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旅游产业集群现象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提升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区域旅游产业的关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模型,并以湘鄂渝黔边区域旅游产业集群为例,提出了提升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皖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指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包括空间高度集聚、产业紧密联系和创新特质明显等三个方面;旅游集群产业的构成包括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要素产业和旅游辅助产业三个层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皖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明确皖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经济现象,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广东省2007—201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区位商分析方法探析了该省旅游产业集群演进规律,通过构建模型定量分析了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与旅游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耦合关系,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秦岭南北两麓旅游地成长与旅游流空间分布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收集了2002-2008年陕西省秦岭南北两麓旅游收入、旅游客流量、旅游资源等级等数据,利用市场占有率、环比增长率、集中度指数对秦岭南北两麓的旅游业成长及空间分布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成长优化度与旅游流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秦岭北麓旅游发展的市场占有率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南麓的旅游占有率低但发展速度快;秦岭南北两麓由于旅游业发展的起点差距较大,内部极化现象严重;南北两麓的游客集聚度正从北麓逐步向南麓转移.  相似文献   

5.
红色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开发对彰显红色旅游教育价值,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两型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随机拦截问卷和抽样访谈等方法,对湖南省湘潭市韶山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化开发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当前红色旅游产业的总体生态化水平不高,在旅游产品与服务、交通出行与餐饮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纪念品产业及市场、对游客生态消费行为的培育等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在对其原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化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受推拉理论启发,构建旅游推拉模型,将此模型用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研究对象为区域内城市和地区,并着重研究推力、拉力在区域旅游空间上的作用.通过对环渤海主要城市和地区推力、拉力的研究,得出推力、拉力指数,并通过推力、拉力指数构建城市之间单向最大旅游流强度指数,由此深入探讨城市的推力、拉力在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取不同时间断面的陕西与中国五大典型旅游区入境旅游流相互转移的有关数据和利用空间场效应理论对陕西入境旅游流空间场进行场能、位势及地域结构分析,研究其空间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和场效应交互作用影响下的旅游流时空转移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入境旅游流空间场集聚效应强于扩散效应,且呈增强趋势;陕西与东部旅游区转移量大,与西部旅游区转移概率大,因此东部地区仍是陕西跨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地域,而西部地区则是陕西加强旅游合作与建设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节假日大规模自驾旅游客流集中涌现,引发了热点旅游地区大面积交通安全和环境问题,自驾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成为我国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旅游产业供需的主要矛盾,系统梳理了我国自驾游目的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从全域旅游视角重新构建了我国自驾旅游目的地体系,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行业指导和社区参与等建设机制与目的地空间结构的网络化、产业要素集群化、项目内容主题化、管理服务社会化、旅游成果共享化等具体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9.
采用层次分析法,以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为基础,结合山地特征,筛选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因子,构建了包括3个子系统、8大指标、35个要素的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和模糊评分法赋予各因子权重,建立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并以广西北部69个A级山地景区为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在宏观上可判断整体发展潜力,在微观上可追溯不同指标的作用大小;②旅游供给、需求和保障系统对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力度依次减小,权重分别为0. 43、0. 33、0. 24;③山地旅游发展较大程度依赖于资源和山地地理条件;④客源地经济背景是山地旅游发展潜力重要的影响指标,处于良好经济发展条件的山地具有旅游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0.
当前,山地旅游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山地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我国山地旅游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和波动探索阶段,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理论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游客视角及山地旅游的动力机制、旅游效应等深层次研究不多;研究地域相对集中,对太行山、大别山等集中连片山区的旅游研究等关注不足。今后应关注和重视理论范式构建,加强多学科融合开展综合研究,拓展研究地域,在山地旅游扶贫、山地文化旅游、气候变化对山地旅游的影响等方面拓宽和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所遵循的市场导向、规划指导、产业互动、择优扶强、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集群、以核心吸引物为中心的综合旅游产业集群、以旅游景观廊道为依托的餐饮购物业集群、以特色村镇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需要在产业要素整合、龙头企业培育、公共服务提供、重点项目建设、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品牌建设等方面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强  庞容  代富强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634-637,592,64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是衡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因此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进行研究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及其演化进行分析,构建了能较全面反映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协调性的两大指标系统,并采用协调度的计算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10年的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协调性的差异普遍存在;从协调性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近10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环境协调性较高的区域呈聚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对促进我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三农"问题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四川省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四川省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且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水平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值从0. 0718上升到0. 7036,耦合协调等级从2000年的极度失调发展到2016年的中级协调,但目前还未达到最佳状态,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研究结论,从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山地旅游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山地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我国山地旅游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和波动探索阶段,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理论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游客视角及山地旅游的动力机制、旅游效应等深层次研究不多;研究地域相对集中,对太行山、大别山等集中连片山区的旅游研究等关注不足。今后应关注和重视理论范式构建,加强多学科融合开展综合研究,拓展研究地域,在山地旅游扶贫、山地文化旅游、气候变化对山地旅游的影响等方面拓宽和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将旅游产业发展融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体制的系统创新与重要举措.四川秦巴山区是推进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攻坚的关键区域,其实践经验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前期关于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这为本课题提供了思考空间,在比较典型区域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影响因素与实施对策的基础上,构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系统集成开发模式.研究结论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产品开发、线路设计等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低碳发展与产业布局安全关系日益突出,尤其是对新兴资源型省区,产业安全有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通过对陕西工业支柱产业的实证分析,将产业低碳化水平测度指标引入产业布局安全评价研究之中,创新性地构建了资源型地区低碳背景下产业布局安全的基本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工业支柱产业安全状态为基本安全,但陕西产业布局安全发展也存在高能耗产业比重过高、碳排放增长过快等突出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路径是产业低碳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这一方面与国际学术动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不同形式的产业集群的出现有关.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产业集群的定义和分类、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培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等方面.从整体来看,我国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应加强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指导我国产业布局实践.  相似文献   

18.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通过对张家界市旅游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分析计算,说明旅游产业集群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互动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旅游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1999-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以陕西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为研究对象,选取陕西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的15个典型旅游省市,借助SPSS、Excel等统计软件,从流量变化、流入指数等方面对陕西入境旅游流外向扩散进行数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入境旅游流主要流向上海、北京、重庆、四川和广西等经济发达地区或具有垄断性旅游资源的省市.研究结果为各省市入境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产业链为连接的企业知识活动,是产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知识治理要素的分析,可借助产业链知识转移理论从产业层面进行研究.通过借助产业链结构框架,分析企业知识活动特征,构建知识转移SECI模型,研究企业知识治理的结构,探究影响企业知识治理的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