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吉林省东南部侵蚀山地为泥石流主要活动区,泥石流在海拔1 k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经常发生,并多与暴雨洪流伴生。论文基于GIS平台,应用ArcGIS对吉林省泥石流事件发生区的高程、坡度、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进行分析,绘制吉林省泥石流易发区分布图。通过专家评分法对发生区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定量化评分,并采用自组织映射聚类分析法和灰色聚类的优选排序法,将泥石流易发区有记录的泥石流事件依据当日降雨(J1)、连日累计降雨(J2)、前7 d累计降雨(J3)、高程(J4)、坡度(J5)、土壤类型(J6)和土地利用(J7)7种影响因子进行划分,最终把事件分为3类,绘制不同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吉林省降雨诱发泥石流区划图,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坡面泥石流是山地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的灾害现象。基于野外现场调查及室内实验分析,阐述了老里沟坡面型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并结合泥石流动力特征参数进行了危险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体上坡面侵蚀沟道发育,为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降雨是诱发老里沟坡面流的主要因素;老里沟泥石流类型为高中频、小规模、粘性、暴雨型泥石流,属于中度危险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在暴雨激发下,重庆境内多处暴发泥石流,本次泥石流的集中暴发是地形地貌、物源和暴雨等多因子耦合异变的必然结果,打破115年记录的降雨是泥石流暴发的客观因素,但人类工程活动,如山区城镇建设、采矿、交通建设等造成的弃渣、毁林,是引发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原因。对本次泥石流形成条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综合历史泥石流事例、山洪、水土流失分区、地形地貌、物源、气候等因素,对重庆境内泥石流发育趋势进行了初步分区;并基于成因分析、机理研究和泥石流分区,提出了重庆境内泥石流灾害有关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特别是西部的四川、西藏等地区,由于地震、暴雨或人为的山区的不合理开发,泥石流灾害发生较多,因而对于人类及其建设事业的威胁日益严重,因此,对泥石流的研究及灾害预防很有必要。泥石流和水流具有本质的差别。水体是粘性极低的流体,而泥石流却相反,既含有水体,又含有水土质悬浮体,以至粘度很高的土育体。因此,用水力学的观点只适用于某些类型(稀性)泥石流,而对于另一些类型(粘性)泥石流则是不适用的,而后者用流变学观点进行研究是恰当的。区别泥石流和洪流之间的普遍界值是:流体中每立方…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暴雨规律及其引发的灾害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暴雨是重庆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它直接或间接诱发出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研究暴雨规律对山地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重庆市1951-2000年的气象资料和灾害资料,采用谐波分析等手段分析出重庆市暴雨的年内,年际等时间分布规律和地域,城乡,迁移等空间分布规律,进而探讨了暴雨灾害特点,类型及灾害链,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河支流延河在2013及1977年7月发生极端暴雨事件,但由于所处时间流域下垫面的差异,暴雨的灾害表现迥异。论文比较分析延河流域2013和1977年7月暴雨的降雨量、强度、频率及其水沙变化特征,讨论了产生灾害不同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7月延河流域降雨总量、笼罩面积、降雨强度、暴雨频率均大于1977年,而日最大径流量、最大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洪峰流量、峰值沙量、高含沙量历时却低于1977年。2013年延河流域暴雨灾害以地质灾害为主,1977年则以河道洪水灾害为主。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植被大面积恢复,导致降雨产流产沙关系发生变化是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西藏错那县2007年8月10日暴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本文首先介绍了灾害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然后分析了灾害发生的原因,认为本次灾害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决定,而特大暴雨是引发本次泥石流的直接原因;最后,针对研究区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提出了基本的防灾、减灾对策,主要包括以防为主,进行全县山地灾害调查、区划和必要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8.
元氏县佃户营是河北省太行山区主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区,在现场勘察调查的基础上,对元氏县佃户营泥石流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罚:元氏县佃户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降雨条件和施势条件均满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且形成条件充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元氏县佃户营的降雨条件加以分析和研究,从降雨方面给出该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对...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金沙江某码头工程的顺利进行,特对马鞍山沟泥石流做危险度评价。根据对马鞍山沟泥石流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取了一次泥石流最大冲出量、松散固体物质储量、最大漂砾粒径、最大容重、最大12小时暴雨量、流域最大相对高差、泥石流发生频率、流域面积等8个危险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因子隶属函数与模糊矩阵;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所属危险度;结果显示:马鞍山沟泥石流的危险度为中度危险,在强降雨激发下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地质灾害是降雨、松散物源和自然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泥石流暴发形成过程中,降雨条件、物源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协同演化。因此,根据系统耦合协同理论和熵值赋权理论,本文建立泥石流暴发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并对重庆市北碚区典型泥石流单沟进行了耦合协调程度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与泥石流暴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能够为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认真研究北京地区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深入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地区泥石流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壤类型以及降雨情况等因素的判断公式,并就北京地区泥石流预报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降雨预警基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  许强 《地球与环境》2011,39(3):393-398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降雨及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建立了针对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降雨预警基准的概率统计分析方法,即通过收集研究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前3天降水量、当日降水量)及未发生的降雨资料,根据这些降雨数据在xy坐标图上的分布规律,在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下包络线以及上包络线的基础上,将上下包络线之间的中间区域,以平行线的方式划分各个概率的警戒基准线。并以雅安市雨城区因降雨而产生的66个滑坡点数据为基础,针对降雨诱发滑坡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3~2015年大气成分与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类型降水对气溶胶粒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水强度增大,PM10、PM2.5、PM1浓度下降的时次比例、浓度下降比例均增大,PM10下降幅度大于PM2.5和PM1;不同类型降水对气溶胶浓度影响不同,对流性降水中大气运动剧烈,对3种颗粒物都有快速而显著的清除效果;稳定性降水细分为3类,显著冷空气型的冷空气垂直下沉运动和降水湿清除可使粒子浓度缓慢下降,无显著冷空气但有颗粒物传输型的降水过程对气溶胶粒子的湿沉降效果有限,无显著冷空气无传输型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可能导致粒子浓度不会下降;降雪或雨夹雪过程中随着降雪强度增大,气溶胶粒子浓度下降比例增大,但下降时次比例呈指数或者对数变化.雨雪相态转换的降水过程更为复杂,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需考虑雨雪相态转变带来的水滴(雪)粒径、降水粒子对周边气流的动力拖曳作用的变化、冷空气下沉运动对流型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