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镇上的小河     
肖璐 《环境教育》2014,(7):81-81
遥远的小镇,住着一群朴实的农民。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车水马龙,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们不去热爱这里的生活。他们渴望富足,他们从破旧的草房搬到新的瓦房,又到耸立的楼房。一开始他们只知道耕田播种辛苦的劳作,后来他们开始去到外面的世界,拧螺丝,搬水泥……没有文化的他们只能做些苦力活。  相似文献   

2.
家门前的路     
<正>我的家乡就是美丽的小城——太仓,据说这里以前是皇帝的粮仓,可是很多年前,太仓并不像如今这么的富饶,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相当贫困的,而我家门前的这条路见证了太仓从贫困到富饶的发展历程。爷爷奶奶说:他们小的时候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家门口只有一条窄窄的泥路,两边都是杂草。泥路高低不平,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大约1975年,这条路拓宽了,一直通到了现在的昆太路,  相似文献   

3.
人在湿地     
徐刚 《绿叶》2014,(3):79-85
正春天芦芽葆青,各种水草从泥沼中渐渐透出绿意,整个崇明岛湿地之水开始回暖,温情脉脉地滋润着一个梦:绿梦。处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没有生活在真正意义上的湿地中的人群?有,那就是崇明岛上的崇明人。崇明人是有福的,分分秒秒,崇明人与湿地为伴,他们的路,他们的梦,乃至他们的思维,都在湿地之中,有着湿漉漉的气息。长江在这里就要东流入海了。"和实生味,同则不继",江水与海水的相撞、相拥、交融、汇流,那一咸  相似文献   

4.
鱼儿的心愿     
倪思涵 《环境教育》2005,(10):23-23
春天到了,鲤鱼妈妈要生小宝宝了!鲤鱼妈妈挺着个大肚子,和鲤鱼爸爸一起去产卵,可连一条清澈的河都找不到,鲤鱼妈妈可着急了。“唉,怎么连一条清澈的河都找不到,这可怎么办,我们的小宝宝可不能在这样脏的水里面出生呀!想想以前,咱们在这条河里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生活着,都是那  相似文献   

5.
蓝色     
想拥有一条河的两岸,就得经常渡河。一整天了,老人的牛皮船像是专为等我。他没有什么乘客,笑着把我迎上船。这是冬天的河流,蓝,清,湍急,牛皮舟一到水上就横过来。老人撑舟,顺流而下,很准地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场特殊的官司,是在分界小学东侧的一条河边进行的。河岸上,醒目地写着这样一句警示的标语:停电了,蜡烛可以给你带来光明;道理不通了,可以另辟新径;水污染了,水没有了,什么可以替代?这一天,观者如堵。几经打听才得知,原告是小河,法官是大自然,而被告,竟是主宰大自然的人类!在低缓的乐曲声中,小河开始了它声泪俱下的诉述——"我曾经很美很美,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清得像一面硕大的明镜,静得像一位文雅的少女。我哺育了两岸的几代人,他们到我腹中淘米、洗衣、洗澡、玩仗,我的身  相似文献   

7.
<正>"以前这里是臭水沟,一直脏臭得很,来都不敢来,现在简直是大变样,我每天都会推着小孙女到这边溜达!"家住芜湖市弋江区澛港小区西区的居民现在说起家门口这条河的水质,个个赞不绝口,曾经的臭水沟变成了现在的水景观,而造福百姓的正是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弋江区澛港水系流经澛港小区西区有一条小支流,其实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周围居民往水里乱扔生活垃圾,岸边垃圾、枯枝败叶随处可见。对此,附近的居民叫苦不迭,投诉不断。左等右盼中,好消息传来。去年10月,芜湖市启  相似文献   

8.
上游与下游     
正早先有人说我居江之头君住江之尾,说的就是同水而居亦是一种莫大的缘分。我故乡处在一条河的下游,这条河算起来不怎么大,长度也就是横跨了三个省,原本应该是条很清亮的河,在全民奔小康的感召下,中上游的大能们沿岸建起了很多小工厂,工业废水直接排到了河里。越往下游,水就越发混沌,到了故乡这一段,喝水水臭,养鱼鱼死,为此两省交界处的乡民屡起冲突。官司打到中游段的环  相似文献   

9.
悠悠马莲河     
当夕阳西下,雾霭升起,河水缓缓南去,两岸青山绿水,你可能以为眼前看到的就是梦中的江南吧!不,这是黄土高原上的马莲河。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呀,这就是马莲河。如果说黄土高原上有美丽的四姐妹的话,那么,马莲河就是和蒲河、洪河、四郎河一起从这里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大海的其中最美的一个,她们带着黄土高原的清新,和着被黄河滋养的北方人的热情就这样一路注入黄河,一路向东进入渤海湾。如果说黄河有数不清的支  相似文献   

10.
韩蕊 《环境教育》2013,(7):76-77
父亲最爱跟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有一次我和父亲去大桥散步。他说:"韩蕊你能想出这个桥下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吗?"我知道,他又要开始给我讲他的童年了,我摇头:"看这样原来也好不到哪去吧!"父亲笑了:"你没赶上好时候,我小时候,天很蓝,水很清,这牦牛河可宽了,就是站在河面上,也看得见河底的鱼,河底的鹅卵石。夏天大人们在  相似文献   

