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大暴雨的多普勒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州CINRAD-SA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分析,研究了华南地区夏季短时大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中小尺度系统引发短时大暴雨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普勒特征以及辐合强度与短时大暴雨的关系,并对短时大暴雨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发现,短时大暴雨产生于低空强盛西南气流等有利条件下,近地层雨区附近的气旋式扰动有利于激发对流,抽吸作用、局地锋生对对流的维持和加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短时大暴雨发生初期及发展旺盛期,大多数都伴有逆风区、辐合带等多普勒特征,中气旋更是与高强度降水、地面强风等剧烈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致洪暴雨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从建国以来长江中游地区发生的所有暴雨事件中选出四个典型年,并从这些典型年的暴雨个例中得出暴雨和大暴雨和大暴雨的分布范围和暴雨特征,由此而造成的特大洪水情况,以及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最后应用天气归纳方法分析了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3.
1991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与厄尼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1年初夏,持续性大暴雨导致江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本文分析了降水量与洪涝的分布和演变及其基本大气环流特征,并着重研究了洪涝的主要成因——厄尼诺现象.文中指出.江淮流域的大或特大洪涝,大多发生在厄尼诺事件的同年或次年.厄尼诺、反厄尼诺与北半球低纬100和500hpa大气环流有长达15个月(从同年6月至次年8月)的显著性相关.厄尼诺事件的影响以各种复杂机制,先在低纬作纬向扩展传播.再向中高纬度频散传播.从而对气象与海洋灾害作出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的大暴雨灾害及其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曾琮  谢炯光  谢定升 《灾害学》2003,18(3):54-60
广州市的大暴雨灾害与暴雨的强度、时空分布以及广州的地势等密切相关。大暴雨灾害主要出现在夏半年4~9月的汛期中,其中4~6月的大暴雨大部分是由冷空气南下与热带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引起的,只有少数几次是由热带气旋影响产生的;而7~9月大暴雨主要是热带气旋和热带辐合带等热带系统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对造成2011年5月9日广西桂林咸水乡山体滑坡的暴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滑坡是由于暴雨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短时强暴雨是造成山体滑坡的直接原因.大量的水汽传送到滑坡点,同时低层辐合抬升,因而滑坡点是大暴雨的发生地.滑坡发生滞后强降雨结束2.5h.滑坡点位于暴雨中心带,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的右侧,200h Pa为强烈辐散区,高空辐散带的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西南低空急流与地形的相互作用是暴雨形成的直接原因,雷达回波显示在“湘桂走廊”存在强风速的出流与横向风速梯度,对应反射率有弓状回波,同时具有前侧V形人流缺口和后侧V形下沉缺口等对流单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次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与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9月29日08时至30 日 08时,长治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部分县、市遭受重灾.针对暴雨的成因,从500hPa天气环流背景、700hPa急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的主要参量(相对湿度场、K指数场、散度场)以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的中尺度对流辐合体的演变,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给出了暴雨预报着眼点.暴雨前及时发布了蓝色预警信号和暴雨地质灾害重要天气警报,为防汛工作的及早安排部署提供了准确的重大决策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7.
宁夏40年灾害性冰雹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0年5-9月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相应时段的NCEP/NCAR逐日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宁夏灾害性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和环流特征,然后对74次有灾情记录的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等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冰雹主要分布在南部六盘山区和北部贺兰山区,集中出现在6-7月;冰雹发生于“西高东低”环流背景下;产生冰雹天气主要有平直气流、两槽一脊、一槽一脊和一脊一槽等4种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主要有切变线、低涡和冷槽,这几种系统往往是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的;同时也表明,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不同影响系统造成的冰雹天气落区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2019,(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0-2010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500余次致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综合分析,结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形势演变及天气系统空间配置,提炼关键环流特征,建立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对应的5种典型天气型:高空槽前型、冷涡(槽)后型、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和热带系统型。基于上述分型,对江淮地区不同天气型下致灾强对流天气类型发生频率的统计分析表明,副高边缘型是江淮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及龙卷频次最多的天气型,特别是龙卷天气在这种背景下发生频率达到66%;冰雹天气最易出现在冷涡(槽)后天气型下,55%冰雹天气发生在冷涡(槽)后天气背景下;而与热带系统相联系的天气型下,江淮地区多见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冰雹的概率很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天气型下各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合成探空特征讨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对流环境差异。  相似文献   

9.
