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以南方农村分散式生活和养殖混合污水为处理对象,构建由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稳定塘组合生态处理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处理系统对NH~+_4-N、TN、TP和COD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8%、93.4%、90.2%和86.0%,单位面积去除负荷依次为5.12,8.31,0.45,15.92 g/(m~2·d)。其中,氮、磷的去除主要在生物滤池和人工湿地中得到去除,而COD主要由生物滤池去除。组合生态处理系统可有效处理农村分散式混合污水,出水水质稳定,可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人工配水模拟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采用两套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处理负荷为36,108,216 L/d,水力停留时间为3,1,0.5 d时,两套系统均对COD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COD平均去除率均在75%以上;种植芦苇的系统对TN去除有一定优势,其TN最高去除率能比种植空心菜的系统高出25%;两套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其去除率能达到90%左右;两套系统对COD、TN、TP的去除主要集中在系统的前1/3段,系统的后2/3段保证了出水的水质。两套系统均有较强的抗水力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建筑废砖为填料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以常规碎石床湿地为对照,研究了建筑废砖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活污水经废砖湿地系统处理后,出水比较稳定。废砖湿地系统对TP、TN和NH+4-N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碎石床湿地系统,其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1%、66%和78%。废砖湿地系统与常规碎石床湿地对COD的去除率均较高,去除率可达90%左右。废砖湿地系统出水水质可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一级B及以上限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四种陶粒组合、一种石灰石碎石5套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在不同季节处理生活污水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陶粒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对COD、TP、NH3-N的去除效果均优于石灰石碎石湿地;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效果在冬季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50%以上;湿地系统对TP去除率受季节性变化影响不显著,但随着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基质层对TP的吸附逐渐饱和,去除效率缓慢下降;1号~5号人工湿地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从秋季42.0%、55.1%、61.1%、49.9%、50.2%下降至冬季21.9%、31.0%、36.5%、28.5%、29.2%,春、夏季处理效率开始回升,并保持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北方地区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氨氮、总磷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减少排向水体的氨氮和总磷是促进水环境质量好转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根据湿地植物的生长期特点,分不同时段进行了氨氮和总磷净化效果对比。试验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到87.1%,对总磷的去除率可达到91.8%,说明了在北方地区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去除市政污水中的氨氮和总磷等污染物的可行性,处理方法符合目前水环境生态保护趋势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微动力组合式生物滤池与潜流式人工湿地联合工艺对嘉应学院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水力负荷达到10 m~3/(m~2·d)时,滤池系统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平均去除率为80%以上,COD去除效率稳定。同时通过更换滤池滤料,还可明显增强氨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后续搭配潜流人工湿地,出水可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河源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源市城南污水处理厂利用垂直流人工湿地对该厂A2-O工艺处理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了人工湿地对尾水中TN、NH4+-N、TP、COD、BOD5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具有较好的深度处理效果,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尾水中TN、NH4+-N、TP、COD和BOD5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7.4%、97.8%、95.06%、91.87%和95.87%以上,其出水水质基本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地表水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8.
在水稻的一个生长周期内进行了稻田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除磷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五个处理出水中的TP去除率顺序为:GW(98.17%)DW(97.28%)BW(97.04%)SW(96.78%)CK(75.20%)。同时,GW、DW和BW处理中来自农村生活污水中磷的去除率(60.3%~71.4%)显著性(P≤0.05)高于化肥磷的去除率(26.8%~36.7%),表明相对于磷肥,农村生活污水中磷的形态更易于被稻田湿地去除。随着水稻的生长,磷素从根部分别向茎部、叶部迁移,最后在谷籽中富积。另外,五个处理的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农村生活污水替代地表水灌溉稻田湿地可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高效除磷。  相似文献   

9.
风车草和香蒲人工湿地对养殖水体磷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风车草和香蒲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养殖水体中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差异,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风车草湿地为例, 对养殖水体中总磷(TP)、颗粒态磷(PP)、溶解态正磷酸盐(DIP)、溶解态有机磷(DO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95%、92%和43%,表明人工湿地对水体中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 风车草湿地处理系统对TP 和DIP 的去除率显著(P<0.05)高于香蒲湿地.而对于DOP 的去除效果,香蒲湿地处理系统要明显(P<0.05)优于风车草湿地系统.在运行80d 后,风车草人工湿地出水DOP 浓度要高于进水浓度,表明该湿地系统出现DOP 净释放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以潮汐流-潜流组合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种组合方式下湿地系统对细菌的去除,同时讨论了不同淹没排空比(3∶3、5∶3、9∶3)下潮汐流湿地床对细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潮汐流湿地系统中,细菌的去除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在组合潮汐流-潜流系统中,淹没排空比为3∶3时,总细菌、总大肠菌群及粪大肠菌的总体去除率分别为96.5%、97.9%、92.4%,而潮汐流湿地床的去除率仅为65.8%、58.2%、46.9%,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成为细菌去除的限制因素。仅利用组合人工湿地作为高浓度微生物污水的处理是不够的,需要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11.
