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广军 《灾害学》1991,6(4):63-66
本文介绍了我国抗震设防的的目标和范围,并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按抗震设防所建的建筑物、按设防标准加固的建筑物以及震后修复加固的建筑物,抗震能力皆有较大提高,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曹志诚  刁桂苓  刁建新 《灾害学》2004,19(Z1):46-48
分析了河北省张北地震的伤害情况,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认为,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农村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管理制度,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抗震意识,全面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3.
由于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只能估计建筑物的破坏而不能评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基于对城市建筑物潜在破坏的估计,提出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影响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因素包括城市所处的地震危险性环境和城市建筑物的易损性。为了考虑地震危险性因素,进行了以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为参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了我国不同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的PGA概率密度函数;为了考虑建筑物的易损性因素,采用HAZUS-MH中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方法研究群体建筑物易损性。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方法,提出的相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可以反映城市建筑物在其所在的地震危险性环境下所具有的抗震能力,而采用绝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能够比较不同建筑抗震能力的差异,再结合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标准,可确定抗震能力水平。以晋江市抽样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为例,结合震害经验,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损失的分析,突显了混凝土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震后现存建筑物抗震能力鉴定的基本规定与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规定、规程及国内外具体应用,及抗震鉴定与加固的重要工程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严重自然灾害。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地震造成建设工程的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并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严格的设计和施工,才能保证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地避免、减少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且多地震的国家,老旧城市多、危旧房屋数量大,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差。由于城市的这些特点,地震时建筑物破坏严重,人员伤亡数量大。为了加快震后修复重建,提高城市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重点抗震设防城市,如何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是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期《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将介绍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地震局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从九江地震看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设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分析九江地震震害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同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等一些地区村镇房屋历史震害特点及抗震能力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能力薄弱的关键环节和普遍的震害规律,从工程防灾的角度论述了加强房屋抗震设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阐述了目前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设防现状与口标的差距,进一步指出了加强抗震设防建设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地震来临时,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因此,在地震频发、城市人口不断集中的今天,各城市应事先建设好避震疏散场所。通过对影响避震疏散场所选择的中山市城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场地条件、以区为单位需安置人口数量、医疗救护点、易燃易爆危险源、避震疏散通道分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参照关于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的规范和标准,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进行了规划。所规划的避震疏散场所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中山市城区的应急疏散需要。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三维真非线性分析模型,从面板坝坝顶、下游坝坡和防渗体系安全控制角度探讨250 m级超高面板堆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的研究方法和核心评价指标。按照新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基于坝顶震陷率、面板应力、连接缝变形和坝坡塑性滑动位移量等关键抗震安全控制指标定量评价某250 m级高面板堆石坝的极限抗震能力,为建立在强震区域的250 m级超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设计和抗震加固措施制定提供合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福州市区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福州市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灾害区划、建筑物和生命线易损性分析及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本文介绍了在设定地震、历史地震、盲估地震和实时地震等4种不同地震参数输入下福州市区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成果,提出了依据地面数据精度和设施类型划分的大城市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城市核心区、城乡结合部和乡村三个层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灾害损失的预测评估单元,即在城市核心区,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单元可以是建筑物、居委会或区;在城乡结合部,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以居委会或区为单元;在乡村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以乡镇和自然村为单元。根据系统模块,本文预测了8度地震烈度下福州市区地震灾害的总损失及其空间分布,其中全市区人员死亡约123人,重伤约654人,无家可归者约417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56.1亿元,并分析了地震灾害损失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地震灾害形势为背景,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抗震设防的现状和面临的地震安全问题,提出了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震灾防御综合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任隽  袁志祥  冯希杰  范增节 《灾害学》2004,19(Z1):53-56
2003年4月24日陕西省石泉县红卫乡一带发生ML4.9级地震.这次地震对石泉、汉阴等县建筑物特别是农村建筑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房屋建筑破坏情况,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且财富集中的地区,一旦发生地震,城市遭受的破坏和打击是巨大的。由于地震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的倒塌及破坏,因此通过开发基于WEBGIS的城市建筑物震害预测信息系统,对城市建筑物震害的损失估计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利用WEBGIS网络化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城市区域特征分区易损性模型,同时采用综合系数评价方法,对震时城市内的钢混、砖混、砖木、石砌、土木等五类结构进行了易损性计算,最后得出了各类建筑物破坏的严重程度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为震后应急指挥管理提供了指导意见。最后结合在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说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震害预测中建筑物属性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中,如何得到规划区大量的建筑物的普查资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S技术通过首先旋转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而后搜寻建筑物阴影区有效分割线段来实现大范围建筑物层数信息提取的新方法,并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实际建筑物层数信息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正确,普适性较强,算法过程简单,所得结果精度满足城市震害预测基础信息的要求,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地震灾害后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恢复力评估准确性,该文提出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毁伤恢复力评估方法。分析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在地震灾害中的响应特征,确定基础设施毁伤程度与地震灾害等级之间的关系;收集地震灾害信息,检测地震灾害等级,以此作为毁伤恢复力评估的重要指标;另外,结合毁伤恢复力的其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构建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求解,与设置的标准数据进行比对,得出最终的毁伤恢复力量化评估结果。在以某城市区域为例的案例研究中,通过模拟地震灾害的方式对毁伤恢复力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显示恢复力的平均评价指数为0.81,能够有效提高恢复力评估准确性,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城镇地籍数据信息,基于GIS软件进行建筑物易损性和居民安全风险分析与应用研究。通过对某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街坊建筑物的易损性分析和居民安全风险分析实例应用研究,重点讨论并实现了利用现有数字化地籍图、城镇地籍数据库及土地调查记录等信息;并结合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模型和人员伤亡预测方法,完成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和人员伤亡程度的预测,对城市防灾减灾进行辅助决策支持与评估。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震灾害预测的基本内容和减灾决策过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研究了下列四个问题:(1)对我国现有建筑进行了易损性分类,并定义了一个区分易损性类别的定量指标;(2)按目前现有建筑建立了各类易损性结构的震害矩阵和它们与未来若干年后的震害矩阵的关系;(3)分析并了种类易损性结构的地震损失率;(4)提出了一个人员死亡的估计方法和确定减灾方案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苏幼坡  刘瑞兴 《灾害学》2004,19(1):87-91
规划城市地震避难所是抗震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论述了规划城市地震避难所的意义、原则、要点以及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