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基于GIS的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遥感本底数据、气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构建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及加权综合法建立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技术,计算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及综合风险指数,并对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进行风险区划,采用相关分析法将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结果与广西历史暴雨洪涝灾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暴雨洪涝风险分布结果与洪涝灾情损失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南部沿海的风险性最强,西部风险性最小。  相似文献   

2.
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库资料,重建了1971—2005年福建暴雨洪灾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县域为单元,根据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福建暴雨洪灾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福建洪涝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暴雨次数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年内非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71.2%集中在4—6月份,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81.3%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东西分异明显,东部以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根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4个二级区;西部以非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依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3个二级区。分阶段研究表明,洪涝灾害的分布范围由沿海向内陆扩展,并与暴雨频次和持续时间呈不同步增长,反映了福建的洪涝灾害是主要致灾因子暴雨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的脆弱性加大了洪涝灾害灾情,福建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区域划分可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灾害系统论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基础上,利用宣城市17个水文站1970~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结合各县区社会经济数据、宣城市DEM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等,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素及其下13个具体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云模型的宣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绘制了宣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综合指数图。暴雨风险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宣城南部地区,包括泾县、旌德县、宁国市、宣州区和广德县南部地区,且暴雨洪涝灾害风险从南到北逐渐递减,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集中在山区、河网及人口密集区。  相似文献   

4.
张鹏  李宁 《灾害学》2014,(4):105-110
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的时间长短与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大小直接相关,因而影响灾害造成的总损失,评估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是灾后制定减灾政策的重要内容。ARIO模型为评估灾害对经济系统冲击造成的间接损失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但在模型的应用中,存在模型所需的直接经济损失数据与部门合并所需的输入数据对应一致问题,因而需要考察部门合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到ARIO模型对模拟部门需求的适应性。该文应用ARIO模型,结合湖南省经济状况和救灾政策,分别编制了18部门和13部门当地投入产出表,模拟了1998年湖南省经济在洪涝灾害后的恢复情况,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数量部门的间接损失模拟结果相差在10%以内,同时建议应用ARIO模拟部门数量应不少于12个。  相似文献   

5.
尚志海 《灾害学》2015,(2):51-55
自然事件能否给人类社会造成灾害损失,关键取决于承灾体抵抗力与致灾因子破坏力的比较。如果承灾体能够抵御灾害破坏,则灾害损失微乎其微,甚至承灾体会完好无损。因此,灾害抵抗力是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但灾害抵抗力与现有的脆弱性研究不同,更不同于恢复力研究。抵抗力是承灾体抵御自然灾害破坏的能力,其在灾前即存在,是承灾体的本质属性,承灾体抵抗力强烈地影响着灾中应对力和灾后恢复力。抵抗力研究应首先从其内涵出发,挖掘抵抗力的本质特性,解析抵抗力的影响因素,据此建立灾害抵抗力评估体系;其次,在评估尺度上,以城市、社区和个体作为主要研究尺度;在评估方法上,应突出情景分析方法的作用。最终将评估结果与抵抗力增强机制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6.
灾害经济损失概念及产业关联型间接经济损失计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三个方面拓展了对自然灾害经济的理解,它们是:承灾体,经济损失中的价格与价值,间接经济损失类型。评述了国内迄今提出的关于自然灾害产业关联型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同时提出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并以中国90年代的水旱灾害为例,计算了这一期间的平均年度产业关联型间接经济损失及经济损失总值。  相似文献   

