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曹靖凯 《环境教育》2006,(10):75-75
2006年10月11日,“中国环境NGO在线名录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环境NGO在线名录(GreenNGODirectory)项目是中国发展简报为环境NGO建立的。此项目由福特基金会支持,并由部分中国环境NGO的代表组成编辑咨询组作为顾问。中国环境N G O在线名录拥有独立的网站(www.greengo.cn),  相似文献   

2.
王磊 《绿叶》2008,(11):110-113
GEI以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为宗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扎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能源能效和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治理及国际合作五大领域,在全国、在斯里兰卡、老挝开展示范项目,获得了实质性效果。资金匮乏、人才(融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于一身,专业对口且了解NGO运作)难觅(留),是束缚GEI乃至中国NGO整体健康发展的两大瓶颈。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9日至10日,正值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五周年,来自全国各地150家民间组织和11家国际组织的240名各界代表汇聚一堂,在北京举行了“2005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千年发展目标论坛”。这是全球消除贫困联盟(GCAP)首次在中国开会。本次千年发展目标论坛的讨论议题有四个:环境保护、性别平等、教育、艾滋病,其中环境保护引起了最广泛的关注。与会的50家环保NGO来自全国各地,而且都集中在草根阶层,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感染了与会的各领域代表,不少其他领域的NGO代表也全程参与了环境保护分论坛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华礼 《绿叶》2008,(10):57-60
"绿色珠江"希望从事更多实际性的工作,但是困扰所有草根NGO发展的瓶颈同样困扰着它们。因为缺乏经费,大部分NGO无法坚持长期开展切实有效的活动,而且,一旦灵魂人物离开,就会有很多资源无法调动。在此情况下,建设一个全国一盘棋的信息集成网络管理平台,也许是一条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5.
刘永龙 《绿叶》2008,(10):75-81
环保理念容易接受,但行动很难,环保工作很容易做成环保宣传。中国现在的NGO大多是项目主导型运作模式,资金提供方把NGO作为可利用的资源,并非从公民社会发展角度来扶持。包括"热爱家园"在内的环保NGO,需补上"短板"——科盲、太多的道德优越感,扎实、持久地把环保做得更有实效。  相似文献   

6.
宋欣洲 《绿叶》2008,(10):82-85
存在并发出声音,这也许就是NGO的价值。10多年间,中国的环保NGO从无到有,成长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国内间、国际间渐趋密切、广泛的交流与协作使得NGO群体的能力达到了"质"的飞跃。在向国际学习的过程中,国内NGO意识到本土化恰恰是自己更可贵之处。互联网的有效运用,使得NGO的工作推动和组织发展都更为多快好省。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环境NGO的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在中国刚刚兴起之时,上海就已经出现了环境NGO。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上海环境NGO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在筹资和资金管理方面也颇具能力。可以说,上海环境NGO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目前,它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8.
NGO在中国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政策倡议,另一个就是维权与合作。本土NGO限于自身财力与人力的限制,向社会服务转型不太明显,自身定位也较模糊。近年来与政府的合作虽然在增加,但不足以上升到影响决策。在中国,现实层面中政府、市场和NGO相互交叉的网络状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NGO的参与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放宽对NGO的限制。突破人才瓶颈,完善内部治理,才能实现NGO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孙君 《绿叶》2010,(4):58-66
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社会.公益远没有成为一种社会氛围,NGO群体全凭着理想和责任在做事。像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等影响较大的NGO.它们的领导人有着很好的社会背景,不靠这个职业谋生。但如果公益事业完全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极其不可行,因为像这样的人太少,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要长期做,怎么生存?公益是国民义务.中国NGO的出路和公益事业的推进,需要公民社会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龚民 《绿叶》2007,(10)
由自然之友、乐施会、绿色和平、行动援助、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绿家园及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等数家NGO联合开展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和策略"项目工作坊日前在北京举办。本次工作坊收集到一批  相似文献   

