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北京市应急避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要求、设计要求、启用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规划环境评价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交叉视角概括了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前瞻性;提出应急避难场所是典型的耗散结构非平衡态系统,阐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环境生态问题的方向性;在此基础上,依据工业生态学、耗散结构及环境生态管理理论提出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评价程序及内容;结合焦作市龙源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情况,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评价框架进行了现实考量。研究表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对于规避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时二次环境灾害产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急避难场所是通过规划和建设从而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和能够临时生活的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城市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中能起到关键作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阐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在城市防灾中的必要性。论述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与使用的原则。本文可为其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鞍山城市紧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分析了鞍山市目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情况,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及疏散通道,并且对加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出建议。本文对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急避难场所对于救灾及灾后恢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逐渐由场地选址转移到了空间优化配置及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对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避难者的需求出发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水平;对城市应急避难服务能力评价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归纳了相关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认为目前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评价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应该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为提高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侧与需求端主体认知异位、场所服务能力存疑的问题,通过对公众应急避难选择意愿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建构以场所安全性、识别度、可达性、熟悉度为指标准则,以场所内部设施齐备度、视线可及性、标识完备度、路径清晰度、宣传教育力度等10项具体内容为指标因子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用性评价方法,并结合对重庆市沙坪坝商圈地区的案例调查与实证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提出基于实证反馈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问题诊断与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银川市位于"银川-河套"地震带,是八度抗震设防区。针对银川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以银川市西夏区为例,从大学城特殊的城市功能区划出发,基于就近性、可达性、容纳性和平灾结合等原则,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西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并基于公共设施区位配置模型(LA模型)开展了西夏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应急避难场所+X"(X表示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公共用地等)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提升了避难场所设置的合理性,使得疏散路径、防灾疏散覆盖面积更具科学性。本研究可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合理性对城市防灾减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选取广州市人口密集的荔湾区为研究区域,结合两步移动搜寻法和OD矩阵对其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荔湾区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比重较大,以公园和广场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并呈带状;(2)人口密度和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匹配度较差,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较低,有多条街道缺乏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的建设;(3)荔湾区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南部街道比北部街道可达性水平高;服务半径为500m时荔湾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_Ai≥12的服务面积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精细化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研究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广州市北京路商圈为例,在有效性、可达性、安全性的原则下,构建涉及场所面积、可容纳人口数、开放空间比、道路等级等9大因子的适宜性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适宜性主要受有效性的影响,其中场所面积评价因子权重最大;北京路商圈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指数差异较明显;北京路商圈中部应急避难场所较多,而东南及西北的应急避难场所资源不足,对居民的救灾能力和疏散造成影响。该研究为城市商圈应急避难场所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对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2012年云南彝良5.7、5.6级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和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应急避难和灾民安置工作进行现场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从避难场所指挥管理、避难人员管理、应急物资发放、灾民临时住宿、避难场所医疗防疫、卫生和便民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应急避难和避难场所的运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如何避免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实验室、BSL-4实验室)对周围外环境的潜在风险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研究国内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和常见的环境风险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结构和技术规范要求,重点阐述了其潜在环境风险的常见处理处置措施及风险应急预案,以期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风险应急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一两年来,海淀区地震办公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海淀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为中心,围绕落实《海淀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物质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地震应急工作.在建设《海淀区地震信息应急指挥中心》、开展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成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开展灾情速报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科学准确的溢油应急评估是合理配置应急资源、迅速提高应急能力、有效降低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综合考虑海上溢油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法律法规,筛选出海上溢油应急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多层复合运算,确定了适合海上溢油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价等级,构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海上溢油应急能力评估方法,并在我国渤海海域和渤海油田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研究成果可为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危险废物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快速提升和完善危险废物污染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已逐渐成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现状,探讨上海市危险废物污染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平台的建设内容,建立了典型示范基地以验证平台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险废物污染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平台建设提供借鉴,为政府环境应急管理系统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石油与天然气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出发,提出适用于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建设方法,并对体系建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应急预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应急预案编制与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石油、天然气开发应急预案编制与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含硫高压油气井井喷失控应急预案的编制,对应急预案的定义、油气勘探开发应急预案编制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内容以及应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就系统建设和制度建设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沈阳市环境应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例,介绍了基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框架的环境应急管理系统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和事后恢复的3个功能模块及该系统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结合应急预案编制相关要求及评估工作实际,分析了我市企业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措施,以期为企业应急预案的评估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