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新建城区不透水地表径流N、P输出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2010年通过对北京市新建城区典型不透水地表径流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新建城区地表径流水质特征及其N、P输出形态组成,以期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源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市新建区典型不透水地表屋面和道路地表径流污染初期冲刷效应显著,屋面径流污染负荷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初期10 mm径流,而道路径流污染负荷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初期15 mm径流.屋面地表径流TSS、COD、TN、NH4+-N、NO3--N和TP事件浓度均值分别为50.2、81.7、6.07、2.94、1.05和0.11 mg·L-1;道路地表径流TSS、COD、TN、NH4+-N、NO3--N和TP事件浓度均值分别为539.0、276.4、7.00、1.71、1.51和0.61 mg·L-1.屋面径流颗粒态COD、TN和TP分别占20.8%、12.3%和49.7%,道路径流颗粒态COD、TN和TP分别占68.6%、20.0%和73.6%.屋面径流溶解性氮素占总氮87.7%,其中NH4+-N和NO3--N分别占57.6%和22.5%,道路径流溶解性氮素占总氮的80.0%,其中NH4+-N和NO3--N分别占42.1%和35.0%.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应加强NH4+-N和NO3--N的去除.  相似文献   

2.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的方法,对佛山市顺德区基塘系统的水体和底泥中的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基塘水体中TP和PO43--P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到了基塘底部略为上升;TN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NH4+-N、NO3--N和NO2--N的中层含量虽然比上层有所降低,但总趋势还是上升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明,底泥中的有机质和TN的相关性显著,水体中的PO43--P与TP,溶解氧和NO2--N,pH和NO3--N、NO2--N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李如忠  李峰  周爱佳 《环境科学》2012,33(9):3014-3023
为揭示十五里河水生植物(水花生)生长区沉积物及间隙水营养盐的基本特征,在河道上选择3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位(SP1、SP2和SP3)和1个对照点位(SP4),采集15根沉积物柱状样,并按2 cm厚度现场分层,得到样品80个.在对沉积物TN、TP、NH4+-N、NO3--N、Fe/Al-P、Ca-P、有机质含量及间隙水TN、TP、NH4+-N、NO3--N、PO34--P浓度分析测试基础上,解析沉积物及间隙水的氮磷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进行氮磷相关性分析.由间隙水氮磷剖面分布发现,水花生生长区孔隙水氮磷浓度具有大致相似的垂直变化特性;除PO34--P浓度存在差异外,不同采样点位表层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营养盐源汇关系,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在沉积深度0~18 cm内,水花生生长区的间隙水NH4+-N和NO3--N垂直浓度剖面,基本上都可以由Origin软件提供的Exp2PMod2或Exp3P2指数函数拟合,而PO34--P则不具备这一特点,暗示着间隙水PO34--P扩散的规律性弱于NH4+-N和NO3--N.  相似文献   

4.
GFH用于提高再生水回用景观水水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娜  杨建  赵璇  成徐州  常江  甘一萍 《环境科学》2010,31(10):2354-2359
研究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过程中,GFH(granulated ferric hydroxide)对磷、DOM和氮等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GFH对磷的去除效果最显著,TP浓度为0.059~0.725mg/L、PO34--P浓度为0.004~0.684mg/L的进水,GFH出水能够实现TP0.05mg/L(去除率91.1%)、PO43--P0.023mg/L(去除率95.4%);GFH优先去除DOM中大分子的腐殖酸,实现对DOM28.5%的去除率,同时提高DOM的芳香性;由于GFH和臭氧的强氧化性,再生水中NH4+-N和NO2--N可发生硝化反应,NH4+-N平均去除率达37.3%,NO2--N平均去除率达59%.  相似文献   

5.
