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殖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和污染本底值低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至太湖五里湖,并以仍养殖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的同批蚌作为对照,每3个月回收蚌样,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研究了重金属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和Pb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对重金属的积累与特定的季节/时间密切相关,在夏季的含量明显低于春季.移殖五里湖3个月蚌样中Mo和Tl的含量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而前者Ba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P0.05).移殖五里湖6个月蚌样中As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重金属污染指数(MPI)和我国及国际上的相关限量标准评价显示,五里湖和南泉基地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处于相同水平,重金属污染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太湖重点水域背角无齿蚌中汞的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定2003-2004年间采自外太湖无锡三山岛、常州雪堰,宜兴大浦.浙江湖州.无锡华庄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象。利用NIC汞分析仪(MA-2000型)测定了其汞的残留浓度。结果发现,100%的蚌样能够明显检出汞残留。且点间差异明显;汞在背角无齿蚌中的浓度平均值为0.093mg/kg(干重);浓度范围分别为0.002-0.293mg/kg(干重)。另外,与附近水域沉积物的汞含量比较,两者趋于一致。进一步证明了背角无齿蚌作为生物指示物用于监测淡水环境下重金属汞污染的可适性。蚌体内汞的残留水平均未超过国家相关的食品卫生(GB2762-1994)和行标(NY5073-2001)等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贝壳(棱柱层和珍珠层)进行了19种元素(Ag、Al、Au、Ca、Co、Cu、Fe、Hf、Mg、Mn、Mo、Na、Re、Se、Sn、Sr、Tl、V、Zn)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元素面分布分析和定量线分析结果均直观而明显地表明:贝壳中Ca含量最高,Hf、Re、Mn、Al、Co、Fe、Sr、Cu和Na的含量较低,而Au、Mg、Tl、Zn、Sn、Ag、V、Mo和Se的含量甚少.Mn在珍珠层的分布高于棱柱层,壳顶区域的珍珠层的含量(0.087±0.045)%显著高于棱柱层(0.030±0.025)%(P<0.05),腹缘区域的珍珠层的含量(0.072±0.055)%亦显著高于棱柱层(0.044±0.025)%(P<0.05),而其余元素在贝壳中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4.
基于原代培养背角无齿蚌鳃细胞的镉毒性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淡水贝类背角无齿蚌鳃细胞的原代培养途径,并阐释其在评价水体Cd2+毒性效应上的潜力,本研究比较了不同酶分解方法(链霉蛋白酶、胰蛋白酶)的鳃细胞存活率差异,并分析了L-15培养基中不同血清浓度(10% FBS、20% FBS)对鳃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细胞置于20℃生化培养箱中培养.进而根据Cd2+对鳃细胞的LC25值设定0.0625、0.125、0.25、0.5和1.0 mg·L-1 5个Cd2+理论浓度梯度,对原代培养的鳃细胞进行24 h暴露,分析了细胞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025%链霉蛋白酶在4℃分解16 h的鳃细胞存活率为98.2%±0.2%,显著高于0.25%胰蛋白酶在26℃分解30 min的89.4%±3.5%鳃细胞存活率(p<0.05);L15培养基加入10% FBS的细胞存活率总体显著高于添加20% FBS的细胞存活率(p<0.05).在上述较佳的分解和血清浓度组合条件下,细胞培养120 h后,其存活率仍高达90.1%±4.7%.鳃细胞活力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两者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随着Cd2+浓度的增加,SOD和AcP含量总体增加,而CAT含量呈现出"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较为适宜的背角无齿蚌鳃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揭示了其原代培养鳃细胞的细胞活力及SOD、CAT、AcP水平,具有作为评价水环境Cd2+毒性/污染的生物指标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镉对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外套膜和鳃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按照96 h的LC50为134.9 mg·L-1,分别于镉(Cd2+)浓度为4.22、8.43、16.82、33.7和67.45 mg·L-1,染毒24、48、72和96 h后测定背角无齿蚌外套膜和鳃中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在不同浓度镉(Cd2+)溶液中经急性毒性处理24、48、72和96 h后,外套膜抗氧化酶活性呈现“抑制-诱导-抑制”的规律性变化,鳃抗氧化酶活性呈现“诱导-抑制”的规律性变化.镉处理后的背角无齿蚌外套膜和鳃SOD、GPX和CAT活性,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差异性,且鳃诱导SOD、GPX和CAT活性较外套膜早.经镉处理以后,外套膜和鳃中MDA含量呈现升高趋势,高浓度镉处理组较对照组脂质过氧化损伤出现显著差异(**p<0.01),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酶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镉(Cd)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消化腺和斧足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Cd浓度设置为4.22、8.43、16.86、33.72和67.45 mg·L-1,处理时间为24 h、48 h、72 h和96 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同一时间随着Cd浓度的增加,消化腺中SOD和CAT活性,在24 h呈现升高的趋势;96 h消化腺中SOD活性逐渐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48 h和72 h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斧足中SOD和CAT在72 h和96 h时活性升高明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p0.05).Cd浓度67.45 mg·L-1处理24 h,消化腺组织细胞结构变化不明显;在48 h以后,消化管间结缔组织松散,腺体结构损伤严重,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异常,细胞界限模糊,甚至消失;细胞膜肿胀、变形;有的细胞核碎裂、明显肿胀甚至消失,上皮细胞部分与基膜分离、脱落;斧足组织未出现显著变化和损伤.研究表明,消化腺在酶活性和组织结构上对镉的反应较快且更具规律性,而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但是,斧足对镉的胁迫反应与消化腺相比较为迟缓,说明组织之间对重金属的敏感性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近江牡蛎作为海洋重金属锌污染监测生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更新式在自然光照和室温条件下进行了近江牡蛎(Crasostrearivularis)对锌的累积和排出实验。近江牡蛎对海水中锌的累积是净累积型,其体内的锌含量与海水的锌浓度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近江牡蛎体内的锌含量与暴露时间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经35天的净化观察其体内的锌含量未有排出的趋势。近江牡蛎体内累积的锌与暴露水体盐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近江牡蛎是比较理想的海洋重金属锌污染的监测生物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来源、危害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生物监测技术的优越性。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工作,提出利用东亚三角涡虫(Dugesiaojapoice)作为水体重金属污染监测指示生物的可行性,并对更为灵敏的生物标志物的策略和实验方案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突出,是政府和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但重金属污染防控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文章介绍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控定位和形势,并提出了"十三五"时期重金属污染防控思路和任务。  相似文献   

10.
