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苗  周扬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11):1449-1457
探讨碳排放约束下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协同提升区域间的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进而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采用SBM模型、引力矩阵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探究2003—2019年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逐年提升,空间上由西向东逐渐优化。(2)山东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效率空间网络密度值相对较低,呈现“扁平化”的等级结构特征,网络结构稳定性逐渐增强。(3)东营、济南、青岛等城市对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较强,滨州、聊城、德州等城市同时处于地理和网络位置边缘,缺乏效率受益和溢出渠道。(4)板块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且互动趋势明显,呈现出受益和溢出板块城市成员少而经纪板块城市成员多的非均衡特征。(5)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地理邻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等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流域内各区域的绿色发展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对该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空间上呈现为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的梯性差异;(2)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邻近效应,并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但整体网络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包括净溢出、经纪人、双向溢出和净受益4个板块,关联路径以板块间为主;(4)城市间地理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DEA方法测算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0—2013年的土地利用效率,检验了技术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总体上,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了显著正影响;人口规模、人均耕地面积产生了显著负影响;技术因素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原因在于技术因素产生了反弹效应。③城市土地平均反弹效应为125. 75%,表明节约土地空间依然很大。据此,提出应采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土地资源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区位商、相对发展率等方法,基于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三种尺度分析了2000—2017年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经济差异,并运用GM(1,1)预测模型对中部六省未来的经济差异趋势做出预测。结果显示:①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入境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态势。②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整体较高,省会城市呈现独霸性发展特征,晋湘两省省内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构。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及发展速度整体较低,在皖赣两省交界存在集聚现象。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整体上大于旅游创汇收入的增长速度。③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在未来呈现递减趋势,而入境旅游的发展差异呈现不断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5.
朴森  李婧  金石柱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086-1089
在GIS的支持下提取了延吉城市4个时期的边界信息,分析城市土地空间扩展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扩展驱动力。结果表明,几个时期的城市扩展速度、方向、性质各不相同,而经济、政策等因素是促使城市土地扩展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供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地供需矛盾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伴随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提出,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较多,而且相互之间交错关联,有必要将土地供需与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在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局部关系与系统整体功能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供需与集约用地的模拟系统。分析发现,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由城市土地储备量、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差、城市总体节约度共同决定。建设用地供给量在土地储备足够的情况下是由建设用地供需差决定的,并与城市总体集约度呈现抛物线关系。通过分析验证,该结果可为土地主管部门制定供地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函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1995-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0658增加到0.7773,绩效水平经历了“低级水平-中级水平一良好水平”的演变历程;②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指数上升幅度较小,利用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提高幅度较大;③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4.83%和15.37%的速度增加,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首要因素;④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地均从业人数、人均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因此,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8.
研究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对实现辽宁省城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概况与综合绩效内涵,采用AHP法、功效函数、模糊综合评判法验证。结果表明:①2001—2010年,辽宁省及14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都在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同;②辽宁省域经济投入产出和社会经济发展绩效逐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绩效从2007年起呈下降趋势;③城市功能定位、区位资源与产业结构是促使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时空分异的重要驱动因素,提出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耕地资源总量虽在近几年相对增加,但总体仍呈下降趋势,且人均耕地面积下降速度更快,耕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省各地市耕地总量变化的动态平衡程度不一,德州市是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相对最好的地市,其次为青岛、枣庄和泰安市,莱芜市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状况较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经济活动、社会人口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为影响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了山东省人口承载力和2010年粮食短缺情况。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特征。引入扩张速度指数、扩张强度指数,研究2000—2014年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序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总量初期平缓扩张—中期快速扩张—后期平缓扩张; 9地市(州)呈现初期"辐射式"扩张、中期"阶梯圈层式"扩张;后期"跳跃式"扩张。(2)3时期9地市(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地域差异特征显著,中部初期率先扩张、东部中后期显著扩张、西部后期迅速扩张,且地域差异性日趋缩小,趋向均衡稳定的扩张态势。(3)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人口因素、经济增长是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复合指标方法对辽宁省14个省辖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辽宁省内城市化发展水平呈现高低落差大的格局.根据测度结果进行城市化发展水平类型划分,探讨了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驱动力,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因素、历史和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熵权法对山东省2016年1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青岛、济南、淄博属于高集约水平,威海等5个城市属于较高集约水平,济宁等5个城市属中度集约水平,聊城等4个城市仍处于低集约水平;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现出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式降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分别对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0年沪宁杭三市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均处于协调发展状况,协调发展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上升态势;土地市场发育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海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需要着力提高土地市场发育水平,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才能保证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潘再东  韩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45-146,175
以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分别选取山东省和济南市作为参照区域,计算了1996-2003年长清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资源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经济发展缓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不协调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韩德军  朱道林  姜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543-547,553,641
研究目的是解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后生态功能区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问题。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东部和西部同纬度的福建南平市与贵州毕节市为实证区域,采用对比分析法、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比两城市土地利用历史、现状和潜力的基础上,结合两城市中心城区的土地空间布局的相似性和差异,分析了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异同点,提出两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在土地利用历史进程方面,南平市和毕节市都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阶段;2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面,南平市土地利用程度整体高于毕节市,但两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不同,南平市社会经济产出相对较高,而毕节市土地资源禀赋相对较好;3在土地利用潜力方面,两城市尤其是南平市土地强度均高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说明潜力有限。此外,两城市结构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认为,南平市属于高密度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而毕节市属于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区域发展中所定位的土地开发性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1996—2005年河北省土地资源、经济资源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①河北省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承载力于2004年后呈现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成为河北省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与环渤海的其它4省市相比,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③河北省内11个地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存在着地区差异。通过河北省相对承载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河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资源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中国大陆55个沿海城市2003—2014年的资源运行效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其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沿海城市资源运行效率呈现空间动态溢出效应,显著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平稳,部分城市变化显著。2辽宁省部分城市资源运行效率降低,并且产生了低水平集聚;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的部分城市资源运行效率大幅提高,改变了以往的低水平集聚;山东省的部分城市资源运行效率提高,产生了高高集聚。3我国沿海城市提高资源运行效率的举措包括机制改革、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与发展蓝色经济。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山东省17地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依据绿色发展测量指标和极值熵值法,测算城市群绿色化指数,并基于面板Tobit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化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城市间绿色发展指数截面差异明显;经济山和生态山子系呈现稳步增长的时序动态演变特征;2017年子系统绿色化水平的演变轨迹与2008年差异明显;经济增长、城镇化、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工业化和资源消耗抑制了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从土地使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并对我国东北地区1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不高;省际间空间格局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东中西地区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增的趋势;单个城市间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石油城市>冶金城市>煤炭城市>森工城市的特征.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呈正相关,针对如何提高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城市化效率和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的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相对发展水平和耦合水平.结果表明:①10年间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平缓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耦合水平较高;②中国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三级梯度的分布空间规律逐渐被打破,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③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省份需要合理地平衡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发展,确保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地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