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张华  王宽  黄显怀  黄健  张勇  陶勇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1):3275-3281
为实现河流上覆水有效脱氮及快速表征氨氮的变化,采用间歇曝气研究二十埠河上覆水中氮的转化规律及去除效果,并结合三维荧光技术研究DOM(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强度与氨氮浓度的关系.工况运行结果表明:间歇曝气实现了上覆水的硝化反硝化脱氮,氨氮在硝化阶段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反硝化阶段则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在硝化阶段呈现明显升高而在反硝化阶段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总氮呈现一直下降趋势,随着DO(溶解氧)增加,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均增加,当DO分别为3.5,4.5,5.5,6.5mg/L时,上覆水中总氮分别降为5.11,1.42,1.13,0.91mg/L,氨氮分别降为4.13,1.30,0.85,0.72mg/L;荧光强度变化表明: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变化与氨氮变化均呈现相同趋势,在DO分别为3.5,4.5,5.5,6.5mg/L时,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之和与氨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0.972、0.966、0.984;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上覆水中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的荧光强度快速预测氨氮浓度,并根据氨氮变化及时、灵活地控制间歇曝气工艺的运行,为受污染河流提供快速有效的治理技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龙景湖龙景沟汇水区沉积物-水界面氮形态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景湖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闸坝新形成的深水湖泊,为研究龙景沟汇水区沉积物-水界面氮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其迁移转化过程,为内源负荷预测分析、内源控制及水质治理提供基础,依据形成历史和水位深度将沉积物分为原河道、新淹没底部和新淹没边坡3个区,分别采集沉积物柱样对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形态氮的浓度和表层沉积物泥样总氮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的总氮(TN)、氨氮(NH4+-N)、溶解态有机氮(DON)的浓度以及沉积物泥样TN含量的分布趋势与水位深度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原河道>新淹没底部>新淹没边坡;原河道、新淹没底部、新淹没边坡沉积物间隙水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59,14.62,18.06mg/L, NH4+-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01,8.39,13.75mg/L, DO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8.57,2.81,5.45mg/L,坡向变化显著且远高于上覆水,释放潜力较大;原河道、新淹没底部沉积物泥样TN含量分别为3789、2984mg/kg,都明显高于新淹没边坡的1270mg/kg.  相似文献   

3.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对周边农田的污染是煤等含硫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AMD对稻田上覆水pH、EC(电导率)和Eh(氧化还原电位)等理化特征和对其中氮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MD持续污染对稻田上覆水pH、EC和Eh等综合理化指标、重金属含量以及稻田上覆水中的总氮、氨氮、可溶性有机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AMD污染后上覆水总氮、可溶性有机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分别从3.92、3.27、0.005 0、0.33 mg/L变为9.33、8.67、0.017、0.18 mg/L;同时AMD的灭菌处理实验表明,AMD中的铁硫杆菌等微生物具有影响稻田上覆水中氮转化的作用,灭菌后的AMD可显著降低稻田土壤氮的损失,有效降低稻田上覆水总氮(比对照降低42.01%)、可溶性有机氮(比对照降低73.34%)以及亚硝态氮(比对照降低70.59%)含量,提高土壤上覆水硝态氮浓度(比对照提高93.71%)。说明,AMD持续污染可通过对稻田水环境特征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继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稻田上覆水中可溶性有机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形态及总氮的数量变化,同时AMD及稻田中的微生物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太湖北部三个湖区各形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太湖北部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上覆水、间隙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含量的分析,探讨了其中各形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氨氮(NH4+-N)的扩散通量,并对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各形态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NH4+-N的平均浓度为竺山湾>梅梁湾>贡湖的分布趋势;NO3--N在上覆水和沉积物中为贡湖>梅梁湾>竺山湾的分布趋势,但间隙水中梅梁湾>贡湖>竺山湾;TN在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分布与NH4+-N相似.NH4+-N在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1009.27μmol/(m2×d)、49.35μmol/(m2×d)和3.14μmol/(m2×d).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覆水、间隙水、表层沉积物之间NH4+-N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中总氮及其形态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分析和比较了长江中下游 3个浅水湖泊———太湖、巢湖和龙感湖夏、秋和冬季沉积物和上覆水中的总氮及其氮形态 ,描述了氮及其各形态在 3个湖泊中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空间上 ,无论是在表层沉积物还是在上覆水中 ,太湖中总氮的含量均高于其他 2个湖泊 ,且在太湖和巢湖都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 .氨氮在沉积物和上覆水及溶解态硝态氮在上覆水中的分布与总氮分布趋势基本相同 .巢湖沉积物中氨氮浓度所占的比例稍高于太湖和龙感湖 .在不同季节 ,表层沉积物和上覆水中的总氮含量冬季高于秋季和夏季 ,表层沉积物中氨氮浓度在秋季最高 .巢湖和龙感湖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硝态氮在冬季浓度较高 ,而在太湖西北部这种季节差异几乎没有 ,氨氮的浓度季节性差异也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巢湖水华暴发期水-沉积物界面溶解性氮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4~10月,连续对巢湖8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了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性氮形态在水华暴发过程中的变化,估算了水-沉积物界面无机氮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上覆水中NH4+-N含量随水华暴发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在水华暴发后明显升高,而NO3--N含量只在水华暴发严重时才明显减少.在大规模水华暴发前(4~5月)上覆水中DTN的主要组成部分是NO3--N和NH4+-N,在水华暴发后则是溶解性有机氮(DON).间隙水中PDTN以NH4+-N为主,其浓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DON在水华暴发过程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通量计算结果表明,沉积物作为NH4+-N的“源”一直由间隙水向上覆水释放,西半湖扩散通量在13.06~32.94mg/(m2·d)之间,东半湖扩散通量在4.54~17.41mg/(m2·d)之间.沉积物-水界面交换是湖泊营养盐重要的补充途径,为水华持续暴发提供营养来源.  相似文献   

