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结合评价应用实例,论述了利用灰色聚类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用灰色聚类法对荔湾湖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灰色聚类法把湖泊系统当作一个灰色系统来研究,将灰色聚类理论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中,以广州市荔湾湖为例,建立不同的聚类指标所拥有的隶属函数,确定聚类权重值,求得最大聚类系数及聚类结果,得出用灰色聚类法进行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评价,既能体现水质等级界线的模糊性,又能充分利用信息,避免了模糊数学法的不合理之处。因而,灰色聚类法是一种简便、客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灰色聚类法在大气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及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髟灰色聚类法对乌市和昌吉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就污染因子的权重问题与其它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其它方法处理权重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肯定了灰色聚类法对要权重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的灰色聚类法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目前环境质量评价时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法API在具体操作中不具有可比性的缺点,本文以郑州市大气监测数据为例,应用改进深灰色聚类法对郑州市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构造白化函数,根据各测点不同级别的隶属度的比较,即可判断出各测点环境质量优劣所得结果与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几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分别用T值分级法,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法,等斜率灰色聚类法,宽域灰色聚类法对湖南某地10个监测点的土壤质量现状进行评价,通过比较,认为宽域灰色聚类法较好。  相似文献   

6.
李德忱 《干旱环境监测》1993,7(2):83-85,108
灰色聚类法,对于大气环境污续多因子区划评价简便易行,是一种具有实用意义的新方法,结果直观,切合实际,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1 一类及二类混合区域的划定在噪声功能区划中,一类及二类混合区的划定是“区划”中的难点.即不能为了方便管理或者迁就现状人为地降低标准,也不能将标准限制过严,以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达标,给管理和经济造成困难.而一类混合区与二类混合区的界线属于灰色系统的范筹.若划分不好,很可能将原本灰色的现象人为地白化了,从而使判定结果过多地烙上了人为的痕迹.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通过聚类分析加以划定,可以避免掺杂过多的人为因素,从而使判定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结合广州市目前 NOx污染严重和国家环保总局广州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对新生产摩托车的排放检测情况 ,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对机动车排污综合性能的分析和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动态聚类思想,建立了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并将该方法用于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与投影寻踪聚类方法相比,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方法不但可以作出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而且消除了投影寻踪聚类方法中密度窗宽确定的人为因素,把寻优过程和聚类结果有机结合起来,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   总被引:215,自引:14,他引:215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目前现有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和分级标准混乱 ,因此有必要统一评价方法和分级标准 ,以便加强对湖泊的管理 ,保护湖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并根据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4个饮用水源地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9年,4个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个人年风险多数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主要风险因子为化学致癌物六价铬和砷;化学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危害个人年风险度远高于非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呈波动降低变化,非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18年4月、7月和11月在清水河流域布设32个采样点,监测F-、TN、TP等6项水质指标,应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灰色关联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河水质状况作综合评价,并分析F-是否参与评价时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F-不参与水质评价时,清水河各月水质污染程度为7月>11月>4月;当F-参与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13.
遗传神经网络在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太湖流域常州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累积性水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输入变量,并应用MATLAB建立遗传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运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将遗传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和BP算法局部搜索能力相结合,提高了收敛速度和精度。应用模型对2004—2009年常州市累积性水环境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9年风险综合指数总体上处在中级与高级之间,累积性水环境风险较大;2008—2009年风险综合指数不断增大,趋于低级;农业和畜禽养殖业等面源风险源、污水处理和风险管理投资等控制机制以及人口和环境敏感目标等风险受体是造成太湖流域常州段累积性水环境风险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太湖蓝藻水华暴发主要特征初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针对近年实际监测结果,结合历年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变化,初步归纳了当前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地域特征、时间周期特点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总结了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呈多峰形状态.2007年太湖沙渚水源地藻类生物量的两峰三阶段的特征进一步表明,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进入了高频期.  相似文献   

15.
太湖蓝藻暴发成因及其富营养化控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根据近年太湖水质和生物监测资料,结合近年藻类生长趋势和区域污染物人湖状况,探讨近年夏季梅梁湖蓝藻暴发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太湖富营养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水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提升中国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建立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探索了水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方法,有效地结合地面常规监测与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优势,弥补了现行环境监测体系的不足,为环境污染,生态变化,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应急救助等指挥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t three site groups, group E (in East Taihu Bay), G (in Gonghu Bay) and M (in Meiliang Bay) in Lake Taihu. TN and TP concentrations among site groups was in the increasing order of E < G < M. TP level at G sites is at the critical threshold for loss of submersed macrophytes. Mean values of DO and Transparence showed different trend, i.e., E > G > M. The mean phytoplankton fresh-weight biomass at M sites was 5.81 mg/l, higher than that at E sites (4.96 mg/l) and G sites (5.18 mg/l). Mean zooplankton fresh-weight biomass was in the decreasing order of M (6.4 mg/l) > G (4.9 mg/l) > E (2.7 mg/l). However, Rotifera density was in the sequence of E > G > M. Both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creased with the rise of TN and TP concentrations. Relationships between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phytoplankton biomass showed that zooplankton played a limited role in the control of algae in eutrophic lakes. Nutrient availability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zooplankton grazing pressure in controlling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lakes. For most sites in Lake Taihu, reduction of nutrient loading, as well as macrophyte conservation, zappears to b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maintaining high water quality and regulating lake biological structure, but for M sites, it’s urgent to control nutrient inputs rather than to restore macrophyt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可获取的太湖国控监测点位总氮监测数据,分析了1987—2016年太湖总氮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年均值在1.74~3.88 mg/L之间,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1996年浓度达历史峰值;其变化具体可分为上升期、波动期、下降期三个阶段,约以10年为一个阶段。分湖区分析,西部湖区、北部湖区2000—2016年总氮年均浓度与全湖总氮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为影响湖体总氮浓度的主要湖区。总氮多年月均值浓度变化显示,2000—2016年湖体总氮多年月均值年内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月均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9月。空间变化分析表明,西部湖区的宜武片区及南部湖区的湖州长兴片区为湖体总氮的两个污染扩散核心。湖体总氮主要受15条主要入湖河流汇入影响,这些河流总氮年均浓度整体高于湖体,是太湖总氮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巢湖富营养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巢湖为研究区,通过对蓝藻水华暴发程度与其光谱反射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确定MOD IS遥感影像识别水华暴发级别的阈值,对4类不同暴发程度蓝藻水华光谱特征进行遥感识别;进而确立巢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建立巢湖富营养化遥感反演模型,为实时监控巢湖水质,预警蓝藻水华暴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