屋面降雨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雨季对石家庄市3场降雨时段的屋面径流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2种不同使用年限的屋面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过程和初始冲刷现象。结果表明,2种不同使用年限屋面径流水质参数中TN、TDN、NH4+-N和COD的EMC值超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Ⅴ类标准,为屋面径流主要污染物。新屋面TN、TDN、NH4+-N和NO3--N的浓度高于旧屋面,但是,旧屋面p H、TP、TDP、COD和TSS的浓度高于新屋面;2种屋面径流中污染物的析出规律表现出径流峰值提前或同步于径流量的峰值(2015年8月18日的降雨事件中新屋面径流中TSS的径流过程除外),但是,新屋面径流中污染物TSS、COD、TP和TN的浓度波动要大于旧屋面;2种屋面径流中污染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初始冲刷现象,且各污染物FF30均值都大于30%,但是,旧屋面各污染物FF30的均值都高于新屋面;此外,由于监测降雨事件较少,该研究未针对降雨特征对不同使用年限屋面径流过程的影响作详细的探讨,将来研究应针对该问题做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詹旭  吕锡武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840-1844
通过构建水生动物-人工介质新型生态系统来研究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对比3d和7d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当HRT:7d,系统对TN、NO2--N、NO3--N、TP、PO4--P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9.00%、63.46%、14.57%、67.43%、35.81%;对比空白池,TN、NO2--N、NO3--N、TP、PO4--P的平均去除率仅为9.67%、7.09%、1.30%、9.92%、7.04%.通过该系统中水生动物的吸收和人工介质上微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使得氮磷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可见,水生动物-人工介质生态系统对改善太湖水源地水质有良好的效果,对构建安全的水源地生态系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厌氧/好氧/缺氧(A/O/A)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强化生物除磷(EBPR)与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SPND)耦合,并后置短程反硝化的脱氮除磷特性,以低C/N(≤4)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优化曝气量和缺氧时间,实现了低C/N城市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结果表明,当好氧段曝气量由1.0L·min-1降至0.6L·min-1,缺氧时间为180min时,出水PO43--P浓度由0.06mg·L-1降至0,出水NH4+-N、NO2--N和NO3--N浓度分别由0.18、18.79和0.08mg·L-1逐渐降低至0、16.46和0.05mg·L-1,TN去除率由72.69%提高至77.97%;随着曝气量的降低,SPND现象愈加明显,SND率由19.18%提高至31.20%;此后,当缺氧段时间由180min逐渐延长至420min,出水PO43--P、NH4+-N和NO3--N浓度分别维持在0、0和0.03mg·L-1左右,出水NO2--N低至3.06mg·L-1,SND率达32.21%,TN去除性能逐渐提高,TN去除率高达99.42%,实现了系统的深度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8.
人工富集微生物技术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氮磷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旭 《环境科技》2006,19(6):1-2
采用2种载体(PM和ACP)进行人工富集微生物的方法,来去除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中的氮磷污染物。通过研究不同的载体密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效率的影响,中试结果表明:当载体密度为13.1%,停留时间为7d,源水中ρ(TN)为2.95~6.41mg·L-1,ρ(NH4 -N)为0.49~3.31mg·L-1,ρ(NO2--N)为0.07~0.51mg·L-1,ρ(TP)为0.084 ̄0.25mg·L-1,ρ(PO4--P)为0.005~0.059mg·L-1的条件下,人工富集微生物技术对TN,NH4 -N,NO2--N,TP,PO4--P的平均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22.68%,57.08%,88.83%,45.36%,29.58%,可见利用人工富集微生物技术能有效去除水源地中的氮磷营养盐,对富营养化水源地水体的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然沟渠控制村镇降雨径流中氮磷污染的主要作用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林山村镇为例,分析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磷在自然沟渠内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不同控制机制的净化能力,研究了自然沟渠控制村镇降雨径流中氮磷的主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除NO3--N浓度在沿程上呈先减后增而后再减的趋势外,其它氮磷污染物(TN、PN、NH4+-N、TP、PP和PO43-·P)均为沿程递减趋势.溶解态氮是降雨径流氮素在空间沿程上的主要迁移形态,溶解态磷是流量限制型事件降雨径流磷紊空间沿程的主要迁移形态,而颗粒态磷是物质限制型事件降雨径流磷素空间沿程的主要迁移形态.泥沙截控固持是自然沟渠控制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的主要作用机制,有效降低径流中颗粒物浓度和拦截泥沙是控制降雨径流氮磷污染的关键.沉降段和沉沙凼具有明显的泥沙及颗粒态氮磷截控固持作用,可较好地去除村镇降雨径流中的氮磷颗粒态污染物,平均氮磷去除量分别为144.51、65.20 g·m-2(平均雨量37.85mm).植物吸收是植被段氮磷去除的重要途径,在雨季共吸收氮磷分别可达82.69、12.52 g·m-2.跌落曝氧也是降雨径流氮磷污染控制的重要作用机制,跌落段对NH4+-N的平均去除负荷为15.05 g·m-2.  相似文献   

10.
太湖蓝藻水华衰亡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15  
在太湖草型区、藻型区及河口区采集原状泥柱进行加藻培养实验,监测培养过程中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磷酸根(PO43--P)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蔽光培养导致加藻体系中蓝藻大量死亡,形成水体极度缺氧环境(DO接近0),沉积物氮、磷释放量改变,上覆水NH4+-N、PO43--P...  相似文献   

11.