7.
研究沉水植物腐解过程中的氮素释放规律及其对上覆水的冲击影响,可以为沉水植物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研究季相交替时期不同密度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腐解过程的氮素释放及其对上覆水中溶解氧、总氮、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作者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在烧杯中进行金鱼藻的浸泡试验,以不同密度梯度的金鱼藻浸泡作对比,不放金鱼藻的烧杯做空白对照,测定水体中的各氮素含量以及水体相关的物理指标。结果表明,随时间的增加,实验组的上覆水总氮含量急剧上升,且上覆水总氮含量随着浸泡密度的升高而增高;同时,上覆水溶解氧含量在36 h后均迅速降低至0.04 mg/L左右。实验组中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均在8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35、0.075 mg/L左右)后分别迅速下降至0.1、0.01 mg/L水平以下。各组上覆水氨氮和总氮含量则在4 h时就达到峰值(氨氮分别为3.83、8.78、13.40 mg/L,总氮分别为11.08、23.87、36.78 mg/L),氨氮随后持续降低至1.0 mg/L,总氮持续降低至1.5 mg/L,至实验结束时达到最小值。金鱼藻腐解的氮素释放量与其生物量密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且金鱼藻腐解会使其上覆水的总氮和氨氮含量在4 h内达到最大,而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则在8 h达到最大值。因此,金鱼藻种植密度适宜控制在鲜重10 g/L以内,且季相交替时,应及时收割金鱼藻残体。  相似文献   

8.
滇池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形态及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胡俊  刘永定  刘剑彤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0):1391-1396
对滇池40个样点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氮、磷形态与浓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间隙水中磷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其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相似,滇池南部间隙水中无机磷浓度较高,有机磷的浓度极低,而北部有机磷浓度较高;间隙水中氨氮(NH4^+ -N),浓度高出硝酸盐氮(NO3^- -N)浓度约2个数量级,间隙水中氮向上覆水的扩散主要以氨氮为主.滇池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浓度远高于水体中氮磷浓度,有较强的释放趋势.进一步研究间隙水中氮、磷的关系则表明,沉积物间隙水中总磷和总氮未见明显相关性,但间隙水中总磷、有机磷均与硝酸盐态氮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太湖内源营养盐负荷状况及其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狄贞珍  张洪  单保庆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2):3872-3882
以太湖沉积物-上覆水界面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夏季采集46个样点的沉积物柱状样,分析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营养盐(正磷酸盐、氨氮、硝氮)的浓度空间分布,估算表层沉积物中磷、氮的扩散通量,明确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分布规律,以探明内源营养盐负荷对太湖上覆水的污染贡献,并为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转移过程理论补充证据.结果表明:太湖西北部区域的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正磷酸盐和硝氮浓度较高,分别达到1.11 mg·L~(-1)和1.25 mg·L~(-1)以上;大部分湖区的氨氮浓度超过2 mg·L~(-1).全湖区范围内,从表层沉积物的上覆水到孔隙水,氨氮含量呈现升高趋势而硝氮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北部3个湖湾区的沉积物营养盐扩散通量最高,正磷酸盐为2.69~4.60 mg·m~(-2)·d~~(-1),氨氮为17.8~45.7 mg·m-2·d~(-1),而湖岸河口区是沉积物硝氮内源释放显著的区域.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正磷酸盐和氨氮的年内源污染负荷分别为64.6 t·a~(-1)和1756 t·a~(-1);而上覆水向沉积物汇入硝氮的年负荷为1102 t·a~(-1).氨氮的内源污染负荷与外源污染负荷之比高达18.7%,氨氮、总磷和总氮内源污染为上覆水贡献的浓度分别为0.361、0.013和0.134 mg·L~(-1),表明自由扩散带来的内源负荷会使太湖水中营养盐污染恶化,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营养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一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远高于上覆水,但两者不具有相同的含量分布趋势.PO34-P、SiO23-Si、NH4 4 -N、NO-2-N和NO-3-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9.22、444.99、13.49、20.71、8.99p,mol·m-2·d-1.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在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间隙水中赋存营养盐的浓度并不是其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腹地核心水源区,对水源区水环境安全监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阐述了核心水源区环境监测实施现状情况;对核心水源区水环境安全监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核心水源区水环境安全监控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洋  牛璋彬  张晓健  陈超  何文杰  韩宏大 《环境科学》2007,28(10):2275-2279
为了研究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对北方A市水源更换过程中管网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通过33 h的监测发现,由于水源水质不同造成管网水质化学不稳定,管网水水质部分指标发生了明显的下降,pH从7.54降到7.18,碱度从188 mg·L-1降到117  mg·L-1,氯化物从310  mg·L-1降到132  mg·L-1(以Cl-计),电导率从0.176 S·m-1降到0.087  S·m-1,钙离子和镁离子略有下降分别为15  mg·L-1和11  mg·L-1,这些都是由于滦河水质与黄河水质不同造成的;余氯在换水过程中发生了较复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源更换造成耗氯量增加以及夜间用水量少造成管网水输配时间长引起的;pH、碱度、余氯的变化使得管网水中铁的含量增加,最高达到0.4  mg·L-1,超出饮用水标准规定的0.3  mg·L-1.通过分析水源更换过程中水质的变化,提出了控制管网水质稳定的方法主要有提高pH、增加碱度、投加缓蚀剂和严格保证出厂水及管网水水质指标特别是余氯等.  相似文献   

