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灾博览》2014,(6):10-10
2014年12月1日,“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科学考察”项目验收会在北京召开。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本次科考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内容,实现了既定目标。查明了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对此次地震与汶川地震关系给出了定量分析结果,并对附近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做出预测。本次科考在科学上取得了新认识、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历史记载的地震破坏情况、现代形变测量资料、地震活动性分析和野外考察,~(14)C 年代测定等结果的综合研究,初步认为北西向益都断裂为公元前70年诸城一昌乐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长约30公里。地震震中位于北纬118°41′、东经36°26′,震中烈度Ⅸ—Ⅹ度,震源深度15—37公里。  相似文献   

3.
甘青地震区强烈而频发的地震活动信息,反映出NWW向和NNW向活动性构造现今活动的特点.NWW向和NNW向两组构造组成本区现代条-块状地貌和构造格局.由它们构成的复合构造类型主要有:一是条-块构造;二是弧型弯曲构造.野外与实验证实,在NE-NEE向挤压力作用下,条-块钝角区内侧或弧型构造中反S型断裂弯曲段内侧,是孕震与发震的特殊构造部位.Ms≥6级地震活动均系该特殊构造部位的应力应变积累(孕震)与快速释放(发震)的地壳动态调整的结果,受统一的强震构造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了地震地质、物探、卫片等新的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在菏泽地震区地下隐伏着一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地震区内的解元集—小留集断裂与北面向的成武—定陶断裂构成共轭破裂导致菏泽5.9级地震发生,北东向断裂是其主要的发震构造。由菏泽5.9级地震前沿发震断层的ML≥3.0级地震震中迁移、震源深度的变化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表明,发震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逐步克服障碍,使断层贯通,与此同时在发震构造断层面上,断层上盘向上逆冲,使应力最后集中在两条断层的交汇部位致5.9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历年来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海域地震活动性和南黄海6.2级地震所反映的各种实际材料,对这次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及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如地裂缝、喷沙冒水、滑坡等,对于研究震害,分析和判断发震构造、构造应力场、探索地震成因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考察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地表现象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次地震的地裂缝及喷沙冒水特征。  相似文献   

7.
1987年2月17日03分27秒(北京时间)在江苏省射阳县、大丰县交界的海洋滩涂上发生了5.1级地震。这是近十多年来在苏北沿海连续发生的又一次中强地震,震后对受灾区宏观烈度、发震构造进行了综合考察,对近年来获得的海洋、地质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对该区前期地震调查所得的认识,苏北南黄海南部拗陷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隐爆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白思胜 《灾害学》2004,19(3):92-96
隐爆地震是地下流体隐蔽爆破形成的.隐爆地震与断层地震在孕震构造、发震机制和震源动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与火山地震在流体性质、发震机制和震源深度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应划归为一类新的地震类型.隐爆地震可由高压流体、岩浆侵入、流体相变和天体撞击等作用引起.笔者认为,深入研究地下流体的变化规律,对有效预测地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龙门山区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一次震惊世界的灾难性地震,四川省汶川、北川和青川等县均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截至2008年9月,因地震死亡69197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209人。同时,本次地震也为国内外地震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深入剖析逆冲型地震构造特征、地震破裂过程、深部孕震构造环境、发震活动断层地质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10.
以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确定了1995年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宏观震中,地震等震线、发震构造,并对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苍山5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苍山县沂堂乡台井和塞子一带(北纬34°585′,东经118°08′);工程地质和地形地貌条件,构造环境和震源破裂是影响地震烈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其发震构造系共轭破裂,北西向为主破裂,北东向为辅助破裂;研究认为本次地震发生在一条规模较小的北西向断层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沿这条断层不会再发生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4月22日,中国地震局举办"芦山地震科学考察工作"的专题报告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芦山地震科学考察队队长吴忠良从中国地震局党组对芦山地震科学考察工作提出的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成因机制、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周边地区的强震危险性等三个科学问题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石化学分析手段及地球物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深部构造对长白山火山岩浆起源和深源地震发震机制的影响,认为长白山火山岩浆起源于地幔源区,并与太平洋板块深部俯冲有关;西太平洋板块深部脱水,产生陆内火山岩浆;俯冲板块的深部脱水产生的裂隙(断裂)可能是长白山区深源地震发震原因,且深源地震与火山作用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与地壳屈曲有关的相关问题,它将依据地壳屈曲的结果,用找最不稳定位置的方法,说明地震活动呈条带、网络分布的可能原因,同时对相关地震的跨越分布和强震前兆灵敏点的不连续分布也作了力学解释。值得提出的是,从地壳屈曲导出的失稳优势方向分布与呈网络图象分布的唐山、海城、渤海等强震的发震构造其走向是一致的。这就部分地回答了,为什么在一不大的区域中,唐山—邢台一线上的强震发震构造为北东向,而海城—渤海一线上强震发震构造为北西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汶川8.0级地震震害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探讨了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的方法。通过房屋震害系数、强震加速度观测记录、发震构造、地震地质灾害和场地条件、人口分布及伤亡情况等影响因素来确定受灾程度,以烈度区、统计学方法、速报灾情等来确定灾区分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总结地震地面破坏实地考察和统计的基础上,发现地震地面破坏的类型与发震断层的性状关系密切。以走滑为主的发震断层,可产生大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高角度发震断层有时可产生一定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低角度发震断层或连通不好的发震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不发育,而次生的地面破坏普遍发育。倾滑型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在多方面具有类似的特征,但逆断层性质的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分布在断层下盘,而正断层性质的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分布在断层的上盘。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表明,地震地面破坏分布受断层能量释放区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了目前地震预报中较常用的方法和指标,结合江苏地区的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我省现有的中强震震例作了外推评判检验,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出判断。同时还对地震的发震时间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任葆德 《灾害学》1990,(3):66-69
本文记述了大同—阳高地震震害情况,同时对造成灾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此次地震震级不大而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除了与地震持点和发震构造有关之外,还与当地民舍抗震性能差、施工质量低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断层对震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通海地震、大关-永善地震、海城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的震害调查结果,并对各地震断层场地震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地形、发震断层及断裂破碎带等是影响断层场地震害的主要因素;非发震断层对震害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将武当断块及邻区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公元前159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时、空、强活动图象特征。试图探讨中强地震活动以及主震发生前小震分布与武当断块构造及其区域孕震系统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并对断块周缘的中强地震发展形势作了一些初步讨论。资料来源,主要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977年)、《湖北省地震目录及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4年)、《河南省地震历史资料》(1980年)、《四川地震目录》(1975年)、《陕西安康地区地震目录》(1979年)、《陕西商洛地区地震目录》(1980年)和部分县  相似文献   

20.
《灾害学》2016,(1)
鲁甸6.5级地震造成特别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也达到了特大型。经过全面排查分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表现出6项特征:低震级大灾害、沿发震断裂密集分布、顺峡谷带状延展、近场地灾严重、散裂岩土体地灾高发、工程边坡崩滑多。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高原斜坡地带,活动断裂密集发育,地震能量沿断裂释放顺走向延伸远、垂直影响窄;峡谷纵横,谷坡陡峻,散裂岩体厚大,地质灾害易发,崩滑规模巨大;近场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大,震害强烈,向外延伸加速度值衰减较快,远场震害轻微;人类工程切坡、毁坏森林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产生有明显的影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主要应在近场区逐村排查,远场区采取有报再查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