采用前置生态塘-表流人工湿地-卵石过滤带组合工艺处理山地城市地表径流,研究了各单元在COD、TN、TP和NH4+-N方面的去除效果,以及径流中COD浓度和氮素形态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COD、TN、TP和NH4+-N,生态塘可以达到82%、53%、45%和32%的去除,表流人工湿地可以达到82%、83%、80%和61%的去除。COD由60 mg/L升至500 mg/L时,整个组合工艺的TP去除率由61%升至82%后下降至64%,TN去除率由50%提高至82%,NH4+-N去除率由67%降至41%。氮素组成对TN和COD的去除影响较大,NH4+-N∶NO3--N由3∶1变为1∶3时,COD去除率从73%提高到85%,TN去除率从53%提高到86%,NH4+-N去除率变化不大,为45%~51%。该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和削减城市地表径流中的COD、TN和TP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王琳  卫宝立 《环境工程》2012,(Z2):494-497
采用现场连续取样,对长深高速滨州段路面径流排水进行监测,探讨了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规律以及各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有较高的污染强度,汛期开始时降雨径流中COD、SS、TP、TN和NH3-N的事件平均浓度(EMCs)分别为292,366,0.85,7.52和2.75mg/L;降雨量大、初期降雨强度大的降雨事件,初期效应显著,径流形成30min后,COD、SS、TP、TN和NH3-N的浓度降为径流初期的29.4%,35.0%,59.2%,58.7%和64.5%,降雨量小、降雨强度小的降雨事件,整个降雨过程污染物浓度没有明显的降低趋势;初期降雨强度大的降雨事件,初期以颗粒态COD为主,中等降雨强度的降雨事件,颗粒态与溶解态COD的浓度在同一水平波动;SS与COD,TP有显著的相关性,颗粒物携带污染是高速公路径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工湿地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农业生产废水处理。运用人工湿地循环处理杭州植物园玉泉观鱼池水,并对1年中4个季节的运行效果进行化学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表明:春季,TN、NH3-N、NO3--N、COD和BOD5浓度明显降低,其中TP和BOD5去除率分别为70.07%和77.36%;夏季,TN、NH3-N、COD和BOD5的浓度降低,而TP浓度变化很小,去除率仅为2.43%;秋季,TN、NH3-N、NO3--N、COD和BOD5浓度降低,其中BOD5、NH3-N、NO3--N去除率分别达到67.78%,50.58%,54.93%;冬季,除NO3--N外,其他指标浓度都有所降低,TP的去除率最高,为56.37%。初步表明,运行人工湿地能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提高观鱼池水的清澈度,是净化植物园内养殖废水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初步探讨了综合利用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和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的生态互补性净化网箱养殖沉积物中的氮、磷污染物的研究。结果表明:玉足海参的活动能增加海水中NH4-N、NO2-N、NO3-N、PO4-N、TN(总氮)、TP(总磷)和叶绿素a(Chl-a)的浓度;半叶马尾藻的生长活动能显著降低水体中的NH4-N、NO2-N、NO3-N和PO4-P的浓度,并抑制海水中浮游微藻和沉积物表面微型藻类的生长繁殖。综合利用前者的释放作用和后者的吸收作用可以使网箱养殖沉积物中TN和TP的浓度有略微的降低,并有利于维持小水体环境的pH值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对京杭运河常州段8个研究点位水体中的氮形态(TN、NH4+-N、NO2--N和NO3--N)和环境因子(pH、T和DO)进行了连续9个月的动态监测,全面研究了各氮形态的随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各氮形态及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常州段水体月平均NH4+-N变化范围为(0.589±0.351)~(3.148±1.178)mg.L-1,TN变化范围为(3.373±1.379)~(7.373±2.307)mg.L-1,枯水期到丰水期各氮形态整体表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其中出境断面NH4+-N下降趋势平稳,NO3--N则是主导出境断面TN含量的主要形态。各点位NH4+-N的平均浓度范围为(1.202±0.492)~(2.813±1.566)mg.L-1,TN范围为(3.520±0.504)~(8.349±3.679)mg.L-1,各形态氮含量基本呈现出上游段(S)〈新运河(G)〈老运河(L)〈下游(X)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下游段存在一个重要的氮素上升突变段,NO3--N是对TN的贡献率(43.8%~57.4%)最大的无机态氮,其次是NH4+-N、ON、NO2--N,其中有机氮对TN的贡献率(13.3%)则以老河段最高。NH4+-N和NO3--N、TN、pH相关系数分别为0.397**、0.932**、0.261*,与DO相关系数为-0.344**,陆源输入及DO不足是京杭运河常州段氮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普通屋顶和绿化屋顶屋面径流水质和水量的变化规律,采用4个1.0×0.5 m~2木箱模拟普通屋顶和3种不同基材配方的绿化屋顶,并运用人工降雨的试验手段,相隔12个月2次对比观测屋面径流过程的水量和径流Cd、Pb、Cu、Zn、TP和TN含量。结果表明:(1)与普通屋面相比,绿化屋面的径流开始更晚,结束更迟,延时更长,径流总量更小,径流洪峰更低。(2)除初始流外,绿化屋顶屋面径流TP的含量高于普通屋面径流;试验初期,绿化屋顶屋面径流TN的含量高于普通屋面径流;使用复合肥的绿化屋顶屋面径流TN和TP含量比使用缓释肥绿化屋顶屋面径流含量高。(3)普通屋顶屋面径流重金属和TN、TP含量随着径流过程逐渐减少,绿化屋顶屋面径流中污染物含量随径流过程变化规律不明显。绿化屋顶初期屋面径流TN含量比1 a后高。(4)3种绿化屋面的径流和普通屋顶屋面径流的初始流TP、TN、Cd和Pb含量超过了GB 3838-2002规定Ⅳ类水域含量指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和不同绿化基材的绿化屋顶屋面径流过程和水质变化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7.
