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T.Chang)为中国特有的山茶科单型属猪血木属的珍稀濒危植物,现仅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县八甲镇地区,且仅残存一个居群,居群内个体数量仅100余株,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物种濒危原因分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环节,文章从猪血木的地理分布、生活史特性、种群分布现状及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该物种的濒危现状,猪血木种群地理分布的局限性限制了其空间拓展;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生境要求特殊和种群现状不利于其更新和发展,人为干扰对猪血木影响严重。其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和过度砍伐所导致的个体数量下降,文章认为现存种群和生境的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最有效手段,针对猪血木的濒危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就地保护,促进自然种群的繁衍更新,建立猪血木繁育基地进行迁地保护和回归引种的保护策略,以期为猪血木的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中国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苏浙皖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苏浙皖地区分布的64种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种的种群现存数量、生态地理分布、稀有濒危原因、保护价值及保护措施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为有效地抢救和保护本区的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梁开明  林植芳  刘楠  张倩媚  任海 《生态环境》2010,19(9):2097-2106
国家一级濒危植物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 Hance是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研究不同生境下报春苣苔在干湿季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结果表明:旷地午间时段,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加伴随着空气湿度(RH)的显著下降,此时报春苣苔的净光合速率(Pn)因受光抑制和气孔限制的影响而下降。岩洞生境下报春苣苔的Pn没有受到抑制,但其Pn和光合碳水化合物(CH2O)生成速率较低,洞内光照缺乏是限制其光合碳同化的原因之一。3个样地检测的Pn、CH2O产生速率、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以及Rubisco的Vo/Vc比率等在湿季均优于干季。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片Narea与Chl含量、比叶重(LMA)以及气孔密度对光合作用具有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境下影响报春苣苔Pn的关键生态因子有所不同,旷地强光环境下过高的叶片水蒸气压亏缺(VPD)和气温(ta)直接限制净光合速率的水平,而在岩洞弱光高湿环境中,PAR则成为Pn的限制因子。同一环境因子在不同生境下对报春苣苔Pn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旷地强光生境下,空气湿度(RH)的适度增加有利于降低过高的VPD,促进气孔开放而提高Pn。而在岩洞低光条件下,过高RH则会使降低VPD而不利于叶片的气体交换,使光合作用受影响。这个结果启示,在进行报春苣苔野外回归栽培时,应该注意PAR和RH等环境因子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枳椇天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发展趋势,保护现有资源,对麻城五脑山枳椇天然种群进行样地调查,分析了种群龄级动态,编制了种群静态生命表,进行了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枳椇种群龄级结构动态指数V_(pi)=51.58%0,呈增长型;环境筛的抑制出现在第Ⅳ龄级,其后种群动态趋向稳定;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Ⅱ型和Deevey-Ⅲ型之间,更接近Deevey-Ⅱ型;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由于林下更新层幼苗数量较大,种群具有较强增长和恢复能力.研究表明,枳椇种群的生长发育符合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种子库充足,种群处于稳定增长型.种群保护应避免景区建设对种群更新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植物园稀有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有效性问题,涉及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生长和适应问题、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重复栽培问题、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有效种群大小问题、科学记录系统和监测中心的建立问题。就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迁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以植物园为基础形成保护的网络系统;加强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规划并突出重点;加强科学记录系统和监测中心的建立;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支持强度;加强人才培训与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6.
短柄五加濒危趋势和致濒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短柄五加种群致濒的因素和机制 .1)通过环境筛分析 ,认为短柄五加种群在 5~ 8a和 11~ 12a两个年龄阶段受到强烈的环境筛过滤作用 ,这两个阶段可能是濒危的关键阶段 .2 )通过对短柄五加种群生物量增长过程中关键因子的分析 ,确定了影响种群生物量的主导生境因子 ,主要是群落类型、群落郁闭度和坡度、坡向等 .影响种群增长的主导生境因子的脆弱性 ,增大了短柄五加种群濒危的趋势 .3)通过对短柄五加种子生态及生殖生态的初步分析 ,认为种群实生苗更新失败是短柄五加种群濒危的重要因素 .4)放牧、采挖和对次生落叶阔叶林的砍伐等人类活动 ,加快了短柄五加种群濒危的速度 .图 1表 3参 11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正日趋减少,濒临灭绝,现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根据标本记载和相关研究资料,于2003年8月至2006年10月,对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濒危植物水蕨进行广泛的野外调查.在每一调查点,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定了各样点的经纬度,记录了其生境特征和种群的生长状况,采集和鉴定水蕨及其主要伴生种,研究了其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发现濒危植物水蕨的7个分布新记录.它们分别位于云南勐腊县郊区和勐仑、广东英德和阳春、浙江临安、海南三亚以及湖南郴州.新发现的水蕨种群主要生长在稻田或废弃稻田、水沟、菜地、旅游区.与水蕨相伴生的物种主要有11科15属17种,分别隶属于7个群丛.人类活动是导致水蕨濒危的主要原因.凭证标本均保存于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种群分布格局是植物群落的重要特征,研究种群分布格局是理解植物群落形成和构建的基础。采用Poisson数学模型和方差均值法检验广东康禾自然保护区地面苔藓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利用双向轨迹方差法(TTLQV)分析其格局变化。结果显示,研究区苔藓植物整体呈集群分布,优势种东亚拟鳞叶藓(Pseudotaxiphyllum pohliaecarpum)平均拥挤指数最高(m*=13.04),聚块性指数最低(m*/m=1.15),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和细指苔(Kurzia gonyotricha)的平均拥挤指数次之,分别为11.85、10.00;而非优势物种树生扁萼苔(Radula obscura)和长叶羽苔(Plagiochila flexuosa)聚快性指数最高,分别为14.79、14.45;说明优势物种的种间竞争更强烈,非优势物种分布更聚集。