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幔对流理论是伴随着板块学说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地球内部积聚的能量(放射能、重力能等)是以怎样的方式传递到地球表面,从而驱使板块运动、造山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的产生呢?这是地球动力学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地幔对流假说为这种能量传递提供了解释机理。  相似文献   

2.
一、绪言 岩石圈板块或外壳的理论已成功地解释同板块边界相伴的构造现象。然而,某些地震和地壳变形,却发生于板块内部,与板块的边界并无明显关系。从地球重力势的谐函数能很近似地计算地幔对流所引起的壳下应力。作者(1977)利用地球势能场的卫星探测和重力测量,证明板块内的构造是由地幔对流产生的。地幔对流所产生的壳下压性和  相似文献   

3.
<正> 引言板块构造及其有关的地幔对流的框架,可用作描述发生在地幔和地面之间的物质转移的指南。例如,火山作用可再分为三个类型:洋脊火山作用、俯冲消亡带火山作用、板块内部火山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广泛使用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作为地质现象的天然示踪剂,促进了地球化学的发展,产生了解决地球内主要化学过程的新方法。例如,~3He 在地幔物质中的存在对地球的去气历史提供了限制。  相似文献   

4.
<正> 前言 同大洋玄武岩相比,大陆拉斑玄武岩(CT)的特点是某些不相容元素的含量高,变化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也大。大陆和大洋玄武岩的这种地球化学差异已讨论过多年,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假说,以解释大陆拉斑玄武岩的这种地球化学特点。这些假说包括:由“地幔羽”产生母岩浆;由不均匀富集的上地幔产生母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借助于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地球科学家们发现构成地慢的许多矿物随着压力的增加会发生矿物结构的改变,由此可以推断出深地幔矿物存在形式。这些相变与地幔主不连续面的形成有关,因而对相变的热力学及其相变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为地幔对流及其热演化提供约束条件。已经可以在模拟地幔温压条件下进行一些地幔物质的弹性、电学性质、热学性质的测量,进一步推导出其状态方程,这方面的信息对解释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地幔对流及其演化很重要。岛弧岩浆作用、热点岩浆作用、地壳的形成都与地幔的演化有关.俯冲作用可能是过渡带及670km深不连续面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新的地球观 旧的地球观认为地球是从太阳分离出来的灼热火球冷却而形成的,这种观点到现在已完全无人问津了,施密特等人的新的地球成因说认为地球是由宇宙尘聚集而成的。这种学说目前已完全确立了。 现今人们所说的新的地球观,不如说是关于地壳和上地幔运动的新见解。基于地幔对流的大陆漂移说、洋底扩张说以及板块构造说等主要以地球物理学资料为依据的新的地球地壳观风行世界,最近出版了许多书刊论述这些学说,所以在这里没有必要专门详细介绍了。  相似文献   

7.
<正> 岩浆对流作用,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岩浆流体动力学研究中倍受重视的课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仅为地球动力学研究(例如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和矿床学研究(例如火成岩体中铬铁矿层及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正> 地球的历史可划分为若干个以最上部地幔的加热(至局部熔融或完全熔融)活动、整个地壳或大部分地壳的水平拉伸,以及线状张性似裂谷构造或裂谷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为标志的地质时代。以地球和缓而不规则的整体膨胀为背景而提出的地球脉动说,可以较圆满地解释  相似文献   

9.
<正> 地球化学家关心的是化学元素在地球(和宇宙)中的分布及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再分配。今天,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各个地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中所发生的物质的流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地球的对流方式发生了改变,随之地壳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就地球的外部(包括我们的环境)而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人类活动惊人的增加,这种物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整个世界太古宇和元古宇地区的地震波速模型,发现太古宇地区地壳的厚度为35km左右(碰撞带边缘除外),而元古宇地壳的厚度则显然要大得多,大致为45km,并且在其基底有一较厚的高速层(>7km/s)。我们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解释这些差异。第一种模式把这种差异归因于上地幔成分的改变。太古宇地幔中的温度较高,因而导致了科马提熔岩的喷发,结果使得岩石圈过分贫化而不能产生大量的玄武质熔体。元古宇地壳是在富地幔之上发育而成,经后的部分熔融作用造成质武玄岩浆的底侵和地壳膨胀。第二种模式认为,在太古宇高温地幔中的对流作用由于过分的紊乱而不能支撑稳定的长寿命俯冲带。到了元古宙时期,由于地幔已足够冷却,因而形成了大量的岛弧和陆弧,同时由于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而形成了上述的高速玄武岩基底层。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上地幔岩石的REE地球化学 地幔约占整个地球质量的2/3,在估价整个地球的成分和地壳—地幔—地核体系的成分演化时,必须了解地幔的成分。了解地幔成分的直接途径只能是研究那些由地质作用过程暴露在地壳内的地幔岩石样品。这些岩石为几种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2016年8月25日地震学家监听的并不只有地震。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监测强风暴所产生的地震波,包括"卡特里娜"飓风和超级风暴"桑迪"的回声。海洋在这些风暴的喋喋不休中膨胀,所产生的波击打海底并进入地幔。它们甚至可以在地球的另一边被地震仪检测到。直到现在,这种迂回的天气跟踪系统大多仅限于高速P波,是一种靠直接压缩力通过岩石的波;而垂直行走的S波却一直难以捉摸。一  相似文献   

13.
<正> 引言 有关透岩浆流体的假说是岩石学中一个基本的假说。Д.С.Коржинский主张把透岩浆流体理解为由地幔内自身脱气作用而产生的流体。这种流体上升时会使固态岩石发生熔融,并在其周围及所形成的岩浆物质上引起岩浆阶段的交代作用,继之还会使沉积物发生变质  相似文献   

14.
地球内部的热流熔化了地慢岩石和下部地壳的岩石便产生岩浆。地慢对流所引起的板块运动,造成种种构造条件,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岩浆。  相似文献   

15.
应江苏省地质学会、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邀请,地学奇才、四川地球起源演化研究所所长、成都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杨怀研究员,9月23日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作《地球非球对称膨胀论》学术报告。报告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板块理论进行了质疑,以9个方面的大量资料,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板块理论的得失,重新评价了板块学说,指出了板块理论无法逾越的当代若干重大地质问题。第二部分从12个方面论述了《地球非球对称膨胀论》假说要点,提出了“态变”演化、“X应力场”、“非球对称三维运动观”等理论。第三部分以印度洋地质资料为例,论证了《地球…  相似文献   

16.
<正> 用一种模式可以圆满解释各种岩石的钕和锶同位素资料。在这种模式中,地幔含有不同大小的化学异体。异体中所含的不相容元素比周围地幔中的要更少地亏损,而且整个地幔由于对流运动而缓慢地相互混合。 钕同位素丰度的资料已用来勾画关于地幔的结构和演化的模式。按照某些研究,只有一部分地幔(三  相似文献   

17.
地球化学     
<正> 地球化学是研究组成地球的化学元素以及产生和改变这些元素的化学反应的科学。因此,地球化学的首要目的是测定地球的主要部分(地幔、洋壳和陆壳,以及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圈)的化学组成。然而这只有通过测定组成地球的岩石、矿物和水的组成才可以达到。这样,地球化学的这个方面就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正> 1984年3月27—28日,在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召开了地壳与地幔地球化学作用实验研究工作者的例行学术讨论会。出席这届会议的专家约300人,他们代表了39个科研部门:苏联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风能“点风成金”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风能是指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工业上石油合成的原理提出了石油是由水和碳酸盐通过板块俯冲作用、仰冲作用与地幔岩石接触而形成的假说,并以此解释了一些油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