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与区域开发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辽河三角洲有丰富的地上和地下资源,是农业综合开发和油田建设的重点地区。其区域资源开发以油田、稻田、苇田和虾田开发为核心,在土地利用主要做到全面规划与统筹兼顾;对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来进行解决;对河口湿地景观生态系统要注意保护,发挥业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对河口湾水产资源更要加强保护与培育。  相似文献   

2.
以辽河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对保护区景观格局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果表明,辽河保护区内的主要景观类型是农田,且基本农田所占比例较大;保护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和农田均会造成面源污染,是保护区治理保护的不利因素。提出应注重保护区内农田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工业及交通建设用地面积,保护区域内水体和动植物资源;在土地管理中,注重自然生态原则,逐步恢复保护区内植被,以有利于区内水禽、小型兽类的生存繁衍,切实维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的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巴资源卫星对辽河三角洲盘锦湿地类型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方法对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得出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总价值为90.243×108元RMB.休闲娱乐、大气组分调节、物质生产和水文调节是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到系统总服务功能价值的25.93%、25.03%、22.35%和20.44%.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态学理论对辽河三角洲湿地价值进行全面评价,运用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评价辽河三角洲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成果为人们从价值观的角度认识湿地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对植被生长和区域生态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辽河三角洲植被生态状况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 1995—2009 年的NOAA/AVHRR NDVI和 2009—2020 年FY3/MERSI NDVI数据,通过修正拟合和S-G滤波法构建了1995—2020年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利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和Hurst指数分析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NDVI时空分布特征,重点研究了水田和沼泽湿地的植被生态状况变化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上看,26 a间辽河三角洲NDVI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32%;NDVI年内呈典型的单峰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 7 月下旬或 8 月上旬.(2)从空间变化上看,区域内NDVI呈西南—东北方向递增,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水田区,次高值分布在沼泽区.(3)绝大部分水田植被逐年变好,且植被生态状况比较稳定,低波动变化区域占96.72%,未来植被生态状况将持续改善的区域占 61.05%.(4)沼泽植被逐年变好的区域占97.67%,变好最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和双台子河口附近,且该区域未来植被生态状况将会持续改善.研究结果可为辽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精准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湿地景观格局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定量评估河口湿地植被碳储量价值,本文基于1985-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应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和景观稳定性模型,揭示了近35年来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景观稳定性及植被碳储量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20年,辽河口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2.52%,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22.29倍,近35年来,盐地碱蓬湿地有整体向海迁移的趋势,而芦苇湿地总体空间位置未发生显著变化;辽河口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不断增长,而聚合度指数与蔓延度指数则不断减小,景观格局呈破碎化和复杂化趋势发展;1985-2020年,景观稳定性指数从222.64降至4.34,景观稳定性与天然湿地面积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农业围垦等活动是造成景观格局稳定性下降的重要因素;2020年,辽河口湿地植被碳储量和碳储量价值分别为215.42×103 t/a和1.78亿元,受到景观格局稳定性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技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介绍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参数(水体/泥滩/植被)的光谱特征,对比了不同特征植被的光谱曲线差异,探讨了最新的湿地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技术及研究成果,综述了湿地景观生态指标参数的计算和基于景观指标的湿地生态健康评价。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技术的使用,将使人们在湿地研究中把宏观尺度,中观和微观尺度高度地统一,更加全面的把握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八门湾为例,利用GIS分析手段,基于Markov预测结果分析,从土地利用适宜性原则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约束条件,运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域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模拟。结果表明,防风林、天然林和红树林等天然植被和功能性植被的面积将有所增加;养殖水面、果园和水田等农业生产性用地将有所减少。表明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能够在不影响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辽河三角洲湿地为海陆交界、淡成水交汇,地势低平,易发洪涝,河道变化频繁,人类生产活动活跃,因此,湿地的保护策略值得重视。