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浩坤水电站水库岩溶渗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米德才  张新兴 《地球与环境》2005,33(Z1):242-246
浩坤水电站位于碳酸盐岩地区,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库右岸发育的呈串珠状平行于河谷展布的低邻谷岩溶洼地和库首左侧发育的连通水库内外的赶洞古暗河是水库潜在的主要渗漏通道。通过库区水文地质调查、岩溶洼地群水位同步观测、示踪试验等勘察试验研究工作,查明了浩坤水电站库区岩溶渗漏的主要部位、性质,提出了水库防渗处理意见,并评价了成库条件。  相似文献   

2.
岩溶洼地在降雨事件中水文过程转化迅速,但岩溶洼地降雨径流转换机制尚不明确。以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大长冲岩溶槽谷为研究区,基于1∶5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成果、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创新性地将SWMM模型应用于岩溶洼地系统的产汇流过程模拟,量化了子汇水区和研究区的水源转化,并通过对研究区2020年夏季两场降雨事件的产汇流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验证了SWMM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WMM模型适用于岩溶洼地系统的产汇流过程模拟;不透水区面积比例对子汇水区产流的影响较大,洼地在降雨过程中具有蓄水作用;下渗是坡面最主要的水源转化方式,下渗、填洼及作物截留是洼地主要的水源转化方式,而对于研究区整个岩溶洼地系统而言,通过坡面的岩溶裂隙和洼地中的土壤下渗是最主要的水源转化方式;SWMM模型在岩溶洼地系统产汇流过程模拟和初期的水源转化刻画方面比较准确,但对植被截留量和下垫面后期的蒸散发过程的刻画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3.
广西是全国板栗树主要种植区之一,研究区的隆安县具有"板栗之乡"之称,并且大部分板栗树种植在岩溶区。为了研究岩溶区种植板栗树后岩溶溶蚀的变化,本文通过野外溶蚀标准试片法,在典型岩溶区测定了相同地质背景下洼地板栗树、洼地草地、坡地灌木丛旱季试片绝对溶蚀量、溶蚀速率和土壤pH值等,并对洼地草地、坡地灌木丛土壤和洼地板栗树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板栗树下土壤pH值偏低,呈弱酸性,低于坡地灌木丛和洼地草地,土地试片的溶蚀率则高于坡地灌木丛和洼地草地,而且土壤试片的溶蚀速率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岩溶区板栗树的种植可能对岩溶溶蚀作用有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射电望远镜SKA是国际射电天文界提议,并由国际SKA计划办公室(ISPO)和国际SKA操作委员会(ISSC)具体实施的国际性项目,中国SKA工程方案是利用贵州省众多的喀斯特洼地作为大射电望远镜SKA侯选台址,其核心区为平塘县六水洼地群。通过大量的岩溶地质调查,认为,SKA核心区属于贵州省VII剥夷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文期为第三期第1亚期,该区强烈岩溶的作用,是坝王河的强烈溯源侵蚀结果。区内垂向岩溶作用强烈,落水洞密布,地表河与地下暗河间频繁转换,岩溶水系发展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而目前处于第3阶段中期,其特征是“高差大、水量大、岩溶作用强烈,槽谷、洼地等负地形量大而密集分布”。大射电望远镜工程建设需处理好洼底岩溶水顺畅排泄、主反射面支撑柱地基局部垮塌和支撑柱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桂林盘龙洞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桂林盘龙洞岩溶实验场为例,选择岩溶洼地里的坡地灌木丛和洼地灌木丛2个样地,通过长期定时监测土壤CO2释放速率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日动态变化。得知:⑴无论是坡地还是洼地,春季和夏季时土壤CO2释放速率表层土大于深层土,秋季和冬季时深层土大于表层土,且坡地大于洼地;⑵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流域具有独特的峰丛-洼地水流特征及水力联系,本文针对陈旗小流域,根据山坡岩溶泉、洼地观测井水位、水温、水化学以及气象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水源动态变化特征;结合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探测结果,解析山坡与洼地之间的水力联系。结果表明:反映山坡表层岩溶带作用的山坡泉对降雨响应迅速,土层覆盖厚的洼地含水层相对较慢。洼地含水层与山坡表层岩溶带水力联系呈现分段规律,反映枯期和雨季山坡侧向流、洼地降水垂向补给对洼地地下水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该研究为揭示喀斯特山区峰丛-洼地水文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柳州三都镇近年持续发生岩溶塌陷,现已形成1处塌陷群和4处塌陷坑,制约了三都镇的城镇发展。在获取三都地区地质背景条件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岩溶塌陷易发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选择基岩、覆盖层、自然条件下地下水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岩溶塌陷现状作为评价因素类,在这5类评价因素类下选定岩溶发育程度、土层厚度、土洞密度、地下水水位年变幅、地下水渗流强度、抽水强度、地面附加荷载、塌陷坑密度8项子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地区岩溶塌陷易发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其中利用AHP方法进行因子权重计算,利用GIS空间分析平台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和评价结果输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分为岩溶塌陷高易发区、中等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面积分别为1.18km~2、2.56km~2、0.26km~2,各区分布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吴小杰  胡碧池 《地球与环境》2005,33(Z1):216-220
通过对崇左地区地质调查及厂址岩土工程勘察,围绕厂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岩溶,从发育条件、发展历史、岩溶形态的分布特点等分析研究厂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对建厂工程地质条件及岩溶工程的一般规律进行了评价和归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岩溶地基土洞稳定性评价方法中的坍塌平衡法多层计算情况进行了改进和编程,并通过黄石冶钢地区岩溶实例的数值模拟验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玉洲  李金春 《地球与环境》2005,33(Z1):225-228
针对西气东输—陕京二线联络线工程山东枣庄—济南段岩溶区,采用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面波及探井、钻探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勘察和分析评价,从岩溶区域分布特征阐述了管道沿线岩溶的基本环境类型,通过对其岩土工程条件的分析评价,提出了管道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不同岩溶地质灾害管道宜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裂隙对雾龙洞岩溶发育及地下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尝试利用裂隙测量结果探究区域岩溶发育规律。采用统计窗口法对湖北鄂西地区雾龙洞岩溶流域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大量的裂隙测量,分析了流域内裂隙发育的情况,研究了裂隙的几何参数——倾向、倾角、隙宽、线密度、面裂隙率等在不同层位、不同裂隙分组内的变化情况;结合构造、岩溶洼地发育方向、洞穴野外探测结果,综合分析了裂隙发育对本区岩溶发育的影响;运用渗透张量理论对岩溶流域裂隙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雾龙洞岩溶流域地下水的主要渗流方向形成的原因,对查明雾龙洞岩溶流域岩溶发育规律以及地下水的运移、赋存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隧道岩溶突涌水风险是山区铁路选线阶段的重要考虑因素。以宜涪铁路鹤峰-宣恩段为例,在区域1∶1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铁路段各线位方案相关的岩溶水系统特征,根据岩溶水系统特征与隧道工程的位置关系开展了隧道岩溶突涌水风险评价,并从隧道岩溶突涌水风险的影响因素出发,选取隧道穿越强岩溶含水层段占比、最大压力水头和累计最大涌水量3个定量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系数法构建隧道岩溶突涌水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该铁路段北、中、南3个线位方案进行了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比选。