜的距离越近,漏洞信号越明显,越容易判断漏洞及其所在位置;检测传感器间距越小,漏洞信号越明显,越容易判断漏洞及其所在位置,检测漏点处偏离实际漏点位置的距离越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苯水体泄漏后水气污染的浓度时空分布,利用挥发性污染物水气耦合扩散模型进行预测计算,预测结果与水槽实验相结合,准确地描述了苯在水气界面耦合扩散的浓度分布规律:沿水流方向(x轴)浓度随时间向前推移,距离投放点越远,浓度峰值越小,出现时刻越晚;沿水流深度方向(y轴)浓度分布关于投放点z=0.20 m纵断面对称,在水气界面和空间变化界面(水槽边缘)浓度出现极小值,随着挥发量的增加,浓度峰值出现的位置由水中推移至大气中;沿水流宽度方向(z轴)浓度由投放点向两侧推移。分析了亨利常数、水流速度及风速对苯耦合扩散浓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脱硫率高、成本低、可回收SO2的脱硫技术,以旋转填料床为吸收设备,磷酸钠溶液为吸收剂,系统开展了液气比L/G、转速N、气体中SO2浓度CSO2,in吸收剂磷酸浓度CL和初始pH等工艺参数和溶液再生循环次数对脱硫率叼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叩随L/G、N、CL和初始pH的增加而增大,且它们的值越低时,叩增加越明显;受G和CSO2,in影响较小。在适宜操作条件下,脱硫率达99%以上,出口SO2浓度低于100mg/m^3。磷酸钠溶液可再生循环使用,脱硫率稳定在99%以上。表明超重力-磷酸钠法脱硫技术在小的液气比下即可达到高的脱硫率,吸收剂循环使用,可实现低成本并达标治理SO2废气,且适用范围宽,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基于电磁辐射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探讨了目前室内电磁辐射污染的现状和室内潜在的电磁辐射污染源 ,并就室内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湿法烟气脱硫反应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中试台上,系统开展了浆液pH值、飞灰浓度、液气比、入口SO2浓度、烟气速度和氧化方式等对脱硫反应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脱硫效率随着石膏浆液pH值、液气比的升高而增加,且入口SO2浓度越高,液气比越低,影响效应越明显;脱硫效率随着烟气速度、烟气温度和入口SO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石膏浆液中飞灰含量对系统脱硫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H值>5.6,飞灰浸出液中Fe3+含量相对较低,Fe3+对脱硫反应过渡态催化氧化影响程度较轻,不同工况脱硫效率差别不大。pH值<5.6,飞灰浸出液中Fe3+含量随pH值降低而增大,增效效果逐渐显著;氧化方式对脱硫反应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强制氧化工艺的脱硫效率比自然氧化的高5%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我国北方水体中藻类对Cd~(2+)的富集行为,选取常见的蓝藻(钝顶螺旋藻)和绿藻(小球衣藻),模拟天然藻类对Cd~(2+)的吸附和吸收,研究藻液浓度、时间、pH值、温度、共存阳离子类型对富集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2种藻对Cd~(2+)的富集性能优于活性炭,富集量高出2~17倍左右。藻对Cd~(2+)的富集率随着藻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单位富集量则呈现下降趋势;8 h后富集达到饱和;当pH值在3.0~9.0范围内,富集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在室温25℃时富集量最高,低温或高温时富集量都有明显下降;Fe3+对钝顶螺旋藻富集Cd~(2+)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小球衣藻有拮抗作用,Na+、Ca~(2+)对2种藻类富集Cd~(2+)均表现为拮抗作用,且价态越高,拮抗作用越明显。因此,在适宜的环境中,钝顶螺旋藻和小球衣藻对Cd~(2+)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  相似文献   

7.
影响PRB设计的因素很多,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地下水连续PRB的流体流动和溶质运移的数值模型,采用响应面方法研究了PRB与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比log K、PRB的位置D及PRB的墙体厚度W对水力停留时间和捕获区域宽度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水力停留时间的二次方程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001,表明方程模型的显著性很高,拟合度好。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因子是PRB的墙体厚度。一定范围内捕获区域宽度随着log K的增加而变小,超过某一值时,并不变化。污染源与PRB距离越近,所需捕获区域宽度越小,墙体的厚度越大;距离越远,所需捕获区域宽度越大,污染范围越广,不利于污染物的治理与控制。设计PRB应用时,需平衡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兼顾效率与效益,同时注意安全因子的量化。  相似文献   

8.
在自制的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吸收CO2的填料塔中,研究DBU溶液浓度、入口CO2浓度、DBU溶液流量、气体流量、气体温度以及填料层高度对CO2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DBU溶液浓度从1.5%增加到25%,CO2吸收容量和吸收效率均逐步减小;入口CO2浓度从4.5%增加到15%,CO2吸收容量和吸收效率均逐渐增大;DBU溶液流量从20 m L/min增加到120 m L/min,CO2吸收容量和吸收效率略有增加;气体流量从0.7 L/min增加到3.3 L/min,填料层高度从5 cm增加到45 cm,CO2吸收容量和吸收效率均呈先增后减趋势;气体温度从25℃增加到60℃,CO2吸收容量和吸收效率略有下降。DBU溶液在填料塔内能够高效吸收气体中的CO2。  相似文献   

9.
利用溶胶凝胶-浸渍烧结法制备了碘掺杂二氧化钛修饰的活性炭复合吸附剂。利用XRD、SEM、BET、Boehm滴定、亚甲蓝吸附值等手段研究了活性炭负载前后表面结构与性质。利用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活性炭负载I-TiO_2复合材料(IT/AC)和再生IT/AC对气体中甲苯的吸附。考察了活性炭粒径、气体的流速、吸附床层高度和气体中甲苯的浓度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甲苯在活性炭固定床上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由于介孔I-TiO_2和活性炭的协同作用,负载适量I-TiO_2对活性炭结构和吸附性能影响较小。活性炭的粒径越小、复合材料的吸附穿透点和饱和吸附量越大;气体的流速和甲苯的初始浓度越大,复合材料的吸附穿透点越小但饱和吸附量越大。YOON-NELSON模型可以预测复合材料吸附甲苯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鼓泡法研究了海水及浓海水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效果,并考察了吸收液温度、气体流量、盐度及碱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浓海水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较海水明显提高,且温度越高浓海水优势越明显,气体流量为200 mL/min,二氧化硫浓度为3 140 mg/m3,25℃时,浓海水的穿透时间较原海水延长20 min,60℃时则延长30 min.相同碱度条件下,盐度的增加对海水吸收二氧化硫无明显影响;而在相同盐度条件下,碱度的增加可显著提高海水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