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建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   总被引:47,自引:9,他引:38  
本研究采用网格和系统分层法,在全省范围内布没123个典型剖面,获得福建省61种元素土壤环境背景值。结果发现,福建省15种稀土元素土壤背景值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与全国若干元素土壤背景值比较,福建省亲硫元素、亲铁元素背景值较高。福建省土壤中硒、钼元素背景值分别为0.55、5.14mg/kg,相当于全国水平的2.5倍和4.3倍。文中还探讨了影响福建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的主要因素,提出福建省土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崇明县团结沙土壤表层和底层的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分析了其分布状态.经与相关地区的土壤背景值比较,团结沙土壤中除Pb略高于上海市农业土壤背景值以外,其它元素均低于上海市平均背景值水平.  相似文献   

3.
土壤元素背景值是统计性的范围值,是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和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其因土壤母质、成因以及各种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而不同.通过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美土壤元素背景值调查研究中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发现当时受国内外学者对土壤元素含量及统计分析方法认识的局限,中美在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中存在一些偏态分布被当作正态分布、对称剔除偏态分布的异常值和用平均值计算偏态分布背景值等问题,可能导致所得土壤元素背景值不能很好地代表区域背景情况.2007-2013年美国再次开展全国土壤调查和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对数理统计方法做出了改进和优化,主要包括:①用箱式图法分析距离中间50%数值较远的异常值;②针对对数分布形态也进行了分析;③用中位数和绝对中位偏差计算偏态分布的土壤元素背景值.在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的今天,建议中国优化土壤元素背景值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再次开展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含量调查工作,并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①采用箱式图剔除异常值;②针对不同的频数分布形态计算相应的统计量作为土壤元素背景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义马矿区成土过程相同的义马,陕渑煤田近400km^2面积土壤中As,Cr,Hg,Pb,Cd和F六种元素含量分析,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科学地表达出土壤中这些元素的自然背景值,并对矿区土壤背景与其它区进行了比较,本文还利用土壤背景值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提出新的分级标准,并对矿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已确定统计单元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表示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以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计算表示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不确切的,它受到人为的因素干扰.以土壤类型为统计单元计算表示土壤环境背景值,能比较好地反映实际土壤背景值的水平,对于已确定统计单元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表示方法,认为“日本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中的表示方法较好,它比较直观,能从大量的基本统计量数据中找出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分布规律,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结果.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元素含量的背景值,是指土壤在无污染条件下的元素含量,所谓“无污染”,实际上是相对的,因此土壤背景也就是个相对的概念。在统计分析重庆市土壤的11种元素(Ti、Ni、Mn、Cr、Zn、Cu、Pb、B、Co、As和Hg)背景值的同时,发现元素的背景值并不仅是母岩风化淋浴残留的成份,而且是土壤形成特征的标志。各种元素都在母岩的基础上,经历特定的成土过程,留下了各种  相似文献   

7.
兰坪金顶地区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实际调查资料,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评价区土壤中铅,锌,镉、砷4元素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在背景值判别方面合理地运用了富集数法和表底土比较法,给出了符合该地区土壤环境的4种元素背景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   总被引:158,自引:29,他引:158  
本文报告了中国土壤61种元素的背景值以及某些元素在全国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简要介绍了中国土壤背景值图集.讨论了土壤背景值在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研究人体健康和农业方面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辽河平原土壤背景值区域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辽河平原各土类、亚类、土属、区域土壤背景值含量范围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列出该区土壤元素间相互关系回归方程和相关矩阵,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多数土壤元素含量处于世界土壤元素含量的下限;(2)土壤变异系数多为30—50%;(3)各剖面中元素迁移系数为0.9—1.0;(4)土壤元素背景值分布规律为东南部大于西、北部。  相似文献   

10.
渝西经济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及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渝西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采用正态和对数正态法,获得了土壤54种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并研究其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岩石风化成土过程元素的富集贫化规律,以及表层土壤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全国土壤相比,该区重金属元素Cd、Cr、Hg、Ni基准值较高,As较低,Pb、Zn、Cu与全国值相当;多数重金属元素和植物营养元素背景值偏高,仅K、Mn、P、Cl元素背景值低于全国水平。对比土壤背景值与基准值,发现多数元素(指标)背景值与基准值相当,说明表生作用和人为活动对表层土壤影响较小;而Se、Hg、S、N等14种元素在表层土壤富集,人为输入作用显著。不同母岩区表层土壤元素(指标)分布表现为,碳酸盐岩区多数元素含量较高;就不同pH值范围而言,CaO、MgO、K2O、P以及除Hg以外的重金属元素均在碱性环境含量较高,SiO2在酸性环境含量高,较多元素(指标)在中性环境中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形方法确定合肥大兴地区土壤中Cd元素的异常下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壤元素异常下限值的确定对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异常下限值计算方法仅适用于元素含量数据呈正态分布的情况,而事实上土壤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极其复杂,很可能具有多重分形分布特征,元素背景和异常有各自独立的幂指数关系。本文探讨利用分形方法确定典型工业区土壤中Cd元素的异常下限值。基于分形的含量一面积方法确定了合肥大兴地区(典型工业区)土壤中污染元素Cd的异常下限值为0.445mg/kg,并根据该异常下限值圈定了异常范围。同时与传统方法(平均值加两倍标准离差)确定的土壤中Cd元素异常下限值及异常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分形方法圈定的异常区域是有效的、合理的,控制了区内主要的导致土壤Cd元素污染的企业。  相似文献   