利用ICP-MS定量测定了温岭市电子垃圾拆解地区的大灰藓及樟树叶中的12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比分析了两种指示生物对不同金属元素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样品中的所有金属含量呈现污染区对照区的趋势,其中苔藓中As、Cr、Mn、Se、V和Cd,樟树叶中Cr、Cu、Ni、Se、Sb和Cd的含量呈现重污染区轻度污染区对照区的趋势.拆解区中樟树叶中除Mn以外的金属总含量(所有金属含量之和)要低于苔藓.除Mn、Cr和Se以外的其它9种金属在苔藓中的含量要显著高于樟树叶中的金属含量(p0.05),但苔藓中金属含量的标准偏差要大于樟树叶.由污染因子(pollution factor)的结果表明苔藓及树叶样品中的金属Sn、Sb及Cd的污染因子最高;另外,研究通过比较树叶样品的不同预处理过程对最终含量测定的影响,发现经超纯水清洗的树叶样品中所有金属浓度要明显低于未经清洗的样品,并且标准偏差较低,数值稳定性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o、Cr、Ni、Pb、Sn及Cd为密切相关的一类元素,主要来源于电子废弃物拆解行为,而Mn、As及Se为第二类元素,主要来源于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加大“三基”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三基”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升“三基”工作实效和管理水平,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日前发布了2009年“三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021年12月2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简称《规划》)。本文就“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等“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深度解读,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就“十四五”时期碳监测评估、PM2.5和O3协同控制追因溯源监测、水生态监测、土壤与地下水监测、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智慧监测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3.
14.
为研究新“浙八味”道地药材中的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水平以及健康风险评估,文章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测定中药材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元素,再通过食品安全指数对中药材中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在新“浙八味”道地药材中均有所检出。有机氯农药对新“浙八味”道地药材整体安全状况没有影响,对新“浙八味”道地药材的安全影响风险可以接受;在重金属残留方面,铁皮石斛、三叶青、衢枳壳的整体安全状态可以接受,参考《中国药典》对重金属一般限量标准的规定,覆盆子、乌药、前胡的镉含量有所超标,其他几味药符合标准,此外,灵芝和西红花虽然符合《中国药典》的标准,但是其整体安全状态不可接受,仍有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5.
吴惠娜 《环境》2011,(Z2):1-3
阐述"三同时"验收监测是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持,分析论述了"三同时"验收监测的性质和作用,并归纳了基层环保工作中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加强环评规范管理为基础,提高"三同时"管理能力,加强执法保障和结合相关管理制度实施为主要内容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吉喜 《环境保护》2022,(20):13-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面对这些问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创新提出并设计“五基”协同生态遥感监测体系,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和成功实践。本文阐述了“五基”协同生态遥感监测体系提出的背景,介绍了“五基”协同生态遥感监测体系的概念、体系组成、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等内容,并以通辽市为例,展示了“五基”协同生态遥感监测体系的应用成果,为读者了解“五基”协同生态遥感监测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易门陶瓷特色工业园区目前共有陶瓷企业16家,2007年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命名为"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近年来,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企业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而陶瓷企业作为工业区排污量较多的企业,更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并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对陶瓷企业"三同时"验收监测的性质与作用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的进行"三同时"管理制度的落实。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空间规划体系对国土空间底线管控提出了明确要求,"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底线思维的体现。研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在国土空间底线管控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二者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体现,构建二者的联动方式,服务于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及治理的全过程"。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共同组成底线管控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开展底线管控的基础,后者是底线管控的路径和手段,两者皆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下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管控的重要工具,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力是描述地区发展受自然资源限制的重要工具,也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基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县级统计数据,定量计算水、土和生态等资源承载力,并根据定量评价结果构建资源承载力监测体系并应用于"一江两河"地区。研究结果表明:(1)"一江两河"地区人粮关系趋于紧张,部分地区人口—粮食—土地矛盾突出,76.5%的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83.3%的县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增长;"一江两河"地区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远大于实际人口,承载指数均小于0.05,但77.8%的县水资源承载力下降,县域承载指数均增长;各县生态承载力增长,承载指数下降,部分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由生态承载力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2000—2015年,在"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或超载的县中,对资源承载状态影响最大的资源承载力由生态承载力逐步转变为土地资源承载力。(3)"一江两河"地区资源承载力等级逐渐提升,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负面影响程度降低。2000—2015年,资源承载力为三级(中度负载)及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