对澄江县凤麓镇典型降雨事件地表径流污染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和下垫面面积等资料,运用SCS模型对降雨径流污染负荷进行了精确估算,结果表明:(1)澄江县凤麓镇径流主要污染物为SS、COD、TP及TN,均超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标准,氮营养盐NH3-N、NO3-N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降雨过程中主要污染物均表现为径流产生初期浓度较高,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以及径流量的减少,各污染物浓度也随之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强度较大的降雨主要表现出稀释作用,即雨强越大,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2)2016年凤麓镇全年径流总量为157.58×104m3,2016年污染物排放负荷以SS和COD为主,分别达到261.85 t/a及166.34 t/a,氮营养盐污染负荷中以NO3-N为主。  相似文献   

18.
碳氧调控下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协同与拮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重要限制因子——溶解氧和碳源着手,构建了一种人工湿地碳氧联合调控脱氮系统,研究了曝气、碳源投加、碳氧联合调控下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曝气促进了TSS、COD、TN、NH4+-N、TP的去除,但夏季时会导致NO3--N的积累;碳源投加提高了TN、NO3--N的去除,但冬季时会导致COD去除率的下降.碳氧联合调控下人工湿地对TN、NO3--N的去除表现出协同作用,对NH4+-N、COD的去除表现出独立作用,而对TP、TSS的去除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另外,对于以氨氮为主的“低碳高氮”污水,人工湿地碳氧联合调控系统脱氮效率达87.3%,可见该强化系统适用于“低碳高氮”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杞麓湖南岸蔬菜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杞麓湖南岸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进行了现场观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物主要通过灌溉后的农田废水和降雨径流2种途径流失。农田废水经循环利用后氮磷素的浓度较杞麓湖湖水明显升高,TN、NH4+-N、NO3--N、TP、PO43-P和CODcr的均值分别为11.48mg/L、2.39mg/L、8.27mg/L、0.504mg/L、0.149mg/L、62.3mg/L。农田径流的TN平均值范围为20.18±2.45—65.77±14.32mg/L,TP平均值范围为0.5±0.14-1.28±0.5mg/L,COD平均值范围为50±22~110±81mg/L,农田径流呈现出“高氮中磷低有机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屋面径流中营养物质的分布形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王彪  李田  孟莹莹  任中佳  曹秉寅 《环境科学》2008,29(11):3035-3042
对上海市交通干道旁一处混凝土屋面的6次降雨径流进行监测,分析了屋面径流中颗粒态和溶解态营养物质的出流规律,以期加深对屋面径流污染物的认识和为屋面雨水净化工艺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TN的EMC值变化范围为4.208~8.427 mg/L,TP的EMC值变化范围为0.078~0.185 mg/L;DN 和PP分别是TN和TP的主要输出形式;随着径流过程的进行,径流中小颗粒数目比例会逐渐上升.TP浓度变化与TSS基本一致,但TN浓度变化与TSS关系不大.径流后期PN(颗粒态氮)/TSS值增加和小颗粒数目比例上升表明单位质量小颗粒上的氮含量要高于大颗粒上氮的含量.径流前10 min的TSS与TP、PP的相关性很好,但径流全过程的相关性稍差,表明单位质量颗粒物上的磷含量在径流全过程中有所变化.溶解态物质污染负荷输出比较平稳,TP比TN更容易出现初期冲刷.此外,单位质量的小颗粒含有更多氮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TN的初期冲刷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