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孙钰 《环境保护》2012,(18):57-58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中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受荒漠化危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土地分布广,面积大。多年来,赤峰市一直坚持"生态立市"基本市策,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治沙造林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赤峰市总土地面积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40%,中国五大沙地中的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赤峰境内分布,土地荒漠化曾经严重影响和制约赤峰市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影响,赤峰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基本市策,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林业局2015年12月29日发布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我国荒漠化与沙化土地第五次监测结果比第四次监测结果呈现出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我国沙尘天气显著减少,2009年~2014年5年间,平均每年出现沙尘天气9.4次,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20.34%,北京地区平均每年出现两  相似文献   

3.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 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1].研究表明[2,3],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 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当前荒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 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刘勇强 《环境》2002,(6):30-31
荒漠挥戈逼进我国已是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蔓延最快、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一直处于模糊状态。从1994年开始,林业部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普查,于1997年公布了下列数字: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7.6%,近二十年来土地沙化速度为年均2460平方公里,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但是,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确定的定义,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应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之27.3%。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状况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以TM卫星影象数据和1∶5万地形图为调查图,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库,使用Arcview软件判读解译卫星影象数据和现地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荒漠化区域内37个县区于2004年进行了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研究;并在对1999年甘肃省第二次荒漠化监测和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和结果对比分析基础上,对荒漠化土地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347753.7 hm2,其中风蚀土地面积15619416.6 hm2、水蚀土地面积2881997.2 hm2、盐渍化土地面积691383.5 hm2、冻融土地面积154956.4 hm2;监测区域内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较1999年减少232564.35 hm2,年逆转率0.21%;1999~2004年间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6.
全球荒漠化情形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遍及六大洲,约有13.5亿人口生活在荒漠化造成的贫穷落后的困境中。全球性的土壤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可耕地。  相似文献   

7.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使人类文明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出现许多全球性生态经济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荒漠化和无林化问题。到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荒漠和半荒漠已从占陆地表面的33%扩大到43%。这表明,由于人类活动而增加了90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目前,还有几乎占整个陆地面积1/5的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于向荒漠化的演变之中,使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受到威胁。尤其是80年代中期因干旱和荒漠化引起的灾害,造成非洲34个国家1.5亿人受害,约一百万人丧生,有  相似文献   

8.
选择植被覆盖度、湿润指数、大风日数、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和坡度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多源数据开展了中国北方14省(区)2000—2018年土地沙化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并按土地易起沙尘程度的高低依次划分为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高敏感等级)、中等易起沙尘(中敏感等级)、轻度易起沙尘和不易起沙尘(低敏感等级)。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北方14省(区)处于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的面积从48.1%下降至40.4%,处于土地沙化低敏感等级的面积从30.3%上升至38.8%,整体呈土地沙化高敏感等级向中、低敏感等级过渡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8年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和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极易起沙尘和高度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明显减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大风日数的减少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前,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已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全国还有31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而受过度放牧、滥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川西北、塔里木河下游等局部地区的沙化土地仍在扩展.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相似文献   

10.
以2010年成像的RapidEye卫星遥感数据和水文地质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深入分析了敦煌盆地水环境系统对土地荒漠化形成的控制作用,并总结了不同荒漠化类型分布的地貌特征及包气带土壤剖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荒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其中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的面积之和为9 751.9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6.53%;水环境系统对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控制作用,一方面受水库截留和近30年来灌区面积飞速扩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研究区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分别位于地下水潜水埋深大于1m和1~3m、且地下水矿化度为0~16g/L的地区;地下水潜水埋深为5m时,是研究区内(极)重度荒漠化与中度荒漠化土地分布的临界埋深,地下水潜水埋深为3m时,则是研究区轻度荒漠化与中度荒漠化土地分布的临界埋深;轻度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2g/L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环境工作通讯》2008,(3):69-69
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9万平方公里,超过海南省的行政区域面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1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中国已有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并朝着良性状况发展。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逐年减少,局部地区沙尘暴由过去的强加强区变为弱加强区。  相似文献   

12.
沙尘暴既是一种气象灾害,也是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它还是环境恶化的征兆。沙尘暴发生时,土地被迅速风蚀,沙质荒漠化。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北方进入沙尘暴相对活跃时期,并多次出现影响长江流域的大的沙尘暴(俗称黑风暴)。1993年5月5日黑风暴席卷了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宁夏银川平原。持续近5小时。毁坏房屋4412间;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12万头(只);许多地表被刮去10~30cm,沙漠边缘的沙丘向前移动1~8m,每平方公里降…  相似文献   

13.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土地荒漠、荒漠化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荒漠化成因,提出了防治荒漠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蒋高明 《环境保护》2006,(10):50-51
今春北京发生的沙尘暴令人记忆犹新.截至5月11日,2006年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5次、沙尘暴3次、扬沙4次.今年是近7年以来沙尘天气的第二严重年份.而在此以前的我国沙尘暴趋势是,前30-4年中平均3年1次,而到上世纪90年代它就每年光顾1回了;2000年很快增加到12次;2001年,我国北方地区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过程41天;2002年3月18-21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自西向东经历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1次沙尘天气过程,强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140万平方公里.2003-2005,由于老天帮忙,加上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措施,沙尘天气有所缓和.今年沙尘暴再度频发,说明我们治理沙尘暴的道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16.
曹葵 《环境科技》2002,15(3):25-27
前 言  在我国 ,整个西部生态条件复杂而且严酷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6 0多万平方公里 ,西部约占 80 % ;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 16 8.9万平方公里 ,西部约占95 %。目前 ,全国土地沙化仍以每年 2 4 6 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 ,沙化面积大都在西部地区 ,影响着 1/3国土面积和 4亿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目前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已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宏观政策引导。一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引导 ,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保证和推动力量。二是明确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2017,45(10)
近日,一场多年未见、声势浩大的沙尘天气再一次引发大众对于沙尘成因、治沙成效的热议.官方给出“本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的解释,沙尘暴源头之一的蒙古国已经成为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像蒙古国这样受到土地荒漠化威胁的国家还有60多个.环境问题不是独立的,只有各国合力治理,才能迎来天朗水清的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毛卉 《环境导报》2003,(24):47-47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然而作为提供维持人类生存的地球资源之负载量是有限的,超过这一负载量的过多人口,必然造成资源的消耗,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基础。 首先,人口增长的直接后果是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估计,全世界每年要损失500~700顷的耕地,由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全球土地荒漠化也日益严重,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且每年仍以5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  相似文献   

19.
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的遥感、地面调查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结果认为,耕地和林地是中东部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68%左右;园地、居民和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缩小;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水土流失区域差异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在加剧;耕地人均占有量小,利用强度大,复种指数高;耕地用途不稳,转入转出频繁;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迅速减少,2000年耕地面积比80年代初和1995年分别减少了913.15×104和151.31×104hm2;2000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比80年代初期约减少了0.03hm2;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21世纪发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生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确保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1.1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和破坏由于不当的生产活动带来的农业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第一,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污染、水体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等等,造成土壤结构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产量下降及环境资源浪费、污染等。第二,农业生态破坏:乱砍乱伐山地林木、乱垦荒地、坡地、绿地等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天然绿地面积减少,加之水资源浪费与污染,生态环境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1.2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1.2.1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功能的不合理利用,引起自然灾害及水、土、气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频繁发生等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安全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其中农业耕地4887万hm2;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据调查70年代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的扩展数量为1560km2,80年代增加到2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