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安志杰 《环境》2002,(5):38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50件小事》,细细读来让人汗颜,我们许多人包括自己,这些随手可做的小事,我们究竟做了什么?当我们大声疾呼:我们居住的环境太差的时候,自己却把一只只不能降解的塑料袋提回家来,又一批批的扔进垃圾桶。当我们诅咒空气太污浊时,却不肯多走几步路而顺手拦住一辆出租汽车。当我们感慨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肆虐时,我们的餐桌上却多了一盘仅仅为了好“意头”的发菜。因此破坏环境的正是我们自己,正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最热的一个话题,恐怕就是塑料了。塑料的话题,涉及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创造了需求,每个人天天都会接触塑料,不只是塑料袋,还有食品包装,我们垃圾桶里的塑料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一个塑料袋的问题,塑料污染问题已超越了环境、固废管理的范畴,成为了全社会、国际的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3.
《环境》2017,(10)
"网上订餐"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下单、选材、制作、打包、派送之后,外卖包装也随着吃剩的食物一同被丢弃在垃圾桶里,这些塑料盒、塑料袋、塑料杯子,给环境带来的又是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李剑 《沿海环境》2002,(9):20-20
一段时间以来,有超市尝试用纸袋代替塑料袋,以此提醒广大市民减少、放弃使用对环境有损害的塑料袋。其实,远离塑料袋的呼声早就有了。环保主义者多年来不停地呼吁并且把这种倡议化作自己的行动。人们也知道塑料袋是“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但是由于塑料袋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要舍弃它实在难上加难。我们的生活好像已经离不开塑料袋了。用塑料袋装垃圾,下雨天用塑料袋套伞,买东西不忘向营业员要个塑料袋……虽然觉得既浪费又不环保,但生活中找不出一样东西可以用来代替塑料袋,总不可能用纸袋套伞吧。对于到超市去的人来…  相似文献   

5.
塑料袋,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包装物,已渗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塑料袋和塑料制品了。对于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塑料袋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尤其是其中的超薄塑料袋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正据统计,德国每年产生4400万吨家庭生活垃圾,其中1900万吨能够得到循环利用,1000万吨的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还有约1500万吨的垃圾被填埋。垃圾处理率高达70%。在德国垃圾桶分四种颜色:黑色,用于厨房垃圾,沾油的各类纸张和塑料袋,碎玻璃,铁锅上的污垢等;棕色桶,用于装纳园林垃圾,包括树枝,树叶,并可以带土;黄色,用于各种塑料袋,瓶子等;蓝色,用于各种干净的报纸,杂志,广告  相似文献   

7.
记得在二年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个日本人写的《二十年后,你们不是我们的对手》。主要内容是说,在一次中日共同举办的小学生野游活动中,日方的学生下仅具有很强的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都能把自己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恰当的处理,能再生的就地掩埋,而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塑料袋等都放进自己的背包中带走;而中国方面的小学生不仅拙于安排自己的生活,把塑料袋等垃圾也是随手乱扔。文章最后分析,中方的小孩不仅缺乏自己生活能力,而且不具备起码的环境意识。因此他得出结论:这样的小孩  相似文献   

8.
科学网消息,也许是一直使用而养成的习惯,垃圾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近日,英国开始太阳能垃圾桶的首次试验,这种新式垃圾桶可以利用太阳能对垃圾进行压缩,其容量是普通垃圾桶的8倍,堪称垃圾桶中的“大胃王”。  相似文献   

9.
小小塑料袋似乎不起眼,但由于使用数量巨大,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程度却是十分惊人,全国仅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塑料袋的确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这一时的方便却带来长久的危害。塑料袋回收价值较低,在使用过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区、水体中、公路和铁路两侧造成“视觉污染”污染外,它还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规定,从今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将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实施塑料袋收费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大卫 《环境》2004,(8):31
作为20世纪的重大发明之一,塑料,确实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它的衍生物——塑料袋,就更与我们密不可分了。尤其上街买菜,不论豆腐、猪肉,还是茄子、土豆……这样说吧,除了卖菜的人不能用塑料袋拎回家之外,别的,你都能拎回来。  相似文献   

