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波浪式起伏,形成了小震条带,出现了小震群;地下水(水位、水温)异常非常强烈;地形变和地磁异常也观测到了.分析发现:前兆不是沿断裂带分布,而主要是位于近震中(≤50km)的破裂面法线方向;震中附近的断裂没有穿过震中.这次地震看来不是沿原有断裂的错动,而是块体内产生新的错动,属于块断型地震,似可用IPE模式解释一些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地震前兆的研究发现,监测断层土壤气和地下井泉的氢作为地震前兆,是可行的。简要回顾了中、日、美地震学者在氢气逸出与地震关系方面的研究近况,以及中国数次地震前H_2浓度异常的实例。介绍释放氢气异常变化的机制,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最后指出氢气观测的优点以及在监测预报地震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台网密度、观测资料质量及中强以上地震前兆展布范围内的异常数等5个方面作为评定一个地区前兆观测台网监测能力的主要依据,用罗咏生等给出的通用计算方法,对我省前兆观测台网的监测能力作定量的分析与评定,认为,我省现有前兆台网对于5—6级中强地震的监测能力属 B 类;前兆观测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分布是不均匀的,苏南略强于苏北和沿海地区。对于5—6级中强地震,苏北和沿海地区只能提供少量的异常,而且异常的可靠性较低。文中还用相同的计算公式、计算参数和评定方法对现有台网的观测资料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调整后的台网监测能力比现有台网监测能力提高一个类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弶港农场综合地震测报点,在进行微观观测虎皮鹦鹅的实验过程中,记录到的两次地震前的异常反应。并对观测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及异常反应特征与地震的关系等分别作了介绍和讨论。还对动物的微观观测可能成为监视地震的一种很有希望的短临前兆手段,进行了估评。  相似文献   

5.
刘快胜  米秋霞 《灾害学》1995,10(3):29-34
本文用陕、甘、宁、青的地下水前兆观测资料,运用异常系列方法的思路,研究了四省区中强地震的中期前兆指标,并进一步探讨了渭河盆地及周边的地震形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地形变前兆特征研究中的多种方法,利用常熟台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对自1985 年以来发生在江苏省及南黄海海域的中强地震进行了研究及观测手段的映震能力检验,得出:(1) 常熟地倾斜对其周围200 km 范围内MS≥4-5 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显示;(2) 归纳总结各分析方法判别获得的异常表明,常熟地倾斜单台信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断层形变异常强度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北地区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断层活动速率,根据这一指标求解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基于其时空变化特征与本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大同地震、张北地震和文安地震地震之前,都出现了强烈的异常.断层形变的强烈异常,一般出现在中、强地震之前1年左右时间,可以视为中尺度时间的地震前兆.中、强地震多数发生在异常强度加强的年代,或者其后.  相似文献   

8.
会议简讯     
<正> 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于五月四日至七日在安徽省太平县召开。前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梅世蓉同志出席和主持了这次会议。在会议上有16位委员就重力、地倾斜、大地形变测量、水化、地电、测震学前兆、前兆的观测研究、综合分析预报研究等方面交流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交流,大家感到七级以上强震的前兆是比较丰富的,预报是有希望的;同时对前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对干扰的识别、信息的提取、前兆机理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南黄海6.1级地震前,苏州地区1995年9月~1996年10月以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化学为主的前兆异常的分析,预报了这次地震,并对其进行了检验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软件”研究总结1994年9月~1995年4月辽宁省境内发生的三次中等地震前台安站地电阻率观测资料,揭示了短期前兆异常特征。通过用月距平方法,滑动富氏分析方法和灰色拓扑预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进一步对前兆异常加以验证,并简要地分析了异常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会引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变化。动物有感受这种变化的能力,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数小时,动物可能会不安、抑郁或狂躁、迁徙或逃亡。动物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动物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地震预警信号。本文概述了动物感受地震灾害的机制,分析了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地震灾害避险能力的途径,阐述了找出可能作为灾害预警信号的特有动物异常反应的意义,讨论了建立试验性地震灾害动物行为异常预警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情短信编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地震灾情短信的信息负载功能,更全面地获取震后灾情信息,在对现有地震灾情短信代码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地震灾情现象的短信代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确定了采用线分类法对地震灾情现象进行分类分级,并制定了分类分级的判断标志,然后,根据分类分级结果采用层次编码方式进行了短信代码的编制,设计了应用于不同对象的专业人员代码和公众代码。最后,阐述了如何使用这些地震灾情短信代码进行灾情上报及其对于地震应急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自仿射分形H值的变化特点作了研究,并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作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的H值在0.59~0.99之间,地震活动具有确定和随机的双重属性,同时表明地震活动具有正继承性;对江苏及邻区的震例及其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表明,地震频次H值下降的异常现象与江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溯性预测检验得到的R值为0.365。因而地震频次H值在该地区的地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用来探求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14.
海原大地震极震区内烈度衰减异常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海原大地震极震区所存在的南北两侧地震烈度衰减异常及伴随的震害程度差异现象,严格受极震区内黄土微地形地貌、土层厚度、显微结构、工程地质特性和发震构造断裂的控制。上述诸因素与地震波耦合后,达到进一步激化和放大地震能量的效应,导致研究区内黄土强度瞬间丧失,并因之具更高的地震易损性而加重震害。  相似文献   

