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欲使区域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必须构建合理的区域生态经济体系,进而使区域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区。文章首先分析了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概念和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意义,然后阐述了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最后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区域经济体系的企业层面,各企业经营中要贯彻生态学思想;产业层面,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工业体系和第三产业生态化体系;区域层面,建立自然区域生态经济、经济区域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园区等方面论述了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环保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调研"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1—2017年环境经济政策出台情况,并开展评估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环境经济政策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尤其在财政奖补方面占绝对优势,但各省市差异较为明显,且区域层面联动政策相对欠缺。在此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及污染防治协作深化需求,建议在环保基金、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信用体系等领域率先开展区域联动试点,并从机制、法律、技术等层面给予保障,探索形成区域环境经济政策共商、共享、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区域经济从“均衡布局→“非均衡布局”→“协调发展”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以及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然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四川省区域经济不平伤发展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协调发展目标、空间开发模式、重大举措实施等方面,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差异普遍存在。这种差异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增长级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扩大地区贫富差距,阻碍区域共同发展。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差异,准确定位和疏导是当前学术界乃至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县为单位,对安徽省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安徽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保康是全山区县,水能、矿产、林特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多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小水电为主的能源结构体系。近两年,我县进一步突出优势特色,集中力量培植支柱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到199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82亿元、3190万元和970元,小水电、磷化工和以烟、茶、菌为主的多种经营骨干产品提供的效益占县财政收入的74%,呈现出巨大发展前景。回顾保康区域经济发展历程,我县主要做到了“四个坚持”。1坚持区域规划,分层推进,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边境贸易研究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边境贸易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对我国边境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我国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总结、政策规范、边境贸易与区域经发展等方面,但对边境贸易与边境安全、边境贸易过程中跨境民族问题和我国边境贸易的优势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边境贸易出现了边境地区当地居民参与边境贸易过程、边境贸易与大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区位论"视角下的边境贸易等新动向.  相似文献   

7.
昌吉州区域经济开发在新疆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发展区域经济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或污染,加强生态建设,做好区域环境保护的规划十分必要。昌吉州在石油勘探开发、土地资源开发中重视生态建设,在保护耕地、保护森林、野生动、植物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行至有效,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及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性、定量分析了1998年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把17个地市分为东部和西部,对东西部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原因。认为重视效率仍是当前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同时正视地域差异,发挥区域优势。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对西部地区逐步实行适度倾斜政策,东西结合,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政策对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的影响是持久的项目背后驱动力,引导和决定着该区域内的一切经济行为。对区域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判定区域政策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宏观影响是实现区域综合决策的科学化、从政策源头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开展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EIA)的意义和基础以及评价的原则、程序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缺陷出发,阐述了区域环境政策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建立“区域环境保护政策”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80年代的国土规划实际上是50年代区域规划的继续和发展.在四川省编制各种不同的国土规划已近10年。本文以四川的区域(国土)规划实践为依据,就此在进入深化、提高阶段之后的问题.从规划组织形式、类型体系、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区域理论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楠  王文勇 《四川环境》2011,30(6):17-21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综合考虑迁移、扩散、干湿沉降、化学转化等因素,建立了区域理论大气环境容量模型——容量箱模型,对各参数的量化提出了计算式。在考虑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和地形陡峭的山坡不能布置工业企业的情况下,提出了可利用大气环境容量概念。并以乐山市北部地区为例,计算了该区域的SO2理论大气环境容量,为乐山市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生产力布局提供了宏观导向。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长期偏重制造业发展,但物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省制造业的发展。以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为基础,探讨了辽宁物流产业创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与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辽宁区域物流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区域开发中的环境规划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目标和程序,提出了编制区域环境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苏维  袁野  姚建  张弢  宋鹏臣  陈可可 《四川环境》2007,26(4):72-75,87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区域环境保护从战略酝酿阶段就参与区域国民经济综合评价,本文首次尝试提出了一套实际操作性强的、定量的、着眼于整体的区域可持续性发展SEA综合评价模式,并以成都市羊安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出发建立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水资源优化系统的分析,指出了该系统一些易被人们忽视的特征:①水资源优化系统只是整个资源优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大型性、整体最优性、等级层次性、相对独立性等诸多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将其置于资源优化大系统中去考察。②该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所以必须应用动态规划法去处理它。③水资源优化系统中的多目标间存在各种冲突,显然协调冲突在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文中提出三种冲突-协调方法,笔者更推崇的是第三种方法,即“地理‘二难’推理”。  相似文献   

17.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根据湖北省具体区域特征,通过构建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得出湖北省12个地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5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偏低水平,其中武汉市是唯一具有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但优势地位不明显;其它城市可持续发展5个系统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状况,且城市特色不突出。  相似文献   

18.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综合开发的基本目标。本文在分析济宁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区域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介绍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引入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作为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实例计算,给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在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的应用。通过单项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和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计算,评价了某市的开发强度和剩余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