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宜兴协联热电有限公司烟气生物脱硫工艺,该工艺利用生物技术对烟气脱硫液进行还原、再生,脱硫液中的硫氧化物最终成为副产物单质硫(S)被分离出来;同时对生物脱硫系统的建构筑物进行了介绍;对生化系统pH值、COD、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等运行参数的控制特点进行了描述:最后对生物脱硫和传统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的经济和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生物脱硫这一新的脱硫工艺在工程应用上的成功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对生物-非生物煤炭脱硫的原理、菌种及操作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非生物-乳化技术与生物脱硫技术结合应用,大大提高了脱硫效率。在2—3d内煤炭黄铁矿硫去除率为53.2%,总硫去除率为32.7%。而且改变煤粒度或反应条件均会改变总硫去除率,最高可达47%(2d)。  相似文献   

3.
生物-非生物煤炭脱硫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生物-非生物煤炭脱硫的原理、菌种及操作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非生物-乳化技术与生物脱硫技术结合应用,大大提高了脱硫效率。在2-3d内煤炭黄铁矿硫去除率为53.2%,总硫去除率为32.7%,而且改变煤粒度或反应条件均会改变总硫去除率,最高可达47%(2d)。  相似文献   

4.
沼气脱硫是能源高技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较成熟的干法及湿法脱硫已在工业上应用较多,重点介绍了生物脱硫的研究发展现状.生物脱硫通过微生物作用将硫化物转化成单质硫予以脱除,能耗低且无二次污染,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另外对现有的单质硫回收方法也进行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5.
生物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生成单质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生物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生成单质硫常用微生物,包括光合细菌、无色硫细菌和脱氮硫杆菌,对其脱硫原理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同时综述了两相厌氧吹脱与沼气脱硫联合工艺、两相厌氧与硫化物氧化联合工艺、同步脱硫脱氮工艺处理硫酸盐生成单质硫的原理及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热态试验装置对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喷水量、钙硫比和床料浓度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并同单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的中试结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喷水量、循环灰物料浓度和钙硫比对脱硫率影响很大。在相同试验工况下 ,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比单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的脱硫效率要高  相似文献   

7.
郜爽  李智灵  王爱杰  黄聪 《环境工程》2022,40(4):29-34+70
在反硝化脱硫工艺体系内投加填料,进一步促进了菌剂的生物强化效果,实现了核心功能菌群的优化调控,提升了反硝化脱硫工艺体系的效能。研究发现:填料系统将单质硫的生成效能提升到对照组的1.5倍左右。无生物强化时填料表面生物膜中优势菌属为Pseudomonas和Azoarcus;填料和菌剂共同作用,可以将单质硫生成效能提升到对照组的2倍,此时生物膜优势菌属为Pseudomonas和Arcobacter,生物强化促进了硫氧化功能基因的表达。投加Pseudomonas sp.gs1进行生物强化,提升了填料表面生物膜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系统经过冲击后单质硫生成率可以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8.
几种半干法脱硫工艺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研究循环半干法、烟道流化床、炉内喷钙后烟气增湿活化法、喷雾半干法等脱硫工艺的机理及性能,综合比较分析了各工艺的脱硫反应时间、操作温度、钙硫比、可靠性、燃料适应性、装置占地、性价比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循环半干烟气脱硫技术的燃料适应性、操作温度范围、性价比、运行可靠性等指标与其它半干法脱硫工艺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因而更具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化石燃料微生物脱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脱硫技术在能源工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显示出很大的潜力。本文介绍了生物脱硫技术发展的现状 ,包括脱硫菌种及脱硫酶的研究 ,生物催化剂性能的改善 ,生物脱硫的工艺流程等等。并对生物脱硫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生物脱硫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生物脱硫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常规脱硫替代新工艺,通过微生物菌群的作用,可将硫化物转化成单质硫并回收,在生物脱硫过程中,氧化态的含硫污染物必须先经生物还原作用生成硫化物或H2S。然后再经生物氧化过程生成单质硫,才能去除。该文着重介绍了光合细菌和无色硫细菌的脱硫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光合细菌脱硫,由于条件苛刻,研究进展不大,仍处于分批试验或实验室小试阶段;无色硫细菌脱硫,近年来很活跃,并取得一些进展,已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