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洪玲  邹明 《灾害学》1991,6(4):67-70
1990年,我国自然灾害除台风、雪冻灾外,其它灾害与上年相比均偏轻。经核定,1990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5.7亿亩,其中成灾(减产3成以上)面积2.6亿亩,绝收面积5000多万亩;全国有2.9亿人受灾,其中成灾人口1.8亿,因灾被迫转移安置579万人,  相似文献   

2.
近几个世纪,滑坡、泥石流灾害日趋频繁。灾情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因山洪而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中国大江大河全部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80%左右。尤其是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十年来,山地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每年因洪水冲淹死亡的人数仅占因灾死亡人口总数的30%,而因山地灾害死亡的人数却高达60%。2004年8月12日20时,今年14号强台风“云娜”袭击浙江省乐清市,风力达12级以上,过程降雨量近900毫米。8月13日凌晨该市北部山区三乡镇发生罕见的特大山洪暴发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47  相似文献   

3.
交通灾害事故已把人类引入一场不宣而战的“人——机大战”。近年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因车祸死亡人数在30万人左右,致伤致残人数是死亡人数的5—10倍,每年经济损失达10—20亿元之巨。两次世界大战,伤亡总数不过8000万人,而近40年中,因车祸伤亡人数已超过一亿。西德、法国和日本三国,总人口不过二亿人,每年死于车祸三万多人。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1995,(1)
近30年来世界灾害经济损失增加了30倍据最新资料研究,从1965年至1992年,全球共发生4653次自然灾害(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受灾的自然灾害统计在内),灾害死亡360万,受灾人口30亿,直接经济损失达3400亿美元。近30年来,自然灾...  相似文献   

5.
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四大类主要气象灾害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近5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平均每年粮食受灾面积达0.52亿hm^2,粮食损失超过500亿kg。干旱是危害最大的灾种,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的57%。20世纪90年代以来旱灾的发生较以往大幅度加重。我国农业应该采取的减灾对策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1994)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于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1994,(2)
1993年我国因灾损失993亿元经民政部门统计,1993年全国近5000万ha农作物受灾,受灾农作物中,减产30%以上者占总受灾面积的40%,减产80%者占总受灾面积的20%以上,倒塌房屋271万间,损坏933万间,因灾死亡6000多人,伤1万多人,...  相似文献   

8.
酒祸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酒的生产及消费大国。据统计,目前全国酒民已达1.6亿人,再加上一般的爱酒者,人数可达到3亿左右。酒的年产量已达1380万吨,且正以每年23.5%的速度增长,而耗费的粮食每年达200多亿公斤。酒的消费如此之大,对粮食是一大浪费。  相似文献   

9.
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中国遭遇到近3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冰情,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3.18亿元,占全年海洋灾害总经济损失的47.6%——海冰成为中国2010年海洋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运用气象数据、MODIS图像和社会经济统计等资料,对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以莱州湾结冰范围扩大为代表的渤海海冰分布变化是致灾因子区域危险性增大的主要特征,环渤海地区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是承灾体暴露性增大的主要特征,而总体灾情严重则是二者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一、灾害情况就全国范围来说,1987年属轻灾偏重年。水、旱、风、雹等灾害虽然频繁发生,但危及时间短,地域较窄,程度较浅。据统计,全国农作物受害面积6.3亿亩,成灾面积8.05亿亩,因灾倒塌房屋180万间,死亡5459人,死亡大牲畜100多万头(只)。灾情较重的有河北、山西、陕西、内蒙、黑龙江、江苏、浙江、甘肃、宁夏9省、区,四川、贵州、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灾情也较重。  相似文献   

11.
京津唐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每年缺水50—80亿m^3,预计到2030年将缺水80—100亿m^3,如发生大旱,可能导致严重水荒。近几十年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地表水不断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不仅引起大面积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海水入侵,而且加剧了气候干旱化和土地沙漠化。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大力节水的同时,开辟新的水源,切实保护水资源,防治水环境灾害。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洪涝、台风、旱灾、冰雹、地震、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475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 1570.3万人,例塌房屋226.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2.1亿元。与近几年相比较,2005年紧急转移安置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5年来的最大值,因灾死亡人数仅小于2001年,因灾倒塌房屋仅次于2003年的淮河大水灾。  相似文献   