7.
浅析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损失评估是灾害风险管理、科学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除了直接经济损失外,间接经济损失是反映灾害影响强度及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重要指标。经济越发达,经济系统关联程度越高,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就越大,灾害间接经济影响也越大。已有研究表明,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往往与直接经济损失为同一量级,甚至是直接经济损失的数倍。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是科学评价灾害影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产业部门间接经济损失和灾后恢复重建期的评估,可以为灾后恢复重建决策和防灾减灾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工具。政府决策者、学术界应重视灾害,特别是重大灾害(或巨灾)对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为减轻灾害的影响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洪涝灾害的灾情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区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能力三方面的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型进行洪涝灾害灾情评估的思路和方法.经实例验证,综合灾害经济损失总量、区域调节承受能力和灾后社会或部门追加投入总量的洪涝灾度评估方法,可对区域实际遭受洪涝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影响深度做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的时空变异——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鹏  岳贤平 《灾害学》2013,(1):107-111
在分析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分别用2000年和2010年的指标数据,对南京市进行了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估。结果显示:①南京市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水平最高的是城区,最低的是高淳县;②10年间南京市各县区的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水平普遍上升,但各自上升的幅度不同;③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是决定南京市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松花江干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黑龙江省内的松花江干流流域作为研究区,从现代灾害风险理论出发,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数学方法,对松花江干流流域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利用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在空间分析基础上,通过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以及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分析,确定影响各个县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具体方面.并将因子集成为洪涝灾害风险指数(FDRI),在此基础之上绘制出松花江干流流域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流洪涝灾害风险以哈尔滨和佳木斯两市最大,上游洪涝灾害风险大于下游.  相似文献   

11.
选用芜湖市81个自动观测站及其周边1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的近50a的观测资料,以及陆地卫星(LANDSAT 5)遥感数据、行政区划资料、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数据空间化、专家打分法和加权综合法建立了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孕灾、承灾和抗灾4个风险评价因子和模型,最后在GIS中得到了精细到街道/乡镇级别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繁昌县(平铺、峨山、峨桥),南陵县(何湾),芜湖县(湾沚、红杨),无为县(昆山、严桥、太平),以及其他分散区域为暴雨洪涝低风险区;市辖区大部,鸠江区中部和无为县(无城、白茆),南陵县(籍山镇)以及其他分散区域为暴雨洪涝高风险区。研究解决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难以精细化、定量化评估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选取淮河干流区基于社会经济数据的9种脆弱性指标,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体系,运用Arc GIS与Mat Lab软件实现面积权重法、面积占优法、中心点法和长度占优法对各脆弱性评估指标的格网化表达;利用熵值法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值并进行4种算法下的脆弱性评估。结果表明:(1)面积权重法是单指标格网化过程中的最优算法,格网化结果与源数据间的均方根误差最小。(2)4种算法得到的格网化结果均无面积损失,面积权重法对所得评估结果的极值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所得脆弱性评估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与实际灾损情况一致。(3)淮河干流区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脆弱性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中高值区域主要沿高值区的两侧向东西扩展,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两角。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灾害易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区域减灾防灾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从风险概念和风险度的表达入手,探讨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对象及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并对灾害易损性评估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对灾害风险下的生态系统易损性关注不多。因此以区域为研究尺度,构建了生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框架,选择危害风险性指数反映灾害危险程度,选择防灾能力指数、承灾能力指数、恢复力指数等构建了生态系统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体系。在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认真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复杂性灾害系统的研究、灾害易损性基础理论及定量方法的探索、自然灾害风险研究体系的时空尺度的扩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精度和可信度的提高是未来灾害风险评估值得重视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构成农户承灾体恢复力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以提高农户家庭的经济水平,进而提升农户的旱灾恢复力.通过对河北省邢台县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户承灾体恢复力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研究表明,户主外出务工模式不仅在农业生产的灾后恢复上,而且在农户家庭经济的恢复上均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子女外出务工家庭而言,子女不愿意再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子女的务工收入对家庭的贡献十分有限,即子女外出务工对家庭旱灾恢复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影响灾后恢复期的因素分析——基于水灾灾民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恢复力作为减灾建设的重要环节,探讨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承灾体适应变化及异常的能力.以恢复期为恢复性的刻画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了539例灾民的水灾恢复期的主观识觉,运用列联表分析灾民受灾经历、个体属性与恢复期长短的关系.结果表明:灾后精神恢复期为5个月,物质恢复期约7.4个月;灾时心理越镇静精神恢复期越短,灾害损失越严重物质恢复期越长,而灾后救援没有发挥出明显改变恢复期的作用;个体属性中的家庭结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与恢复期没有明显相关.因此,拓展灾民可获救援渠道及能力,开展保险,有助于提升恢复力.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20,(3)
损失评估是构建风险曲线、评估风险、计算保险指数的核心内容。当前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多以宏观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作为基础,采用I-O或CGE模型估算区域的经济损失。企业作为自然灾害的直接承灾体,其损失程度评估及恢复过程研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宏观的投入产出数据容易获得,方法论较为成熟,经济损失评估过程相对规范化。另一方面,我国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较短,受灾后企业自身及上下游关联企业造成的影响并未受到重视。近些年,随着供应链、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一地区的企业受灾,造成的"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已不可忽略。基于此,该文以台风造成的洪涝灾害为背景,利用实地调研的微观企业损失数据作为基础,采用生存分析模型,构建恢复曲线,提取造成企业恢复速度降低的因素,估算企业停产时间。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降雨强度(传统危险性因素),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等自身因素,淹没水深是导致企业停产及较难恢复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当淹没水深超过0.5 m,企业停产时间较淹没不足0.5 m的企业相比,延长7 d;当淹没水深超过1 m,企业停产时间延长至14 d。同时,对制造业而言,除淹没水深外,设备损毁、库存损毁等因素也是导致恢复期延长的重要因素。结合不同影响因素,本文定量估算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9种淹没情景与商业企业的3种淹没情景下,企业的平均停产及恢复时间。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预估洪涝灾害情景下,不同地区企业的损失及恢复率;另一方面可以为灾后企业应急管理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是困扰易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有效的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直接指导。本文从灾前内在条件、应对能力、适应能力、暴露度和脆弱性5个维度构建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模型,并以都江堰市为案例区,评估其2000-2016年社会经济恢复力水平,分析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的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评估精度;(2)都江堰市的社会经济恢复力呈波动上升趋势,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对恢复力影响显著,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影响最大;(3)灾前内在条件显著受人均GDP和基础设施投资指标影响,移动电话普及率和劳动力占比指标对灾害应对能力的影响最大,灾害适应能力显著受居民现金收入、开展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隐患点百分比、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影响;(4)建议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防灾减灾培训演练、加强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吸引劳动力返乡就业等多种方式,提升社会经济恢复力。  相似文献   