15.
杨军  宋峰 《灾害学》2001,16(4):27-32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其明显的自然属性,而地震灾害则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地震灾害是相对于人类活动而言的。本文借用胡焕庸线,将中国大陆分成东区和西区两个区,并初步探讨了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地区的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宁夏西吉县低角高速远程黄土滑坡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在宁夏西吉县西南部的最严重地震次生灾害,该区域内滑坡规模大、密度高、类型全,主要类型是低角度、高速、远程黄土滑坡。经对典型滑坡进行野外地面调查、黄土层位划分、黄土显微结构测试和对滥泥河左右两岸的滑坡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西吉地处中国黄土高原干旱地带,黄土堆积以大孔隙发育的非饱和黄土为主,地震时突发水异常使地下水位瞬间上升、黄土中孔隙水压增高、黄土自重加大,在地震力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黄土发生液化,这是该区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综合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7.
利用和达法和石川法对宁波皎口地震的资料进行处理,得到了各台站1993年和1994~1995年初两个时间段内的虚波速度和多台平均波速比。并得出如下结论:(1)樟水流动台1993年虚波速度值异常高,这主要是因为地震波特殊的传播路径以及传播介质在应力积累时产生大量微裂隙引起;而1994年后又呈大幅下降则主要是由于介质裂隙大量充水饱和后引起。(2)与樟水台同处近场的洪山和雪山两个流动台的虚波速度1993年虽也处于较高值,但与樟水台相比却明显要低,这是由于介质波速异常的方向性效应引起。(3)近场虚波速度明显高于远场虚波速度,多台波速比在47级地震前处于中长期低值异常,而地震后回归正常。(4)近场速度特征可作为一项地震预报的追踪指标在皎口地震中应用,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震救援这一非常态社会活动,在灾情信息上报及时且全面的前提下,对现有救援力量尤其是善于应对困难情况的各支专业救援队进行部署,以达到救援力量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在讲究效率的黄金72 h中显得格外重要。在各救援点优先等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利用图论的路径分析功能在地图上实现救援力量的合理部署。  相似文献   

19.
云南鲁甸5.1、5.0级地震震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鲁甸5.1、5.0级两次地震后112个居民点的震害调查,分别给出了5.1级地震等烈度分布图及5.1、5.0级地震等烈度综合分布图;分析了场地条件及其震害、各类房屋的震害特征、典型结构房屋的震害原因以及生命线工程震害。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形成较大范围的7度破坏区和少数调查点有8度破坏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震源浅,地表振动强烈;盆地区广泛分布有煤层、膨胀土、淤泥土和松散的粉砂、粉土等不良影响地层,且埋藏浅;震区建筑结构简易,抗震能力极差;两次地震震害叠加。最后对灾区恢复重建提出了4条建议。  相似文献   

20.
GIS在山东省震后早期应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震后早期地震形势判定,地震灾情快速了解,地震监测能力汇总显示等地震应急工作,建立了山东省震后早期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实现以历史地震活动信息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为基础,以最大概率法给出地震早期形势的判定。同时快速给出震中附近各种历史地震特点,快速给出灾害的影响范围和震区地震监测能力的统计分析结果,为地震早期应急工作提供高显示度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