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圩区排涝模数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韩  刘俊  高成 《灾害学》2008,23(2):15-18
合理确定圩区排涝模数对于降低涝灾损失有重要意义。圩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不同,会导致产汇流机制和排涝标准的不同,但排涝模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充分考虑圩内河道的调蓄作用,根据圩区下垫面条件进行产汇流计算,入河流量扣除滞蓄量得到排涝模数。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对城镇圩区、农业圩区排涝模数进行计算,并分析了两种圩区不同的排涝要求对排涝模数计算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南地区洪涝危险区的划定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水文学和计算水力学的方法,计算出本区1954年雨型、现状地面条件下各断面日平均最高水位,同时再综合分析各圩区的堤高、排涝能力及灾害水文等资料,制定出危险圩区的标准。凡不及上述标准的圩区及圩外地区,均划为洪涝危险区,即在遇到大暴雨后,这些地区是可能出现洪涝灾害危险程度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城市防洪的方法-纳潮。即以合理的调度运行,充分利用圩区的调蓄能力,降低风暴潮引起的高潮位,用以应付超标准风暴潮。通过纳潮效果与纳潮闸位置,调蓄面积,操作方式等因素的关系分析,表明纳潮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本文阐述的基本规律,为工程设计、运行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以及存在防洪标准偏低、调蓄雨洪能力衰减、防洪排涝技术落后、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城市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并分别从工程保障、行政管理、公众参与监督、法规制度、经济调控和科学技术等6个方面提出包括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应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考虑泄、排和滞蓄并重,强化防洪排涝应急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以及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地区河道排涝系统与管渠排水系统,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遵循不同的行业规范。该文分析了城市河道排涝与城市管渠排水的功能及关系,从排水系统的特点及计算方法探析了城市河道排涝与管渠排水的区别。还讨论了排涝标准三个主要因素暴雨历时、排涝时间和设计暴雨重现期的拟定,探讨了城市河道排涝与城市管渠排水标准的衔接方法,并以合肥市十五里河为例,通过推求设计暴雨强度拟定河道排涝和管渠排涝设计暴雨重现期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涝灾风险及排涝设计标准风险分析优选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灾害的随机性,任何排涝工程都是存在风险的。将风险分析方法引入排涝损失计算,以治涝费用与超标准涝灾损失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提出了地区排涝设计标准的优选方法。在该优化方法中,以排涝设计标准P作为决策变量,建立了治涝费用、涝灾风险及超标准涝灾风险损失与决策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地区排涝标准的优化奠定了基础。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使优选结果更加符合地区特性,改变了人为选定标准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方法的小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小流域土壤侵蚀计算的方法。应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借助RS和GIS技术,对模型各参数因子进行精确计算,实现了基于栅格信息的土壤侵蚀计算模型。选择黄河皇甫川五分地沟小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讨论了适宜植被盖度对减小土壤侵蚀模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黄土高原陕北神木六道沟流域为例,综合考虑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下垫面因素和土地利用类型,在GIS平台上,进行制图综合生成284个不同的生态单元个体,这些单元体可以划分成83类,而较为重要的有16类,分析、计算了各主要生态单元类型的侵蚀模数;再通过全流域各类生态单元侵蚀模数的组合,模拟了全流域在雨强为2 mm/min和1.5 mm/min的场降雨土壤水蚀模数。模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预测不同雨强的流域土壤水蚀模数,能体现出流域土壤水蚀强度的空间差异,推得六道沟流域土壤水蚀的严重地段集中在坡度为15°~25°的荒草地、坡地和稀疏灌木草地,而并非是整个流域,这为我们有目的地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根据重庆市建国50年来的灾害统计资料,选取灾害密度、灾害频数、经济(GDP)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等易损性评价指标,在详尽分析了重庆市各区县市易性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各区县市的脆弱性和易损强度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且计算出了各区县市的易损度,结合GIS方法对重庆进行了易损度区划。并借此提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的模式、为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2002~2007年陕西省10个市的雷暴日和雷电灾害统计资料,结合陕西各市的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提出了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及经济易损模数作为各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陕西各市雷电灾害易损度评估结构.采用四级分区法对上述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进行了分级,并赋予各等级如下定值:极高级为1.0、高级为0.8、中级为0.5、低级为0.2.将陕西省10市按照四个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的所属等级获取相应等级值,将各市四个评估指标的等级值累加得到平均值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的评价指数,并利用上述四级分区法形成陕西省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