结果表明:南线方案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好,隧道岩溶突涌水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水工环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岩溶地质灾害对工程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全面研究了水工环工程中岩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概述了岩溶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和危害,探讨了调查、评价和防治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实际应用经验。研究强调了科学规划和综合防治在水工环工程中的重要性,旨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工程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岩溶地下水脆弱性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方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状况和污染情况,建立了适用于北方典型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运用该方法对北方典型岩溶地下水的脆弱性进行评价,并与实际的水质污染情况作比较。评价结果显示构建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应用于北方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对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岩溶地区地下水非均质性所带来的获取各项参数难度较大的问题,围绕综合性指标"含水性",选取岩性、裂隙、岩溶发育程度3项评价指标,采用将模糊数学评判法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岩溶地区地层含水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在三峡地区岩溶山区选取寒武系地层进行了方法论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岩溶山区寒武系地层的含水性表现为娄山关组>水井沱组二段>覃家庙组;对于不同的地貌类型,三峡地区岩溶山区寒武系覃家庙组地层的含水性强于盆山交界区覃家庙组地层的含水性。该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证明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为后续岩溶含水系统划分提供依据,进一步服务于水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掌握岩溶区峰丛洼地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分布状况,解决岩溶区峰丛洼地遥感影像山体阴影区域NDVI信息"缺失"的问题,对广西平果县果化生态重建示范区内的典型峰丛洼地非阴影区域NDVI进行了提取.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NDVI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山体阴影区的NDVI进行了预测与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NDVI主要受到内在因子的作用,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距离为300 m;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NDVI的均值为0.196,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条带状和斑块状分布,NDVI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峰丛坡度>25°的山体区域,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峰丛坡度<25°的山脚和洼地等区域;Kriging插值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NDVI具有非常高的预测精度,能很好地估计山体阴影区NDVI,为岩溶区生态环境监控、石漠化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岩溶山区煤矿环境影响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状况比较特殊,煤炭开采对环境影响较大,必须采取综合的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防治。工程措施、资源综合利用、安全防范措施、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收取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漓江流域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漓江流域两种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典型峰林平原与典型峰丛洼地的自然特征研究对比表明,两者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岩溶形态(包括石峰与洞穴)、地势分布、水文网、土壤与植被、洪水灾害与系统输入输出功能等方面,其中岩溶形态、地势分布、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是两种系统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因素。典型峰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外源水来源丰富,地下水分布均匀,土层成因多、分布广,具有城市发展、人群集聚的良好基础条件,但洪水灾害、枯季缺水、地面塌陷是影响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问题;典型峰丛洼地山地多,地势高,缺乏外源水,地下水埋藏深,土地资源贫乏,导致生境条件恶劣,不适于人群集聚,自然村落发展条件处于明显劣势。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岩溶以覆盖型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穿越浙西北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出现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给高速公路的勘察、施工与运营管理带来了较多困难。以浙西北在建杭长高速公路为例,在对线路穿越段基础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调查认知、勘察成果资料收集整理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公路工程建设对岩溶地质环境扰动的特殊性,构建了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对在建杭长高速公路的岩溶塌陷易发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路段全长30.42km,累计分别有1.978 3km、0.404 0km和0.382 4km穿越岩溶塌陷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需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进一步的预防及治理工程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浙江省及临近省份覆盖型岩溶区高速公路工程的规划、建设与防灾减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一套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对于监测各地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状况、诊断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提出高效利用对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8年全国分省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进行实证,结果发现:(1)全国自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呈现东南地区向中部、东北部、西北部递减的趋势;(2)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限制因素不同;(3)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指标体系可以结合评价尺度和区域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的技术手段,并为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