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西宁市大气自然降尘中的重金属铜(Cu)、锌(Zn)、铅(Pb)、镉(Cd)、镍(Ni)。结果表明,西宁市自然降尘中含有较高的重金属,8个采样点平均含量(微克/克)为:铜(Cu)56.40,锌(Zn)307.0,铅(Pb)51.60,镉(Cd)5.50,镍(Ni)44.82。并结合降尘量对降尘中的重金属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降尘中重金属的测定对综合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2017年1~10月,采集南京市PM_(2.5)样品共计42批次,分析了Cu、Zn等9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其溶出规律。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呈现明显季节特征,冬季高,夏季低,年均值为41μg/m~3,与国家二级标准比超标17%。南京市PM_(2.5)中重金属总量高低顺序为Fe Zn Pb Mn Cu Cr As Ni Cd,其中As超出推荐限值19%。在模拟酸雨提取PM_(2.5)中重金属时,淋溶液pH是决定释放率的最主要因素,pH越低,释放率越高。用pH 5. 6的模拟酸雨淋溶液提取南京市PM_(2.5)样品,Cd、Zn、Mn的释放率超过60%,而Fe、Cr、Pb的释放率低于30%。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潍坊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浓度特征及其来源,于2014年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进行采样,分析了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重金属(Fe、Cd、Cr、Cu、Pb、Mn、As、Ni、Zn)含量。结果显示,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中主要重金属为Fe、Zn、Pb、Cu、Mn。重金属Pb、Cd、Zn和Cu主要富集在PM_(25)上。重金属浓度一般表现为冬季最高,这可能是人为污染和气候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富集因子和主因子分析,PM_(25)中Cu、Zn、Pb和Cd是人为源贡献的,冶金、电镀和燃煤是主要人为源。  相似文献   

4.
于采暖期(2020年12月)和非采暖期(2021年4月)在沈阳市采集大气PM2.5样品,分析其所含重金属的浓度特征、空间分布与来源.结果表明,采暖期重金属浓度依次为Zn>Pb>As>Cu>Cr>Cd>Hg;非采暖期依次为Zn>Pb>Cr>Cu>As>Cd>Hg;采暖期采样点U,S,N的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非采暖期采样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采收期暴马丁香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活性成分与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质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铁、锰、锌、铜的含量,再采用SPSS16.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在5月2日含量较高,4月20日含量较低;总多糖和4种微量元素在5月2日含量较低,4月20日含量较高.与不同采收期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上升或下降趋势对比,总多糖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总体上却与其相反.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总黄酮与Fe、Mn、Zn元素间呈现一定的拮抗作用,而多糖与Fe、Zn、Cu元素间呈协同作用,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测定了云龙湖底泥中铅(Pb)、锌(Zn)、铜(Cu)、锰(Mn)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运用了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4种重金属中Cu为中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其余2种均未构成污染。云龙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表现为轻微的程度,生态风险顺序是Mn>Cu>Pb>Zn。  相似文献   

7.