种群格局变化表明,研究区苔藓植物的格局规模以小斑块聚集居多,如细指苔、神山细鳞苔(Lejeunea eifrigii)、东亚拟鳞叶藓及南方小锦藓(Brotherella henonii)等多个物种在区组4、5、15、22、24呈现斑块聚集,其格局规模的差异可能与苔藓植物的生存策略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苔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整体格局变化更接近,在区组4都呈大斑块聚集,整体为镶嵌格局;而藓类植物在区组5、16、22均有较大的峰值波动,为大斑块聚集;说明苔类植物优势种群组在群落中占主导地位。不同苔藓物种呈现不同的格局变化,主要受其生物学特性与种间竞争的影响,生境异质性则是其集群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为我国二级濒危保护植物.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利用TWINSPAN分类、DCA间接排序和CCA直接排序的数量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野生大豆群落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WINSPAN分类将106个样方分为4个群丛组,分别代表水库撂荒地、湿河床、较湿石质河床和较干土质河床4种不同的生境类型,不同的群从组在DCA排序轴上的位置基本反映出其分布与环境梯度的关系;进一步的DCA间接排序和CCA直接排序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是决定各个不同野生大豆群丛组分布的关键因子;最后通过建立野生大豆3个种群特征与DCA排序第一轴的回归关系分析,确定了盖度和重要值在反映野生大豆种群优势度上要优于高度.图4表1参19  相似文献   

10.
中国植物园保护稀有濒危植物的现状和若干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中国植物园稀有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有效性问题,涉及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生长和适应问题、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重复栽培问题、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有效种群大小问题、科学记录系统和监测中心的建立问题。就稀有濒危植物在植物园迁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以植物园为基础形成保护的网络系统;加强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规划并突出重点;加强科学记录系统和监测中心的建立;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支持强度;加强人才培训与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福寿螺是我国华南地区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外来入侵生物。采用分布广泛的四种植物: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 DC)、红叶乌桕(Euphorbia cotinifolia L.)和辣蓼草(Polygonum flaccidum Meissn.)作为原料,在实验室内通过人工研磨方法提取植物体内的有效成分作为药剂,分别对福寿螺幼螺进行室内毒杀及刺激其上爬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水蜈蚣提取物的杀螺效果不明显,而红花酢浆草、红叶乌桕、辣蓼草等三种植物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杀螺效果。72h的毒性实验表明,这三种植物提取物在质量浓度为400mg·L-1时,均能全部杀死福寿螺幼螺;其中,红花酢浆草的杀螺效果最强,质量浓度为100mg·L-1时的杀螺率就达到80%,200mg·L-1的质量浓度下已能全部杀死福寿螺,红叶乌桕在200mg·L-1质量浓度时的杀螺率为56.67%,而在此质量浓度下辣蓼草仅为26.67%。另外,提取物刺激福寿螺上爬实验结果表明,红花酢浆草和红叶乌桕均有刺激福寿螺向上爬的作用,且红花酢浆草刺激作用稍强于红叶乌桕。综合杀螺和刺激福寿螺上爬作用的效果,可以得出在控制福寿螺上红花酢浆草和红叶乌桕是比较理想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葡萄属(VitisL.)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导了中国葡萄属植物现存全部种类的分类处理结果,这些结果是在对植物野外和栽培观察及标本室研究基础上获得的;标本室的研究除了中国之外还包括参阅欧洲的一些著名标本馆内早期植物学家鉴定名称所依据的标本,因而所有种类的确定较之过去更为可靠.文中发表了一些新分类群和新组合,给出了鉴定种类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湖南五味子科植物有2属11种2变种,分布于31个县,多生长在海拔600—1200m的山地灌丛或林中。本文依据湖南五味子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结合系统分类,植物区系和土壤资料,经分析和推论得知:1.湖南五味子科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以中国特有种为主,它们与毗邻省区的关系密切。2.湖南五味子科植物区系表现为多种区系成分的过渡与汇集,即华南、华东、华中和滇黔桂4个区系成分的交汇、混杂和过渡。3.湖南五味子科植物的多数种类是从湖南以西地区迁移扩散而来,有的种类是从本省西北或西南以外地区而来,极少数植物在本省西南地区及其周边省区分化形成。4.湘西北至湘西南地区是湖南五味子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是湘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孔昊玥  刘红玲 《环境化学》2021,40(3):706-716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环境存在量大,研究表明其能对水生生物造成寿命减少、发育不良、细胞受损等负效应.因此,为保护水生生物,我国地表水中PAEs的生态风险需要科学评估.本文利用了风险商法(risk quotient,RQ)、最大累积率法(maximum cumulative ratio,MCR)、联合概率曲线法(joint probability curve,JPC)结合毒性当量的概念构建了三层级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借此评估了我国地表水中PAEs的分布情况与生态风险.结果显示,我国地表水中共检出19种PAEs,浓度范围为ND—5616.80μg·L-1.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环境存在量最高,且DEHP为PAEs风险的主要贡献者.以DEHP为参照物,JPC的结果显示我国PAEs对5%生物造成急性影响的概率为6.25%—24.02%,造成慢性影响的概率为8.05%—27.79%.PAEs对我国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西北、东北、中部及华东地区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利用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估算中国分县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变化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分省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估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固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笔者所得到的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可代表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田土壤经过耕种后所能达到的碳含量的平衡值,为农田选择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栽培措施和施肥方式以固定更多的碳素提供依据。在分布上,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华北地区较低,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递增。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0.969 Pg。