13.
滑坡是我国地质灾害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灾种.据统计,滑坡灾害要占到地质灾害总数的60%以上,分布在27个省(市、自治区),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人民币.介绍了我国滑坡灾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未来滑坡防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史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减灾活动以赈灾为主,帝王“祭天求恕”,“防灾吏制”,安抚于民。清末民初1800至1949年间计发生巨灾25起,死亡4993万余人,总灾亡则近亿,年均灾亡60万人以上,这段惨痛的灾况记下了十分难得的灾情史,泣血于残野。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为减轻灾害损失,逐步建立了气象、水利、农林、地震、海洋、地质等专业的灾害科技与减灾工程,政府并组织社会兼事抗灾、救灾、应急减灾,国家减灾实力快速增长,已取得突出减灾实效,这个阶段比第一阶段灾亡人数下降了90%以上,但年均灾亡人口仍有1.2万人左右。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单灾种纵向体系为主,不同灾类的监测、预报水平尚高低不一,这与成灾机理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条件的强弱有关。21世纪初,随全球增温之势锐升,多类极端灾变遍及各洲,促使许多国家发动全社会人众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我国政府已迅即开展全社会应急减灾行动,开启了“综合减灾”之先声,这是减灾事业步入第三阶段的先导。综合减灾应该是全社会相关部门和民众的统一行动。目前尚有3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是多种自然灾害之间成灾机理相关性的研究,其对象是灾害群与灾害链;二是全社会减灾要素综合运作预案的优选;三是如何核算减灾投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正、负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经济恢复力研究已成为优化灾害综合风险管理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恢复力如何衡量以及灾后重建资金对经济恢复力的影响如何值得研究,而基于经济学机理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为构建灾后重建资金、效率与灾后经济恢复力变化间的定量关系的模拟提供了新的方法。因此,以武汉市2016年7月6日期间大暴雨洪涝灾害为例,利用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动态评估模型,模拟重建资金与效率变化下暴雨洪涝灾害对武汉市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经济恢复到灾前所需的时间,进而定量评估其对承灾体经济恢复力与灾后恢复期的影响。结果显示:(1)灾后重建资金每提高100亿,武汉市灾后经济恢复力提高近三分之一,灾后恢复期缩短12%;(2)重建效率每提高约1/3,武汉市灾后经济恢复力提高略高于五分之一,灾后恢复期缩短11%;(3)两者同时提高则使其经济恢复力平均提高达四分之三,灾后恢复期缩短五分之一。研究结果能从灾后重建的资金与效率两方面出发,强调对承灾体经济恢复力的影响,并为政府灾后重建分配方案的制定提供定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闵骞 《灾害学》1995,10(3):70-75
1994年江西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风雹灾害和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近44万ha,受灾人口114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3亿元,系全国重灾省份之一.本文对其中的三次主要自然灾害的灾因、灾情及减灾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陕西气象灾害的季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南北狭长,地形复杂。由于多带天气系统交互作用和多种季风热力扰动综合影响,境内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灾害季节性强,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影响大,是多灾害的省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陕西每年气象灾害成灾农田面积1300多万亩,相当于耕地面积21%,占全国多年平均成灾面积1.9亿亩的7%。其中,干旱最严重,年均成灾面积达600多万亩,占总成灾面积近50%;雨涝(含暴雨和连阴雨)年均成灾面积300多万亩,占总成灾面积23%;冰雹年均成灾面积150万亩,占12%。陕西可分为春季、初夏、盛夏、初秋、深秋、初冬、隆冬等7个自然天气季节。各个季节平均起讫时间、环流特点与主要自然灾害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8.
数字     
《民防苑》2014,(7)
正6起据国家安监总局网站消息,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6月20日通报2014年以来6起煤矿重大事故。通报称,全国煤矿事故总量、较大以上事故、重大事故下降,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但3月下旬以来接连发生了6起重大事故,较大、重大事故起数有抬头趋势。2?284人据民政部6月17日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9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2 284人,紧急转移安置1 215万人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 808.4亿元。  相似文献   

19.
通过河北省142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积雪深度和历史灾情资料,运用概率分布理论对不同重现期下河北省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评估,并利用"致灾强度指数-经济损失率"反演法构建脆弱性曲线,对承灾体损失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和唐山北部地区海拔较高,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高于其他地区。随着重现期的增加,雪灾积雪深度也在增加。在承德、唐山交界以及唐山东南部地区,30年一遇雪深达44 cm,50年一遇高达66 cm。对于雪荷载敏感的结构,承德与唐山交界处、唐山东部应满足100年一遇雪压0.5 k N/m~2以上。承灾体的损失风险受到致灾因子、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的综合影响。在同等致灾强度下,雪灾经济损失风险与经济暴露度分布大体一致,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的市辖区附近以及唐山遵化县和曹妃甸区的雪灾经济损失高达50万元/km~2以上。  相似文献   

20.
我国沙漠化灾害的发展及其危害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沙漠化灾害是在特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严重危及人类生产和生存。文章着重阐述沙漠化发展对农、牧业、工矿交通及环境等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据初步统计,全国每年因沙漠化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4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高达292亿元以上。同时,指出沙漠化的实质是从根本上毁损土壤肥力,丧失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从沙漠化发生时间的频繁性、经常性,空间分布的广泛性,致害的多样性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性看,沙漠化灾害是我国严重自然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