18.
《灾害学》2019,(3)
基于广东省2015年投入产出表,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评估了2018年台风"艾云尼"对广东省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主要经济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台风"艾云尼"造成广东省间接经济损失为5. 51亿元,约占直接经济损失的22%,总经济损失达到31. 01亿元,占广东省2018年第二季度GDP的0. 12%。受台风影响的高敏感部门是①农林牧渔业、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虽然此次台风未对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和旅游业部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是由于广东省完善的产业链以及不断增强的集群效应,这些部门受到的间接经济损失的总额约为1. 28亿元。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灾后部门最大超额生产能力和灾后部门生产能力提高到最大值所需时间是影响灾后恢复重建进度的两个重要指标。综上所述,综合考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根据不同部门灾后恢复的模拟结果,充分解析间接经济损失在灾害恢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不仅可以反映灾害损失的严重程度,而且有助于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决策。国内外学者主要以“流量-存量”来区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也有学者认为采用“高阶效应”的概念界定间接经济损失较为合理。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可以分为统计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三类。统计学评估方法包括经验系数法、GDP或GNP对比法、事后经济调查法。经济学评估法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法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学评估方法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较少。“韧性”概念的纳入、信息融合技术和社交媒体数据的应用是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个集成气象学、灾害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系统。基于Web GIS实现"人机交互式"数据采集;通过统计方法确定灾损率曲线,计算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思路,只需要输入降雨量的实况数据,便可即时计算城市各易涝点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提供灾害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自动生成各易涝点的灾损和防御对策报告。该系统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为类似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提供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