从单位面积的固碳潜力看,以西藏自治区最高,黑龙江省最低;从分布看,从南向北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国水田比旱田有更大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在利用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估算中国分县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变化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分省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估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固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笔者所得到的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可代表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田土壤经过耕种后所能达到的碳含量的平衡值,为农田选择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栽培措施和施肥方式以固定更多的碳素提供依据。在分布上,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华北地区较低,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递增。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0.969Pg。从单位面积的固碳潜力看,以西藏自治区最高,黑龙江省最低;从分布看,从南向北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国水田比旱田有更大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城市室内环境多环芳烃污染与源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选择了天津市4类典型室内环境和2处室外对照点,共19个采样点。现场采样测定了10种PAHs组成含量。结果显示,室内燃煤和室内吸烟是室内环境中多环芳烃排放的主要污染源。同作为对照的室外大气中多环芳烃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室内环境不同污染源排放多环芳烃组成和含量的特征性。提出了室内燃煤污染同燃煤型室外大气源排放多环芳烃具有相似组成含量特征,而室内烟草烟雾污染源的多环芳烃组成含量特征则与室外  相似文献   

18.
Secondary copper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key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 emission sources in China, but research and data on this issue are rare. In 2004, when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entered into force in China, PCDD/Fs emissions from secondary copper production contributed to 32.2% of the total release. In this paper, PCDD/Fs emission dynamics from secondary copper industry were discussed and cumulative risks were characterized. From 2004 to 2009, industrial policies played an indirect role in PCDD/Fs reduction, but its effects are still limite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earl River Delta and central regions were among the top three of dioxin emissions from secondary copper production in China. Shanghai, Shandong, Zhejiang, and Jiangxi had comparatively higher accumulated risk and were recommended as the priority regions for promoting PCDD/Fs emission control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5, the PCDD/Fs emission dynamics in the secondary copper industry were presented through simulation. PCDD/Fs emission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resulting in the recommendation of control technology conversion rate at 30% for small scale smelters and 51%–57% for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2015. In conclusion, both indirect policy and direct control technology retrofitting should be integrated for more effective PCDD/Fs emission reduction in secondary copper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Large-scale water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current China. Transjurisdictional water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water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of river basins, and 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major defects that exist in China's management system related to transjurisdictional water pollution. With seven major river basins in China as an object of study, 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perform a diagnosis of major problems about the transjurisdictional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i.e. institution, mechanism, and legis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it gives an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s on the reform of transjurisdictional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propos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foresaid three aspect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然水体中五氯酚的浓度水平、管理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氯酚(PCP)属内分泌污染物,也是可对生物产生复合毒性的有机污染物。五氯酚及其钠盐曾被用作杀螺剂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大范围长时间使用。为了解PCP在中国水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在阐述中国PCP的生产使用状况基础上,重点论述中国水环境介质中PCP的污染分布及影响因素。中国多地河流水环境中均存在PCP,其中沿长江流域的长江、洞庭湖、鄱阳湖PCP残留量较高,虽均在限值范围内,但PCP污染范围有从主要江河、湖泊等向沿海海域蔓延的趋势。PCP使用历史、用药区域类型、区域PCP消耗量等均会影响PCP的残留量,血吸虫病疫区PCP残留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在PCP及其钠盐显著减少使用后(2003年以后),施药历史仍然影响着水体介质中PCP的残留情况,PCP虽已停用,但其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还在持续。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水环境介质中的PCP污染偏高且有上升趋势,这可能与部分区域近年来重现血吸虫病后施药控制有关。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关PCP及其环境副产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人群暴露评估、污染介质修复技术以及其替代品的研制都将是研究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