11.
雾霾来袭     
每次和父辈们一起吃饭,酒足饭饱之际,大人们都会回忆起小时候。当听到他们说自己小时候天蓝的透明之时,我就不由一阵心酸。虽然没有到过父辈们小时所生活的环境,但从我记事开始,天还没有现在这么"灰",那时只要一下雨,我就冲到雨中享受。这是上天赐予的甘露。可是现在  相似文献   

12.
春暖花开的3月,也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在北京市不少中小学的校园里,都很用心地为学生专门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在这些种植园里,学生们不但当起了"园主",还搞起了植物科研。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品尝到了自己亲自种植出来的瓜果蔬菜,小番茄、大白菜、小辣椒……校园种植园成了学生们的成长乐园。这不,春天一到,他们又开始为自己忙碌开了。屋顶种植园在东四九条小学,教学楼屋顶的绿色种植园是学生们的一处乐园。曾经,这里是一片光秃秃的屋  相似文献   

13.
兰霞 《绿色视野》2012,(1):44-47
宜兴新庄镇凌家浜自然村有五六百村民,由于这里打井很难找到水,自古以来人畜饮水农田浇灌一直靠这条洪巷港。据介绍,这是一条3公里左右长、30多米宽的河道,西接东沈,东连太湖。过去这条河大多数时问河水清澈见底。然而,不知何时起,河水变浑浊了。村民们反映,河水的颜色经常有变化,有时发黑,有时发黄,而到了夏天,河里连续几天都漂浮着厚厚的一层“河便”(蓝藻),在强烈的太阳下,发出阵阵臭味。  相似文献   

14.
从班洪大寨旁边的高坡向南望去,那被薄雾遮掩的大片原始森林无边无际地向云天深处延伸,即使用力张望也难以看清楚有多大有多远。同行的叶萍告诉我,来这里前,她已经和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联系好,请他们派人带领我们进森林参观。来到这里不触摸一下树林藤条,会长久遗憾的!我很高兴她想得周到。刚走到村口,自然保护区的李师傅就背着水壶和一个沉甸甸的大包来了。他黑红的肤色,个子不高,长得很精干,走起路来脚下带风,给人的印象是个长期穿越森林的老手。他和我们握手、相互介绍之后,说:“今天晴天,能见度又高,从法宝管理站那个方向进林子也许看得见…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三首     
岷江The Min River没有哪一条河像岷江那样让我重复。让我快速度地腐烂从乐山出发。到成都平原。到汶川。到茂县。到弓杠岭和郎架岭一个个弯曲的方向。是一条江的方向。也是一个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次到金口河,恰遇金口河正在申报大瓦山国家湿地公园(目前为省级湿地公园),国家林业部门的专家前来这里考察,我们有幸相邀随行。次日一早,我们一行便从大渡河谷出发,踏上了去大瓦山的路。  相似文献   

17.
《环境教育》2005,(2):58-58
二十世纪以来,数以百计的动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它们曾经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孕育出无数生命的星球上,维系着自然界生与死的平衡。有一天,它们中自命为智慧的一族制造出了武器,杀戮开始了,灭绝开始了……今天的捕杀已不再是为了生存,更不知何时能够停止,直到地球上只剩下他们自己的时候,不知他们的枪口还能对准谁?……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可以抵御吗?!  相似文献   

18.
一叶如天     
杨挺 《绿叶》2005,(12)
很多年前,我曾经在鄂尔多斯西 北边缘的毛乌素沙漠深处生活过一段 日子。 那个时候的毛乌素沙漠简直就是 一片生命的禁区,我毡房周围几十里 都是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水和植被 如同天方夜谈一般神秘。就从“毛乌 素”这个名字来看,蒙古语的意思就 是“没有水”或者是“坏的水”。 但是,这里并不是绝对的无水无 绿,离我们大队五十多公里外就是一 片有水有草的大甸草原,可是我们的 牛羊是不能够去那里的,因为,那里 是和我们分隔两个省地界。日复一日 的干旱和风沙使我对于绿色产生了幻 觉,经常在沙漠这个黄金熔成的海洋 里面,海市蜃楼般地看到绿草茵茵, 鲜花朵朵。  相似文献   

19.
德夯苗寨     
如果把美丽的祖国比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那么我的家乡德夯就是其中靓丽的一笔。桥、河、船、山、水、悬崖、村庄是家乡德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里的环境十分优美,古老而沉稳的桥,跌宕弯曲而迷人的河,灵巧便利的船,高耸入云的山,清澈见底的水,陡峭险峻的悬崖,古老悠久的村庄,阳光下灿烂美丽的苗寨,夜色中幽静的古镇德夯,真是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一座古桥,无言地经受着小雨的润刷。古桥两岸,碧绿的守护者凤尾竹在微风中不停地摆动。桥下的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绿叶》2012,(12):96-96
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 清华大学NG0研究所王名教授近日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NGO口述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们7年前开始做口述史,当初做这个是因为在有关NGO的访谈和调研中发现,NGO的创业者们的历史都还没写出来,随着他们年岁的增加.很多历史可能就永远流失了。但是他们对于很多创业阶段的记忆还很清晰,只是自己无法把这些写出来.或者是没有时间,或者是没有能力。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很强烈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抢救的工程”,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大多数的初期创业者已退休,他们无法自我呈现.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些保留下来,然后整理出来,最后再出版出来,而且要尽可能快地出版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