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综述了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的概念、特点,分类及部分主要技术的原理、设计参数;分析了水生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和基质的去污机理;阐述了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目前在国内外的应用形式;提出了污水生态净化技术今后在我国的应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红树林净化污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红树林具有净化污水的潜能,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污染生态学为理论依据进行红树林净化污水的研究.国内红树林净化污水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污水排放对红树林的影响,包括重金属污水、含油废水、生活污水等不同类型污水排放对红树林生长、生理生态、红树林沉积物、林区藻类等的影响;二是研究红树林净化污水的效能,包括红树林累积、吸收和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净化效果的研究.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红树林净化污水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红树林净化污水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强化生态过程和绿色技术融入是全球水污染处理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景观生态型生物处理系统将生物脱氮除磷技术与污水生态处理相结合,是低能耗、少加药绿色水处理技术未来实际应用的发展趋势。传统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存在缺少美观性、卫生状况差、能源药剂投资大等环境问题,亟需寻求更具环保效益的革新技术。景观生态型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能有效降低剩余污泥量,改善系统的能源渠道,通过加入生态过程,使水体污染物去除效率得到强化。该文回顾了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阐述了景观生态型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及优势,将研究应用现况分为生物处理与人工湿地组合工艺、与生态浮岛组合工艺及复合式工艺总结,并提出其在生活污水治理方向的发展前景,以期深化污水处理与生态效益的互馈作用,促进中国景观生态型水污染处理绿色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制作两种不同材料的混凝土试块,一种由普通硅酸盐水泥与粗砂制备;另一种由复合硅酸盐水泥与粗砂制备。用这两种混凝土试块分别在厌氧、半好氧与好氧条件下进行污水处理试验。所用的污水采自某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口,其成分以生活污水为主。净化试验结果表明,生态混凝土对污水的吸附作用及其固液相间的离子交换作用很小,混凝土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主要是依靠混凝土表面生长的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组分的降解作用实现的。含有混凝土试件的反应器对污水的净化效果都要优于无混凝土试件的反应器,这说明利用生态混凝土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要好于单纯仅对污水的曝气。试验结果还显示,在充分给氧条件下,由复合水泥所制备的混凝土试件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要明显优于由普通水泥和粗砂所制备的混凝土试件。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植被种植对污水净化具有显著性的改善作用,分析人工湿地植被种植与污水净化的量化关系,分析人工湿地植被种植对污水改善的原理,建立生态植被污水净化处理模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人工湿地植被对水质控制和小型富营养水体生态恢复的效益因素,以营养物的去除率、重金属的去除率以及有机物去除率为指标,分析人工湿地植被种植对污水净化的生态学改善模型。研究表明,人工湿地植被种植能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体中的富营养物和重金属等物质,对污水具有显著性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絮凝剂在自来水净化及污水除磷中的机理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絮凝剂在污水除磷方面的应用实例,发现投加低PH值、低盐基度絮凝剂和强化其初始投加混合强度,可提高絮凝剂除磷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沈光范 《环境科学》1990,11(3):58-63
北京市规定新建的宾馆、饭店要建设中水道,将部分排水就地处理回用,以缓解供水紧张和减轻排水设施的负担。本文就设立中水道的意义;中水道不同水质的处理工艺的确定;中水道的技术经济分析及要有计划地实施中水道工程诸问题,结合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净化技术,以农林秸秆生物质发电后的废料制成的生物质基材为填料,考察填料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处理效果,并借助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RR)中的悬浮填料,多孔生物质基材中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多孔生物质基材能够深度净化市政污水处理厂尾水,对MBBR出水NH4+-N、TN、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0.9%、19.0%、7.1%和10.5%。此外,由于多孔生物质基材的微生物物种丰度和多样性高于MBBR,其微生物群落结构中反硝化相关菌属占优势(24.2%),并含有一定比例的聚磷菌(4.6%)和自养硝化菌(1.3%),因此多孔生物质基材更利于脱氮除磷等功能菌群的富集和生长,可对污水的强化处理起关键作用。该结果可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净化过程中强化脱氮除磷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依据和参数。  相似文献   

9.