本文阐述了辽河三角洲湿地自然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及生物多样性,分析了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湿地保护管理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介绍了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侵蚀的方法,分析了宜昌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数据,提出以这三期数据作为预测基准年,利用CA-Markov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后来预测宜昌市2030年土壤侵蚀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宜昌市2030年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及土壤侵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宜昌市2030年土壤侵蚀情势总体向好发展,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呈现“双下降”态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2493.6km2;秭归县、当阳市、兴山县等区域土壤侵蚀情势仍然不容乐观,高强度侵蚀面积出现净增长,仍是未来水土保持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主要受经济、政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土地利用格局的转变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对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现场勘查等方式,形成2010—2018年9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时空格局、变化强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格局方面对辽河保护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保护区划定初期)辽河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湿地、耕地和水体,三者合计占保护区面积的81.3%,2011年保护区内耕地面积占比由33.5%降为8.3%,草地面积占比由0.4%提高至23.5%;2010—2018年,辽河保护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11年、2014年和2018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变相对剧烈;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草地和林地;2010—2018年,辽河保护区景观格局聚集度基本稳定,连通性略有提升。保护区的划定及相关措施的落实促进了保护区内生态用地面积的增加,对保护区生态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土壤环境变化及植物群落结构对修复初期河口湿地碳汇格局的影响,本文运用方差分解方法测算了群落尺度辽河口湿地生态修复区碳、氮储量分配格局,并定量阐明了盐度、含水率、高程等环境因子对碳、氮储量的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1)春、秋季,土壤碳储量分别为41.93 t/ha和44.72 t/ha,氮储量分别为8.65 t/ha和8.80 t/ha;植物碳储量分别为8.97 kg/ha和180.48 kg/ha,氮储量分别为0.61 kg/ha和16.27 kg/ha。(2)植物碳氮储量与株高、盖度呈显著对数函数关系,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氮的周转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性。(3)土壤含水率、群落盖度和高程是影响碳、氮储量的最主要因子,地形高程和含水率能解释幼苗期碳、氮储量分异的45.6%以及成熟期碳、氮储量分异的54.5%。研究结果证明了微地形改造、生态补水等措施对湿地碳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蕊 《环境保护科学》2017,43(1):114-118
以辽河三角洲地区为例,利用修正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结合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了3个时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服务价值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以水田为主,占56.76%,其次为湿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占15.29%和14.77%,3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86.82%;1986~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较大,而2000~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程度较小,两个时段内建设用地面积都稳步增加,湿地面积均逐渐下降;研究区土地利用服务的总价值逐年减少,湿地服务价值对总服务价值的贡献度最大,占总服务价值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湿地生态系统是构建城市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城市群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段遥感数据调查湿地资源时空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湿地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选取8个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探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湿地类型主要为水田,其次为水库坑塘与河渠,湖泊、滩地与沼泽地等分布面积相对较小;2000—2015年,湿地面积共损失了1 613 km2,其中,2000—2005年损失最严重,之后面积损失趋势逐渐减缓,佛山市、广州市、中山市和惠州市湿地损失面积之和约占湿地总损失面积的77%;人类活动对湿地转移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侵占湿地、水田转移为水库坑塘及滩地被开垦为水田;水田和河渠是优势景观类型,且聚集程度较高,其他类型的湿地空间分布趋于离散;人类活动是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城市扩张是侵占湿地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外,气候和政策等因素也对湿地景观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长江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获取了1980~2015年4个国际重要湿地(Ramsar)的5期土地覆被数据.通过分析湿地面积、景观格局动态及景观指数变化等,定量解析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35a间,研究区内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损失比例最高,为27.2%;(2)4个国际重要湿地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都在增加,湿地趋于破碎化,景观间连通度降低.(3)耕地和人工表面增加是造成湿地损失的主要因素,耕地、人工表面、外来物种入侵和养殖池扩张等人为胁迫呈现上升趋势.(4)总体而言,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对人为活动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是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最为显著;但湿地保护有效性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6.
齐小天  张质明  赵鑫  胡文翰  刘迪 《环境科学》2022,43(3):1500-1511
径流污染控制是当前城市水环境保护的难题,识别径流污染物入河风险是提高污染控制效率的关键.将景观格局与过程相结合,借助景观指数和最小阻力模型,提出了降雨径流污染风险识别和治理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主要河段的降雨径流污染格局、过程和综合风险指数;并计算出以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工矿用地为\"源\"产生的风险路径分别为25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