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湿地保护政策与法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中国湿地的状况 中国湿地面积广大。据统计,现有沼泽、湖泊、滩涂、盐沼地等天然湿地2500万公顷,稻田等人工湿地3800万公顷,共计6300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仅次于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其中许多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国际性水禽栖息地,每年约有200个种的数百万只迁徙水禽在此中转停歇和栖息繁殖。亚洲37种濒危水禽中,在中国湿地就发现了 31种。全世界鹤类共有 25种,中国湿地就占9种。同时,中国湿地还养育着许多珍稀的两栖类和鱼类特有种。目前,中国湿地生活繁殖的鸟类就有 300多种,占全国… 相似文献
2.
王彬辉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2):40-44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保护湿地对于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湿地的法律保护在我国却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论述了我国湿地保护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法律对策——制定《湿地保护法》。 相似文献
3.
中美湿地保护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中美湿地保护的立法概念、立法体系、立法特色内容等进行了比较,总结了美国湿地保护立法中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并为我国瘟地保护立法相关内容的构建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21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湿地保护立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向海湿地的具体情况,对当前立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以求促进向海湿地资源的立法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严峻,近年来湿地问题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然而我国的法律建设严重滞后于湿地保护的需要,缺乏关于湿地的专项保护立法,湿地范围界定模糊,湿地生态补偿方式单一、产权和补偿主体不明,湿地恢复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效监管,征收征用湿地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等问题突出。因此,亟须在国家层面出台湿地保护法,建立健全我国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全面规范湿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多项问题,从而推动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有一层脆弱的遮盖物保护着地球生存环境不受太阳紫外线的袭击,这就是臭氧层。然而,本世纪以来,臭氧层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逐渐耗损,甚至在南极和北极出现了臭氧空洞。面对日益严重的臭氧层耗损,国际社会于1985年制定了《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1987年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年、1992年、1995和1997年又对《议定书》作了4次重大修正,形成了较为完善而严格的国际臭氧层保护法律体制。很多国家也相继建立起本国的臭氧层保护法律体系。中国分别于1989年和1991… 相似文献
7.
通过具体实例,找出立法中存在的不足是造成有法难依、执法难严、违法难纠的主要原因,并建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建立统一协调不同层次的环境立法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8.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内湖泊、沼泽遍布,湿地资源丰富。多年来人们对黑河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植被退化、水位下降、土地盐渍化,影响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建立了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和污染治理工程,增强退耕还林(草)、退地还湿、防沙治沙力度,探索和运用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从被提出以来立即成为了各个学科的焦点,环境法学也不例外,它集中地反映了环境法学的伦理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环境立法正进入以填补立法空白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创新为基本目标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为指导,完善我国环境立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缺陷、法律政策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如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环境纠纷等,应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及司法建设,以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保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的关系,结合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困境,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即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论地方环境立法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环境立法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方环境立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具体论述了如何加强我国地方环境法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Krzysztof Niedziałkowski Agata Pietrzyk-Kaszyńska Monika Pietruczuk Małgorzata Grodzińska-Jurcza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6,59(10):1891-1911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formal rules regulating the involvement of various actors in protected areas decision-making over time and apply it to Pol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egal acts and policy documents, we suggest that since the democratic transition started in 1989, the governance of Polish protected areas has been increasingly multi-level and participatory. However, different designations indicate different levels of involvement by non-state actors, with Natura 2000 standing out from the traditional protected areas. Regarding governance issues, establishing and taking management decisions were characterised by the greatest changes in actors’ involvement. While participation of non-public actors is still limited mostly to information and consultation, the involvement of non-state public actors of various leve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legal rule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overnance of protected areas.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具有许多优点。我国对于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而且我国的学者和科学家大多集中在对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对于生物质能源立法方面的研究则屈指可数。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生物质能源立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薄见解,以填补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空缺。 相似文献
18.
Gavin Bridge 《Local Environment》2013,18(1):61-83
A central problematic for researchers working at the interface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designs and methodologies that can satisfactorily link economic processes of global reach (such as direct investmen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t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s. This article reviews recent efforts to coupl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finds that relatively little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use the direct investment process as a means of linking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o land use chang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direct investment, when conceptualised as a political-economic process involving the assemblage of a package of rights (to land, water, pollution permits etc), can be an effective vehicle for tracing through the impact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on local environments. To develop this analytical approach, an empirical case of mineral investment in the Gila Valley of eastern Arizona is presented. The case study identifies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and water rights as central strategic issues for mineral firms seeking to make investment, and traces through the impact of thes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on existing patterns of land ownership and land use. 相似文献
19.
“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是国务院明确的“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节能是控制碳排放最直接的方式,也将伴随碳中和始终,而节能的关键在于提高能源效率。节能监察制度是保障节能与能源效率的关键制度,目前我国节能监察制度存在体制不畅、执法偏软、实效存疑等问题。节能法律制度设计需以提升能源效率为出发点,为节能提供讲效率的制度环境。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节能监察制度的完善应当追求行政效率、执法效率,并与激励性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