以济南玉清湖水库为例,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沉砂后的微污染黄河水进行了预处理试验,考察了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及其变化趋势.同时,根据实验数据,构建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COD、TN、TP的一级动力学模拟方程.结果表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COD、TP、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9.89%、50.44%、53.41%和48.45%;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处理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及其协同作用的过程.人工湿地沿程及不同高度污染物浓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沿人工湿地水流方向逐渐降低,污染物主要在人工湿地床体前部被去除,潜流人工湿地床体上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潜流人工湿地氮循环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处理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主要是建立在统计数据和经验公式的基础上,对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内在机制尚缺乏定量化的认识。通过对潜流人工湿地氮循环生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潜流人工湿地中氮素的去除机制,对将来完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设计、运行和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潜流人工湿地改善官厅水库水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确定利用人工湿地改善官厅水库水质工程所需的设计参数,在官厅水库岸边建立了人工湿地,开展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官厅水库水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水力负荷率为0.15~0.45m/d时,夏季CODM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50%和70%;冬季,分别可达到15%和50%,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率的提高和水温的下降而降低.由于渗漏和蒸发及植物蒸腾作用,系统的出水量为进水量的60%.研究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微污染地表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该系统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仍可以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沈阳市满堂河污水处理中心人工湿地8年来运行数据,对人工湿地整体系统和不同功能区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对CODCr的去除效率,在50%~70%;表面流人工湿地对CODCr的去除效率,稳定在20%左右;人工湿地系统整体对悬浮物和氨氮的去除效率保持在50%以上;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随着运行时间增加而日趋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工程及其组合系统除藻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由水平流碎石床湿地、下行流湿地、上行流湿地、好氧塘和兼性塘等不同生态工程单元组合而成的5组8套小型处理系统对藻类的去除效率及其变化趋势,并根据适宜水力负荷下各系统除藻效率的季节变化研究了各种组合形式对藻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0.8m3/(m2·d)时,各处理单元对藻类生物量的去除效率均达到最高;好氧塘+下行流湿地系统和水平流碎石床系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水力冲击负荷能力;各生态工程组合系统的除藻效率在夏季最高,对藻类的去除率均超过94%;冬季最低,藻类去除率变动范围为34%~90%.不同类型生态工程的组合方式决定了系统的除藻效率,下行流-上行流湿地的组合对藻类去除效果优于其它组合,季节变化对其运行效果影响不大;水平流碎石床湿地系统对藻类去除效果略逊于其它组合且受季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传统干化床、芦苇生态床及芦苇-蚯蚓复合生态床3种处理方式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传统干化床处理简单易行、成本低,但脱水效率低,处理15 d后污泥含水率仍在79.8%左右. 芦苇生态床较传统干化床具有明显优势,其处置后污泥含水率可降至67.8%,但其对有机质、TN、TP的去除效果不明显. 芦苇-蚯蚓复合生态床对污泥脱水效果最佳:①污泥含水率由原来的95.1%降至44.4%,体积明显减少,达到了污泥减量化的目标;②扫描电镜试验显示,处理后污泥具有孔隙及片状结构,有利于水分散失;③污泥中w(有机质)、w(TN)、w(TP)分别降低了14.5%、20.3%和13.2%左右. 热重分析发现,污泥中不稳定化合物含量有所降低. 经芦苇-蚯蚓复合生态床处理后,Cu、Ni、Zn、Cr残渣态所占比例分别由原污泥的3.2%、23.7%、15.2%、55.8%增至73.3%、43.1%、78.3%和78.6%,大幅降低了重金属的迁移风险,并且污泥红外图谱显示─COOH和酰胺明显增多,有利于重金属的稳定. 综上,复合生态床可有效实现污泥减量,并且降低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徐州市桃园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工艺初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桃园河子单元水质监测资料、处理要求及现有地形条件,选用人工湿地作为该地区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规模4万m3/d.通过借鉴国内外人工湿地技术研究成果、示范工程实际经验及相关设计手册,确定人工湿地面积为11.24 hm2,预计出水水质为COD:60mg/l、BOD5:20mg/l、SS:15mg/l、NH3:10mg/L、TP:1.0mg/l.在达到同样水质要求的情况下,利用该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其费用约为常规二级处理费用的1/5.  相似文献   

18.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工程的污染物净化效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与人工湿地工艺相结合,通过将强化型前处理系统引入到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从而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9个月的实际运行证明,该预处理装置的设置降低了湿地负荷,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率,特别是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改良后的湿地系统对合流制污水污染物净化具有良好效果,且运行成本低,适用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资金紧张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水培技术作为人工湿地预处理工艺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为原水,对以美人蕉为栽培植物的水培生态净化槽作为复合人工湿地预处理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培槽对COD、SS的最大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4.8%和88.7%,有效地削减了人工湿地的COD负荷和降低了湿地介质孔隙堵塞的风险.在0.10,0.30,0.60m三种不同槽深条件下,槽深越浅,出水中的DO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运行水深是决定水培槽对污水净化效率的重要参数,另外,与水培槽相组合的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对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效率较高且效果稳定,出水COD和SS可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B标准,氨氮和总磷可达到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湿地植物在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不同类型湿地植物如凤眼莲、荇菜、稗草、黑藻、皇竹草、美人蕉等,引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考察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在湿地组合系统中的作用特性。盆栽实验发现,虽然植物对污水N、P营养元素的直接去除率分别只有14.0%~59.4%和8.6%~55.2%,但植物通过过滤、截留及加强有机物降解转化的作用,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使水体N、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65.4%~83.8%和43.5%~69.5%。将植物引入组合处理系统,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水体TN、TP和COD月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80.4%、74.3%和81.3%。与常规生化处理系统相比,处理效果大为增强,生化反应的能耗相对减少,出水水质较稳定,使湿地组合系统成为一种去N除P,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