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罗晶 《环境》2011,(11):11-13
近年来“去北京看海”、“去广州看海”等网络流行段子,成了各地市民对城市内涝的调侃。面对城市里越来越多的“汪洋一片”,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其原因。管道落后、城市硬质化等方面,是被经常提及的引起内涝的症结所在,但最根本的恐怕还得从城市的管理和机制上找原因。  相似文献   

2.
城市内涝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极大损害且危及市民人身财产安全,需要通过科学评估手段对城市内涝进行风险评估,是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以SWMM模拟四种不同设计雨情下广州市南浦岛内的积水状况,利用ArcGIS进行数据分析、功能优化及专题图制作,分析致灾因子和受灾区域性质,结合相关规范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分析危险性和敏感性对南浦岛主排水管网设计工程的风险评估.利用插值分析得到与实际地形地貌相吻合的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临沧市市区和郊区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临沧市相对湿度和干岛强度的年代际、年际、月、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临沧市的相对湿度年变化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夏季最大、春季最小,日变化08时最大、14时最小;临沧市从1971年开始干岛强度呈增强趋势,日变化08时左右较弱、20时达到最强,干岛强度月变化6月最弱、10月最强。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临沧市干岛强度的人文因子和自然因子,结果得到对临沧市城市干岛强度影响最大的自然因子是低云量,对城市干岛强度影响最大的人文因子是城区人口,且人文因子大于自然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单一的脱硫、脱硝、除尘控制技术已逐步向多种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转变。针对超低排放背景下单一烟气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燃煤电厂"烟气处理岛"的概念,探讨了燃煤电厂"烟气处理岛"的研究内容,对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系统建设和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集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纳尔逊岛冰盖的冰雪样,并测得其δD和δO~(18)值分别为-67.8~-75.0‰和-8.72~-8.93‰,进而拟合出δD和δ~(18)O关系大致为δD=8δ~(18)O-1.5。本文从“大陆效应”、“温度效应”、“纬度效应”及降雪过程的同位素动力分馏等方面对所获资料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国规模最大、面积最多、标准最高,北京市第一例“生态岛”项目——北京生态岛焚烧处置系统点火仪式于2008年12月30日正式启动。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周健、北京市副市长黄卫等领导出席了此次项目的点火仪式。生态岛项目位于房山区窦店镇,总占地面积约为8400m2。作为一个集收运、储存、物化处理、焚烧、填埋及资源综合利用于一体的、  相似文献   

7.
崇明岛是位于长江口、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河口冲积岛。笔者构建了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现实性与前瞻性、针对性与示范性相结合的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并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生态岛建设方向。规范建设行为,调控建设进程”的作用,崇明生态岛建设成效初显。为了进一步发挥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示范作用。笔者还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特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少林  王齐齐 《环境科学》2023,44(4):1985-1997
为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政策)的节能降碳效果与作用机制,在测度2003~2017年281个地级和以上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CO2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大气十条”政策对节能降碳的影响、创新中介效应和城市异质性.结果表明:(1)“大气十条”政策促进全样本城市能耗强度显著下降17.60%,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19.99%,在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克服内生性和安慰剂、动态时间窗和反事实、三重差分和PSM-DID估计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基础上,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大气十条”政策通过绿色发明型专利为载体的直接创新中介效应实现节能降碳效果,创新引致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间接创新中介效应实现节能效果.(3)异质性分析表明,“大气十条”政策对煤炭消费大省的节能降碳幅度分别大于非煤炭消费大省0.86%和3.25%;对老工业基地城市的降碳幅度大于非老工业基地36.43%,但节能效果小于非老工业基地8.93%;对非资源型城市的节能降碳幅度分别大于资源型城市31.30%和74.95%.(4)结果显示,须强化煤炭消费大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和资...  相似文献   

9.
郑秀亮 《环境》2012,(10):10-11
目前,在国内许多城市,随着“绿色环保风”,“低碳”、“节能减排”等理念渐入人心,酒店免费一次性用品(免费“六小件”),已经开始或者即将面临被限制的命运。这场变革虽然不大,但是对于出行渐多的都市人来说,却影响甚多。那么,这场变革实际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16,(1)
正强降雨过后,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似乎变成国内大型城市的惯例。毫无疑问,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内涝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之一。数据显示,过去3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济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法国倡导的“无车日”活动由欧洲盛行到世界,千余座城市亿万民众热情参与。谁会想到,这一活动如今竟又从法国波及欧洲,开始受到冷落,显出萧条迹象。法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今年4月宣布,将用“另类出行周”取代“无车日”活动。法国近4年来参加“无车日”活动的城市逐渐减少。德国首都柏林、意大利首都罗马2004年都退出了“无车日”活动。  相似文献   