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采集了南京市大气颗粒物PM_(2.5)样品共计56个,分析了As、Cd、Cr、Ni、Pb、Zn、Cu和Mn这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污染特征,并应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通过呼吸途径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PM_(2.5)质量浓度呈现明显季节特征,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全年均值为86μg/m3,超我国年均二级标准的1.4倍。PM_(2.5)中8种元素浓度排序为:ZnPbMnCuCrAsNiCd,As均值超标77%,其他未超。4种致癌重金属(As、Cd、Cr、Ni)及4种非致癌重金属(Pb、Zn、Cu、Mn)中,Cr对人体健康具有很高的潜在性危害,其他7种重金属的风险可忽略,不会对暴露人群构成明显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Cd、Cu、Mn、Ni、Zn和Pb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内蒙古土壤背景值为标准,矿区排土场周边土壤中Cd元素(Pi>5)属于重度污染为特征污染物;Cu和Ni(1i ≤2)处于微污染水平;Mn、Zn和Pb元素(Pi<1)未达到污染水平。Cd元素各样点分布不均,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该元素的富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严重,应对其进行监测与防治。该研究可为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重庆玉滩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情况,监测了玉滩湖表层沉积物中Cr、Cd、Pb、Cu和Zn的相对含量,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滩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Cd、Pb、Cu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41mg/kg、0.75mg/kg、46.04mg/kg、66.98mg/kg、131.55mg/kg,Pb和Cu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重金属污染程度为Cu(轻度)Pb(轻微)Cd(轻微)Zn(轻微)Cr(无污染);有机质含量和重金属Pb、Cd含量显著正相关,是玉滩湖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因子;玉滩湖总体的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微,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Cd(中等)Cu(轻微)Pb(轻微)Zn(轻微)Cr(轻微),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攀枝花市某钒钛矿区土壤中五种重金属(Pb、Zn、Cu、Cr、Cd)的污染特征,进而采用美国环保局推荐使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暴露风险评估,及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Pb、Zn、Cu、Cr、Cd的含量与农用地土壤污染筛选值相比,Pb污染最为严重,含量超出筛选值70~155倍,Cd污染次之,...  相似文献   

11.
马边磷矿区磷矿资源丰富,区内磷矿开采企业较多。在开采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当地的河水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马边磷矿区的环境影响问题,本文通过对磷矿区采集的水体样品和同一地点的水系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共检测了Cd、As、Cu、Cr、Pb、Zn六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如下:马边磷矿区河水中的重金属元素的浓度较低,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GB3838-2002)。水系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其中:Cd、Pb、Zn分别为2. 06mg/kg、182. 39mg/kg、479. 13 mg/kg。与四川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Cd元素超标25. 7倍,Pb元素超标5. 9倍,Zn元素超标5. 5倍,其余元素未超标。与马边地区1∶20万区域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相比:Cd元素超标3. 12倍,Pb元素超标3. 3倍,Zn元素超标2. 5倍,As元素超标1. 6倍,Cu、Cr元素含量在背景值以内。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Cd元素超标29. 4倍,Pb元素超标7. 7倍,Zn元素超标7. 1倍。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d的生态危害指数最大,其次为Pb和As,其余Cu、Cr、Zn等元素属于轻微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污泥土地利用中重金属铜污染地下水的潜在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通过土柱淋溶实验来研究堆肥污泥土地利用后重金属铜的溶出性,以及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相比,模拟酸雨(pH=4.5)会使土壤中Cu的淋溶强度增加,并更能促使其向下迁移。经长期淋溶后发现,淋出液中铜的浓度呈现有起伏的递减趋势,最高峰浓度达到0.0702mg/L,远低于地下水Ⅲ类标准(1.0mg/L),污泥土地利用后Cu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城市半封闭河道水体重金属污染分配特征,以旴江-南丰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分析了Cu、Zn、Cr、Pb 4种重金属在水-沉积物中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旴江-南丰段沉积物中Cu、Zn、Cd、Pb 4种重金属的浓度分别为53.17~63.24mg/kg、7.94~8.93mg/kg、26.13~40.13mg/kg、44.56~48.12mg/kg;河道水体中Cu污染水平最低、其他3种重金属浓度均无法满足水功能区划中相应的水质标准。研究结论可为旴江-南丰段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乐山市“城中之林”绿心公园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对绿心公园的土壤重金属铬、锌、铜、镍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统计分析、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对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乐山绿心公园土壤各项重金属Cr、Cu、Ni、Zn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1.33mg/kg、45.07mg/kg、26.82mg/kg、135.31mg/kg,Cr、Ni的平均值均小于土壤环境背景值,Cu和Zn的平均值大于当地土壤环境背景值,分别是其参比值的1.4和1.5倍。Cr、Cu和Ni含量的最大值都小于国家土壤环境标准;Zn含量的最大值大于国家土壤环境标准,是标准的1.38倍。土壤中各监测点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大部分<1,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2,各采样点都属于轻微生态危害。以上说明Cu和Zn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情况,Zn属于轻度污染,需采取及时有效措施以加强污染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5.