11.
魏巍 《绿叶》2008,(10):86-89
NGO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多数国内NGO,定位不明,没有战略规划,不专业,不成规模,未形成良好的整体"生态链",导致资金筹集、服务提供、项目监评与全社会没有建起良好的互动,削弱了NGO的工作效果、效率。国内NGO要向更专业、更高效、更具有公信力转型,必须有所取舍,放弃眼前利益,尽管这很难。  相似文献   

12.
程经 《绿叶》2005,(12)
NGO应该得到更多 的重视 朱春全(世界 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 总监) N G O在推动公 众参与方面的作用是 双重的。首先,它能 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 进来;其次,NGO本 身也是“公众”的一 部分。 但是,有一个问 题一直是我们在从事 环保工作时所面对 的,那就是在中国, 民间机构还没有得到 足够的重视。近些年 来,通过各方有识之 士的呼吁,社会结构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环保NGO在中国已经发展十几年了,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历史向社会证明:环保NGO的存在,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中国两型社会建设,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在环保NGO的发展面临瓶颈,如果要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要让他们走得更快,改善NGO的生存条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在经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默默耕耘之后,中国的环保NGO正在进入一个“集体收获期”。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在过去短短一年时间里,环保NGO的声音变大了,形象清晰了,获奖的次数和人数也增多了。一些环保NGO的会长、主  相似文献   

15.
我国首次"环保非政府组织(NGO)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培训班"4月16日-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52家环保NGO的代表参加了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这次培训班。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一直在倡导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鼓励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但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环保NGO普遍对听证制度的定义、程序和方法不了解,存在着把握问题不准、不善于举证等问题。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负责人介  相似文献   

16.
贾西津 《绿叶》2011,(3):26-31
NGO在服务上与政府相互配合、协调和补充,同时还去倡导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一些赞助企业和基金会作为NGO的捐助方,给NGO以资金支持,保障它们的正常运作。NGO为了在与政府和NGO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中立性,应明确自身的宗旨,有较强的资源筹集能力,学会拒绝不该要的资源,同时使自身资源来源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田飞龙  王又平 《绿叶》2012,(9):13-19
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环境政治"的登场,同时也表明原有的环境政治治理模式的式微。原有模式以管制型政治文化资源与制度技术为主要特征,无法适应现实挑战。单纯的"压力政治"和"民粹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民意需要置于一个公共理性的制度结构中加以权衡。环境信息公开在此类事件的进展中已经获得了某种理解与运用,但其完整的治理逻辑尚未成为共识。环境信息公开,是中国环境政治治理乃至于整体性的现代政治转型的起点步骤和有效动力。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五一”期间,著名环境NGO“保护国际”的项目官员王雪,以环保顾问的身份在拉萨给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的“珠峰行”做了一次环保培训。一个企业为了自己的一次志愿行动,专门聘请环境NGO的工作人员担任“环保顾问”,这在中国企业史上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9.
<正>新华网报道,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最近发布的《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共有由政府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1309家,学校环保社团1382家,草根环保民间组织508家,国际环保组织驻中国机构90家,港澳台地区的环保民间组织约250家。报告显示,草根环保民间组织数量增长尤为明显,三年来增加了近300家,比2005年增长近一倍,北京、广东、湖北、云南、西藏、新疆等地的草根环保民间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绿叶》2012,(12):96-96
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 清华大学NG0研究所王名教授近日出版了一本新书《中国NGO口述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们7年前开始做口述史,当初做这个是因为在有关NGO的访谈和调研中发现,NGO的创业者们的历史都还没写出来,随着他们年岁的增加.很多历史可能就永远流失了。但是他们对于很多创业阶段的记忆还很清晰,只是自己无法把这些写出来.或者是没有时间,或者是没有能力。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很强烈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抢救的工程”,中国NGO已经过了第一个创业期.大多数的初期创业者已退休,他们无法自我呈现.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些保留下来,然后整理出来,最后再出版出来,而且要尽可能快地出版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