12.
第二松花江流域土壤中若干元素的自然背景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背景值的采样要求,采集了第二松花江流域(除长白山外)72个土壤剖面的200多个样品。用原子吸收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荧光光度法等测定了镉、铬、铜、铁、汞、锰、镍、铅、硒、锶、锌等元素的含量,得出全流域及流域内不同地区暗棕色森林土、白浆土、黑土、暗色草甸土、水稻土的元素背景值。 本文探讨了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壤利用状况对背景值的影响,指出土壤背景值的地域差异性。地理单元划分越细,其土壤背景值的实用性越强。  相似文献   

13.
1 概述稀土(Rare Earth)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57~71号,由性质十分相近的镧、铈、镨、钕等15种镧系元素以及钪、钇2个元素组成。通常,把57~63号的7个元素称为轻稀土元素,其它10个元素称为重稀土元素。地壳中,稀土元素含量与锌、铜、铅等元素含量不相上下。我国的稀土资源,居世界首位,共约3600万吨(R_2O_3),其中90%分布在包头地区。土壤及生物链中,均有稀土元素。进入环境中的稀土化合物,大部分来自岩石的风化物,其次来自煤的燃烧。稀土元素,主要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电子器械、玻璃陶瓷等工业上。稀土元素,通过口、呼吸道及皮肤的伤口进入人体。吸收后的稀土元素,从人体内排泄的半衰期为一年至十几年。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次级支流梁滩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的梁滩河属于长江的二级支流。通过对梁滩河白市支流的采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析土样,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N.L.Nemerow)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评价了梁滩河两岸淤泥中重金属元素Cu、Zn、Cr、Ni、As和Pb的含量。结果表明:梁滩河从上游到下游,Cr和As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基本未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标准,而和全国背景值相比,Cu略有超标,Zn含量明显超标,有的地方Zn含量甚至超标5倍之多。总体上梁滩河白市支流两岸土壤,处于重庆市白市驿镇地区重金属污染较轻,含谷镇地区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运用群分析的数学方法,将天津地区260个潮土样品中十五个化学元素分为三组:第一组Sr、Zr与土壤中小于0.01mm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第二组Fe、Ti、Co、Ni、Zn、Li、Cr、Pb、Cu、As、Mn与土壤小于0.01mm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第三组Hg、Cd则与土壤质地无关.因此.在母质相同的地区或近代冲积物和沉积物为母质的地区,研究土壤背景值时,必须充分注意土壤质地类型对土壤中某些元素背景值的影响,并且,应求出不同质地类型土壤的背景值,将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中19种元素的背景值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和冷原子吸收法等对太湖地区糙米和小麦中Cu、Zn、Pb、Cd、Ni、Mn、Co、Al、Fe、V、Cr、Mo、P、Ca、Mg、K、Na、Hg、As等19种元素进行测定,经统计学检验分别得出其背景值,发现Hg、As、Pb、Cd和Cr 5种有毒元素的含量均低于卫生标准,对人畜无害。分析了糙米、小麦中元素含量的特征,包括不同作物、不同地区、不同土类之间的元素含量差异,土壤pH值和有机质对元素含量的影响和土壤有效态元素与粮食中相应元素的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某钨矿及其所在镇与市土壤背景值的对比,认为该区域是一个多元素、多成因,涉及到As、Cd、P、Bi、W、Au、Ag、Sb、Cu、Zn、Pb、Ni、Co、Ti、V、Si、Mo、B十八个元素,由成矿作用,地质背景,人为污染交互影响形成的复杂的综合异常区。对各异常元素对该区域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该热液型钨矿已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选择中国南方某铀尾矿库周边2条背景剖面(B1、B2)和3条潜在污染剖面土壤剖面(S1、S2、S3),通过比较各剖面中重金属元素分布,讨论铀尾矿库土壤中外源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迁移行为.研究表明:(1)相较于背景剖面,邻近铀尾矿库周缘土壤主、微量组分呈显著外源输入特征.(2)应用主成分法分析铀尾矿库周缘土壤外源重金属元素来源,发现尾矿库是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直接来源,并向周缘土壤输送As、Pb、Sb、Cd、U等重金属污染元素.(3)分析铀尾矿库周缘土壤中尾矿库源重金属元素(As、Pb、Sb、Cd、U)同主、微量组分与理化参数的关系,发现潜在污染土壤中各金属元素与LOI(烧失量)、K、P呈较密切相关,与Na、Ca、Mn、pH、Fe存在次等相关性;由重金属淋溶迁移程度可知,重金属在潜在污染剖面(S1、S2)呈显著富集特征;各重金属横向迁出特征表明,其迁移至铀尾矿库周缘土壤具有不同的迁移方式.(4)铀尾矿库周缘近源土壤(距尾矿库30m左右)As、Pb、Sb、Cd、U呈显著污染,含量远大于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所在省份土壤元素背景值,应对该尾矿库潜在风险进行及时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