城市中水道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水道技术是通过把单一建筑或居住区的生活废水,收集、处理、输配等工程技术,把净化后的水重新送到建筑物内或居住小区内,供人们生活使用。本文介绍了中水水质要求和标准以及中水制备工艺及装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浮床技术因具有净化污染、恢复生态、改善景观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治理。其修复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填料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概述了生态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机理及存在问题;重点概述了生态浮床技术修复效果强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如通过改善理化条件、筛选高效植物、生物-植物协同作用、细菌固定化强化技术、生态浮床构造优化等来提高生态浮床脱氮除磷效率;并展望了生态浮床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表流湿地属于生态治污技术的一种,在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净化和对微污染水体进行治理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在安宁车木河水库上游两条河流末端应用表流湿地技术进行生态治污,并取得治污效益明显、生态功能恢复及景观改善显著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2.
应用香根草对垃圾场进行植被恢复及净化垃圾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扼要报道了香根草技术用于垃圾堆放场覆盖改造效果及对垃圾渗滤液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香根草在这2方面都了良好效益,对垃圾场的生态恢复效果好,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明显。因此,香根草技术是一种值得在我国南方都市推广的生态环保技术。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水稻盆栽实验和沈阳西部污水生态工程土地处理系统试验,应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合成洗涤剂LAS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净化规律和沈阳西部污水生态工程土地处理系统不同生态结构类型的土壤-植物系统对LAS的净化效果。其结果是:(1)LAS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净化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为2S—30天,净化率达93—94%;(2)在目前沈阳西部原污水中LAS含量情况下,土壤—植物系统可使LAS浓度降低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
用PFU法快速监测汉沽污水库净化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PFU法对汉沽污水库污水净化效能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微型生物的群集速度较好地反映了污水库的净化过程。室内毒性试验与野外生态试验所显示的结果较为相符。PFU法与其它常规监测方法比较,结果基本一致,且具有快速、准确和简易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污水处理厂传统的二级生化处理对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PCPs)等新兴污染物的去除率较低, PPCPs随出水排放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风险,并会经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到人体健康,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净化以削减其风险.本文综述了常见PPCPs在污水处理系统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阐述了高级氧化工艺(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OPs)、生物活性炭工艺(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BAC)以及高级氧化联合生物活性炭工艺(AOPs-BAC)深度净化PPCPs的净化原理,在此基础上,综述了AOPs-BAC工艺对污水中PPCPs的深度净化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AOPs-BAC工艺对污水中PPCPs的风险削减能力,为污水中PPCPs深度净化工艺的研发及PPCPs的生态风险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验室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技术,以其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简便、能耗低以及净化效果良好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实验采用赣南典型红土作土地处理系统的土样,采用间歇方式布水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其CODCr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荧光原位杂交与微量自动照相集成技术(FISH/MAR)能够同时在单细胞水平原位进行细胞的分类鉴定和细胞对底物的吸收特性研究,这是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目前,这一技术已有效应用于工程系统(污水处理厂、生物反应器等)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研究。污染水体的原位强化净化及其生态修复与微生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系统污水处理效率,也将为受损水生态系统的原位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江阴市新桥镇人工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生化组合湿地工艺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研究生物-生态组合湿地的运行状况和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进一步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生态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对尾水中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COD、氨氮、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9%、31%、18%和8%,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35.54,0.97,10.77,0.11 mg/L,完全符合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研究结果能够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技术和管理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为以后湿地生态系统的推广和示范研究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以水稻为主,集水稻稻田、两栖湿地、池塘水面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利用生态湿地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水和土壤治理生活污水和轻工业污水,此湿地除可以净化污水水质外,还可以起到减少空气浮尘、保护农业耕地、降低农业成本、发展旅游休闲的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城市的污水净化处理能力,提高城市的环境适应性,减少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进行海绵城市创建,提出基于截污净化技术的海绵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对城市的污水分平地、洼地、地下管道、街道和厂区进行分区截污净化处理。对城市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雨水、表面径流以及地下水、地表水进行分区域分类别的截污净化处理,截污净化处理采用物理滤除和化学处理结合的方式,结合海绵城市的雨水循环系统,建立区域污水排放管理制度,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化建设,提高海绵城市化建设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