选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和亚硫基二乙酸(TDGA)两种有机稳定剂药剂,研究其对焚烧飞灰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实验表明,焚烧飞灰浸取液中重金属浓度依次为:Zn (124. 2mg/L) Pb (27. 98mg/L) Cu(15. 29mg/L) Cd (7. 68mg/L) TCr (1. 16mg/L),重金属Pb、Cd、Cu超出标准;在用EDTA和TDGA处理的稳定化样品浸出液中Pb、Cd、Cu、TCr的浓度随着有机螯合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并且TDGA的处理效果优于EDTA;在TDGA投加量相同,且浸取剂p H在3到9的范围内时,随着p H的升高,Pb、Zn、Cu、TCr的浸出浓度逐渐减小,其中p H升高对Cd的浸出浓度影响较小;若有机螯合剂溶液与飞灰搅拌均匀,液固比的增加对螯合反应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河池某矿区公路沿线的土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Cu、Cr、Pb、Zn、Ni、Cd 6种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采用潜在危险生态指数法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周边沿线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普遍较高,Cu、Cr、Pb、Zn、Ni、Cd平均含量分别为41.97mg/kg、58.67mg/kg、98.52mg/kg、589.06 mg/kg、24.06mg/kg、5.09 mg/kg,均高出了当地的背景值;用Hakanson潜在危险生态指数法研究表明,6种重金属对对该地区的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CdPbZnCuNiCr,说明该区的主要生态风险因素是Cd。  相似文献   

17.
实验采用王水提取和四酸消解两种不同的消解方法,对沉积物实际样品进行前处理,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铜(Cu)、锌(Zn)、铬(Cr)、铅(Pb)、镍(Ni)的含量。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Cu,Zn元素通过两种消解方法测得结果相近,Cr,Pb,Ni元素则有明显差异。对数据结果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了Cu与Ni,Cr的相关性略差,其余元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贵港柑桔产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As、Hg、Cd、Cr、Cu、Sc、Pb、Zn 8种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特征,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GB15618-2018),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产区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r、Ni、Cu、Zn、As、Hg、Pb 7种元素含量均值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d元素含量均值(1. 22mg/kg)高于风险筛选值(0. 3mg/kg)。Pb、Zn元素与Hg、Ni元素各自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Cd元素含量有从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Cd元素处于较强的风险水平,很强与极强级别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17. 5%和45%。Hg元素中度、强风险级别占比分别为39. 5%、29. 5%,说明该研究区土壤中Cd、Hg元素污染较严重。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I均值为342. 4,属于强生态风险,主要受Cd、Hg元素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19.
依托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平台采集南极协和半岛陆域表层土壤样本44个,并运用电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普法测定表层土壤样本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Cr(42.20~75.00 mg/kg),Ni(16.70~34.90 mg/kg),Cu(17.70~37.00 mg/kg),Zn(40.40~97.80 mg/kg),As(6.08~11.60 mg/kg),Hg(0.002~0.016 mg/kg),Pb(11.00~33.00 mg/kg)。依据相对累计频率分析7种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基线值为:Cr(45.2mg/kg),Ni(22.6mg/kg)、Cu(21.8mg/kg),Zn(56.2mg/kg),As(8.1mg/kg),Hg(0.006mg/kg),Pb(14.3mg/kg)。运用富集因子判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表明协和半岛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Hg、Pb存在中度富集点,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攀枝花市攀钢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攀枝花市攀钢工业区土壤中五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的空间的分布特征、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对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Cu、Pb、Zn、Cr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相差2.98、3.4、5.2、2.7倍,c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甚至相差15.7倍。重金属元素相关性特征可分为Cd—Pb—Zn和Cu—Cr两组。形态分布特征表现在Cu、Zn、Pb、Cr主要以稳定的残渣态存在,Cd主要以可利用性最强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存在。污染较严重的是攀钢机关、攀钢原料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