11.
一位中国学者在北欧的某个城市公园里,看见一个小女孩在草坪上吃冰琪琳,吃完后把包装纸扔到了草坪外的垃圾桶里。于是,他走上前问:“小姑娘,何必跑老远扔呢?”小姑娘答道:“这草坪多漂亮啊,扔在上面,那就不美了呀。”学者回国后,一天在公园里,也同样看见了我们的一个小孩也把雪条的包装纸扔进了垃圾桶,便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而回答却是:“学校的老师教导我们不要随便扔东西,妈妈说乱扔垃圾是要罚款的,爸  相似文献   

12.
何健 《沿海环境》2002,(4):20-21
塑料食品袋谁能离得开?您知道塑料袋对环境不好吗?知道。您在生活中拒绝使用塑料袋吗?不。北京街头十位行人这样回答有关部门的咨询,大家关于塑料袋的态度惊人的一致:虽然人们也知道塑料袋不好,但是塑料袋因为使用方便,还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危害环境,大多数人不知道塑料袋在提供方便的同时,正在危害我们的健康。用塑料袋装食品,可能使身体摄入毒素早点、饮料、买菜、买水果、买小吃……平平常常的一天,一个人一天可能要用十只塑料食品袋。一位关注环保的王先生说,他家两个月内从农贸市场买菜使用塑料袋216个,商场购…  相似文献   

13.
《环境》2016,(10)
正罗马摄影师Franco Tulli用相机在马来西亚水下拍摄了一组杰克鱼风暴的照片。大量的杰克鱼群在水下组成了一堵墙,堵住了潜水员的去路,画面令人震撼。环境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能主动积极地履行公民责任,想方设法挖掘环保智慧。为环保事业奉献一份力量,这力量虽然微不足道,但如果社会大众都具有这种责任心,就是一片浩荡的“责任海洋”,是源源不断的环保动力。谈到针对最近的“禁塑”行动,群众、商家和企业的心态非常复杂:群众希望商家免费提供环保塑料袋,商家却害怕自己成为环保塑料袋的埋单者。塑料袋生产企业更有一种侥幸心理,希望停产后企业转型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这些想法虽可理解,却反映了人们面对环保的一种迟疑不决和被动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刘正旭 《环境》2008,(3):36-39
"到了,停,快下车!"伴随着吆喝声.一辆漆着"广州环卫"的货车在广州体育西路一个垃圾桶边突然停下,下来两个拿着铁棍的大汉.三下五除二就把垃圾桶从地上撬开了,丢上车去.  相似文献   

16.
孔之见 《环境》2009,(6):44-45
近日,广州市环卫局某处长在分类垃圾讨论会上表示,垃圾桶的改变只是垃圾收集方式的改变。在还没有完全实现垃圾的真正分类前,继续多花钱投放分类垃圾桶是一种浪费(《信息时报》4月4日《市民质疑:弃用分类垃圾桶是倒退》。此言一出,群众哗然。  相似文献   

17.
孟加拉从2002年3月开始禁止使用塑料袋。在实施这项禁令以前,首都达卡的950万人每天要消耗1000万只塑料袋。禁令颁布后,全国315家生产塑料袋供国内使用的工厂全部关门,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刚开始确实不习惯,现在适应了。”12月1日,刚刚走出北京宜家家居店的兰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她特意用旧衣服给自己和成家了的儿女做了几个布口袋。而在以前,她来宜家购物都是使用店里免费提供的黄色塑料袋。  相似文献   

19.
记者在奥地利生活了两年多 ,对这个国家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公共卫生秩序感受颇深。与欧洲其它国家不同的是 ,奥地利的家庭垃圾基本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在非生物垃圾里 ,又分出几大类别 :废旧纸张、瓶子、其它垃圾等等。光是瓶子 ,就有一溜垃圾桶依次摆开 :无色玻璃瓶、有色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因此 ,对于初到此地的外国人来说 ,每次倒垃圾 ,站在一大排垃圾桶前一定会犯晕 ,你要先分辨清楚自己的垃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一个个辨认清楚才敢扔 ,生怕给弄错了。由于记者站所在的楼是一幢商住混用楼 ,楼里除了几户住家…  相似文献   

20.
伊水 《环境》2006,(7):62-63
塑料袋作为“白色污染”的元凶之一,要完全降解消失大概需要一千年。目前,全球塑料袋泛滥成灾,亚洲的“灾情”尤其严重。以拥有2200万人口的台湾地区为例,每年就要用掉200亿只塑料袋,相当于每人900多只。如果按现在的使用数量计算,恐怕到第一个塑料袋消失之前,人类目力所及的地方都已经布满了塑料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