汤克靖  杨贤为 《灾害学》1995,10(3):44-50
本文通过对黄河中游地区解放以来所发生的几个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洪涝灾害严重的典型暴雨个例分析,揭示该地区发生暴雨的一般气候特征。同时,结合暴雨发生前后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本区的地形条件,对暴雨成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2003年春季陕西省沙尘暴、扬沙天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明全  李平  周丽峰  张宏 《灾害学》2004,19(3):68-71
通过对2003年春季天气气候背景和天气气候变化的研究,指出2003年春季陕西沙尘暴、扬沙明显减少是由高空纬向环流偏强、径向环流偏弱和前期降水偏多共同所致.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梅雨及其灾害影响评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心如  姜爱军  高苹  张章 《灾害学》2004,19(1):40-45
根据江苏省近50年来的梅雨资料,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入、出梅的迟早作了定义,考虑到梅期的长短、梅雨量及暴雨日数等3个因子,给出了梅雨强度计算模型及梅期旱涝指标,并分析了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近50年来梅期旱涝分布特征,最后阐述了入梅迟早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四川德昌县凹米罗沟泥石流成灾过程与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论述了四川德昌县凹米罗沟泥石流孕育环境、形成条件和发生过程.泥石流的暴发是由短历时、强暴雨激发的.分析了泥石流危险度和活动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漠东部边缘中β尺度暴雨和冰雹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井喜  屠妮妮  井宇  万红卫  康磊 《灾害学》2010,25(1):73-77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场,对2006年9月20日发生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边缘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和暴雨是由两块呈块状的中β尺度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地面能量比中α尺度"Ω"系统的生成,为能量的积聚和集中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中β尺度能量比低值舌的生成,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抬升触发机制;冰雹和暴雨发生前,涡度场和散度场的耦合、影响雹暴区次级环流的形成,为雹暴的发生维持提供了动力机制;850 hPa等压面上湿正压场和湿斜压场的配合、以及湿位涡的三维空间结构,对雹暴的发生及落区有指示意义;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上,雹暴运动的前方对流层低层有中气旋生成,雹暴运动的后方对流层低层有中反气旋生成,而对流层中高层有辐散生成,且超级单体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Poisson分布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暴雨发生的概率特征,并提出了进一步统计模拟的思路。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大范围地区测站夏季暴雨日数的概率基本上都符合Poisson模型,而以往的研究一般仅作了某些测站的验证,而并未从大范围地区测站的概率分布来考察。  相似文献   

15.
暴雨灾害往往会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极大破坏,对灾后文物的损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2021 年河南“7.20”暴雨中188 处不可移动文物灾后调查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了受灾文物损毁情况的差异性特征,归纳不可移动文物在暴雨灾害中的损毁形式表现为暴雨冲刷、积水浸泡造成的缓慢侵蚀破坏和洪水冲击、泥石流破坏造成的急剧动力破坏形式。另外,选取过程降雨量来表征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强度,构建了基于Lognormal 概率分布函数的受灾文物损失状态脆弱性曲线模型,分别从结构材料、建筑规模、保存状态三方面综合分析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砖土结构文物相比于砖木、砖石结构文物的脆弱性更强,当降雨量超过100 mm 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砖木、砖石结构文物在降雨量超过340 mm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建筑面积在100 m2以下文物的脆弱性最高,极端暴雨灾害更容易对其造成严重破坏;相同降雨量下保存状态越差,文物脆弱性越强,其中保存状态较差的文物在极低降雨量(≤25 mm)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6.
陆本燕  刘伯权  吴涛  邢国华 《灾害学》2011,26(2):102-106
以"7.23"陕西省商洛市特大暴雨中山阳县校舍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造成校舍受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基础上,分析了洪水灾害引起校舍受损的原因。结果表明,特大暴雨是该县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也是部分滑坡转化为泥石流主要因素;建筑场地选择不合理是造成校舍受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关键因素;合理的结构构造是减少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暴雨的特征及天气学分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普查1961-2004年计44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对黑龙江省暴雨的降水特点及天气分类作了综述,并对其预报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指出黑龙江省的暴雨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大地形的背风坡对暴雨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适当的环流配置下,东北冷涡和东北低压是产生暴雨的最主要的高、低空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8.
我国暴雨极端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刘小宁 《灾害学》1999,14(1):54-59
利用我国东部25站45a大一暴雨日数、暴雨日数、1d最大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我国暴雨频数及一日最大降水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80年代后全国暴雨极端事件乎均趋势为:除华北外出现频数明显上升,强度增大.异常年份出现频数变化不明显.大暴雨频数存在10a左右周期.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中国汛期暴雨旱涝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全国160个站点的汛期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展开并结合聚类相似方法分析了我国汛期旱涝的分布类型和暴雨雨量对每个雨型的多雨带位置和强度的贡献,还探讨了我国汛期主要雨型的500hPa大尺度环流背景。对暴雨和雨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多雨带中心区域与暴雨总量的显菩正距平区域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说明我国汛期8个主要多雨带类型的多雨中心主要是由频繁的暴雨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