12.
山谷地带城市冷热岛及其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华北某城市现场实测资料,对实测到的谷地上空“冷岛"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借助于二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城市冷热岛对山谷地带坡风环流和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热岛在晚间出现则可以加速坡风环流,加之逆温层存在,不利于污染物输送;白天冷岛的出现,加强坡风环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输送。   相似文献   

13.
李海宏  吴吉东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2):2136-2148
利用上海市30个自动气象站2007—2016年逐小时降水数据和上海市应急联动平台110接报内涝灾情数据,分析了近10 a上海市暴雨和内涝灾情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致灾暴雨过程与内涝灾情的关系。结果表明:1)上海市暴雨空间分布反映了明显的城市雨岛特征,在水汽充沛的东部沿海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相对容易出现极端雨强;2)暴雨内涝灾情年变化较大,月分布呈单峰型,日分布呈双峰型,且内涝灾情数在中心城区及各区中心较为密集,反映了承灾体的空间分布特征;3)暴雨过程对内涝灾情的贡献作用明显,内涝灾情数与暴雨过程雨量、逐小时最大雨量和最大雨强显著相关,与持续时间和影响站次低度相关;4)逐小时最大雨量等于过程雨量且<60 mm时,内涝灾情数基本在20次以下,随着过程雨量增加,特别是过程雨量>100 mm时,灾情数急剧增加。暴雨特征与内涝灾情关系研究对于暴雨内涝的预报、预警和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初探南澳岛     
因参加会议,笔者有幸登临南澳岛。南澳岛地处闽粤交界的海面,从地图上看其形状像一只浮于海面上的大海龟,守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由于地处“控三省而制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濒临太平洋国际主航线,战略地位和经济位置都很重要,宋代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和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区突发自然灾害常常会对给水排水设施造成不利影响。飓风“桑迪”于2012年10月29日登陆美国,多个东部城市出现大面积停电,缺水,交通中断以及罕见的城市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严重地影响了当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从飓风“桑迪”对美国城市给水和排水系统造成的巨大破坏出发,并结合当地政府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展开讨论,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受到城市内涝灾害的困扰,2016年武汉暴雨甚至造成全城瘫痪。为了缓解武汉严峻的内涝形势,根据此次武汉内涝状况,分析了内涝灾害的成因,并探讨了武汉城市内涝灾害防治的新思路,即结合"海绵城市"与"PPP模式"提出了针对武汉市完整的内涝灾害防治体系规划。该体系将生态环境、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有机结合,可为城市内涝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市化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而城市生态建设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原最大城市西宁市为例,基于2000—2019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城区夏季的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依据城区林地、草地的植被覆盖度、水域面积的变化和反演的地表温度,修订了高原城市林地、草地和水域的降温效应模型,估算了西宁市城市生态建设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减缓效应,结果显示:2000—2019年,西宁城市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水域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热岛面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区林地和草地的区域平均降温效应分别为2.12℃和4.29℃,水域的区域平均降温效应为2.19℃,高原城市的生态建设对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地方政府"几百亿埋地下",当地百姓其实是有目可睹的。比如每到雨季,城市排水系统十分畅通,没有发生大面积内涝,看不到城市"内海",老百姓就会看得见、感受得到:政府在解决城市内涝和下水道建设维护方面,是做足了功课的。如果反之,老百姓虽然看不见地下乱象,却看得见政府的管理缺失。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内涝是全世界亟需解决的共同问题,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从雨水资源利用的角度对城市的内涝防治进行分析,提出内涝的治理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环境》2011,(11):7
6月13日,湖北咸宁雨量接近200毫米,部分地方水深达到4米。6月14日,武汉暴雨,市区变成泽国,交通几近瘫痪;6月23日,北京最大降水量达192.6毫米,天安门前一片汪洋;7月2日,成都雨量达215.9毫米,2名市民在水中行走时被电击身亡,8人失踪;10月13日,暴雨致广州城区多处夜半水浸,多条主干道因严重积水受阻……2011年,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遭遇城市内涝。一系列大涝,让国内城市"重地面,轻地下"的弊病暴露无遗。城市内涝究竟该怨天,还是该尤人,虽不宜妄作定论,不过也该"秋后算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