13.
再生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时,投加杀生剂和缓蚀阻垢剂是防止细菌大量繁殖以及减缓水质腐蚀管道、提高管道传热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自配的复配杀生剂TH-1、TH-2与复配缓蚀阻垢剂TH-3,研究了2类药剂在同时作用时对系统的杀菌率、缓蚀率及阻垢率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垢的形态及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异养菌总数约2.8×107CFU/mL时,2种杀生剂投加14 d后杀菌率可达99%以上;对不锈钢、铜质挂片的最大腐蚀率为0.002 2 mm/a,药剂同时作用时对碳钢具有明显的协同缓蚀的效果,腐蚀率均符合国标要求,对水质的阻垢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复配杀生剂与缓蚀阻垢剂配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浅析了水生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探讨了水生植物污水治理工艺机制以及优势,分析了该工艺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潜力。  相似文献   

15.
水是中国最匮乏的资源之一.中国的人均可循环水资源获得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中国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大多数的水资源集中在南方,而中国人口的40%居住在北方.因此,中国北方大量人口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728立方米,相比之下,日本和泰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3380立方米.在水资源丰富的美国、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更高.管理好中国稀缺的水资源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进行重大改革,水资源紧张将成为阻碍中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建设和实行水权、水市场制度,是中国更好地管理水资源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秀川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Z1):124-126
从自然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角度出发,以环境保护的观点,按照自然环境条件、生态条件、社会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水质状况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区域的水资源功能分区,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区域水资源指明目标、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再生水水质环境中典型水华藻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佳  胡洪营  李鑫 《环境科学》2010,31(1):76-81
基于微藻的生长潜力试验,研究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时的水华风险.结果表明,在天然混合藻种接种体系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在再生水水质条件下的生长潜力大于其他受试藻种,其在3种二级出水(A2O、氧化沟和活性污泥)中的最大藻密度均可大于106个.mL-1,比生长速率0.39 d-1.A2O-超滤膜过滤-活性炭吸附-氯消毒深度处理工艺没有有效减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潜力,难以减小水华风险.再生水中的TP浓度能够明显影响铜绿微囊藻的最大密度(Kmax)和最大种群增长速率(Rmax),且符合Monod方程.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徐州市饮用水安全,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状况、污染水平及污染来源,选取了徐州市及辖区几个有代表性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监测调查点.并提出保障饮用水安全的科学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的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手段,基于浮游植物优势度、丰度和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标准,对水体进行了生态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高铁酸盐是饮用水和废水处理中一种多功能绿色环保水处理剂,因其具有高效的氧化、混凝、消毒杀菌能力,且不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在水处理领域中已受到广泛关注.为全面、系统地剖析高铁酸盐在水处理领域中现有的研究成果,运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VOSviewer对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of Science(WOS)数据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