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笔者根据野外考察和测龄数据等发现,茅山及其邻区玄武岩有两次喷发旋回,形成早第三纪玄武岩和晚第三纪玄武岩.前者分布在茅东断裂带及其以东地区;后者分布在南京—溧阳断裂带上.两带交汇于竹箦王市和上沛老虎山,这两点恰好位于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橄榄玄武岩的所在地.它的存在不仅受特殊深部构造条件控制,而且后期构造变形明显.表明茅东断裂带与南京—溧阳断裂带已垂直延伸到上地幔,并且新三纪以后仍有活动.最后笔者从溧阳两次地震机制节面要素,震源体和余震分布与玄武岩分布图象关系等,推测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玄武岩可能是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结合基于遥感数据获得的土地利用结果与SCS水文模型,在GIS环境下模拟了深圳地区城市化不同阶段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深圳城市化的不同阶段,由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地表径流深度的变化亦有所不同.在假设24h降水200mm的情景下,1980至1988年间,深圳地区城市化使其扩张地区的地表径流深度减少了0.33mm,而在1988至1994年和1994至2000年这两个阶段,城市化则使其扩张地区的地表径流深度分别增加了6.96mm和0.69mm.  相似文献   

3.
《民防苑》2011,(2)
近期,我国东部地区地震频发。1月1日,江苏盐城市建湖县;1月12日,南黄海5.0级地震;1月19日安庆地震;短短20天不到,这一地区已发生三起地震。社会上产生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海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陆丽云  陈君  张忍顺 《灾害学》2002,17(1):26-31
资源丰富的海洋及海岸带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由于这一地区岸段开敞、平直、坡度较缓,加之气候条件的双重作用而成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频发地区,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江苏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的主要成灾方式及其对沿海经济造成的影响,并就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应用江苏地磁台站Z分量整点值资料,研究了江苏地区Z分量整点值的相关性及在江苏地区地震预报中的作用,给出了该法在江苏地区的异常判据指标,并应用该指标提取了1990~1997年的三个异常,其中两个异常有地震对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试对江苏地区及其邻近海域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预测,认为黄海海域下一次Ms≥4.5级地震将在1990年前后发生;江苏地区及其近海下一次Ms≥5.0级地震将在1992年前后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众多预测地铁隧道开挖引起地表位移的经验方法中,Peck提出的高斯方程是最简便,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由于这一公式的提出是基于有限地区的实测资料,在应用前应先进行基于当地实测资料的验证工作。根据长沙市地铁开挖的实际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引入两个修正系数,即地表最大沉降修正系数和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对Peck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出了适用于长沙地区的Peck公式。工程实践表明,修正的Peck公式对长沙地区隧道施工地表沉降预测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强震在合适的条件下会产生地表破裂,强震地表破裂会造成巨大的灾害,在工程规划和城市建设,特别是重大工程建设时,必须开展地表破裂的工程评估工作。地表破裂是发震断层延伸到地表的产物,迄今为止,人类仍无法控制活断层的活动。震害表明,地表破裂对工程而言是无坚不摧的,因此,重大工程建设中只能采取避让的措施。这就需要评估强震地表破裂的可能性并给出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参数,以便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场地选择和避让。总结、归纳和综述了地表破裂的概念、类型、特征和地表破裂工程评价领域研究的相关进展;介绍了地表破裂的评估方法;评述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梳理了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断层避让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分析当前工程建设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今后需要研究的5个主要问题。上述工作对开展强震地表破裂工程评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镇海—温州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具分段性,即可分为明显活动的北段,具一定活动的中段及不活动的南段.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至少可分为两期:第Ⅰ期时代为老第三纪,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第Ⅱ期时代为第三纪及第四纪,主压应力方向为NEE-SWW,现代应力场仍受此控制.新构造活动的分段性可与各分段构造应力场期次的恢复结果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
应用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计算公式和程序,对江苏地区4个地电台1980~1997年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进行了计算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S值这一新的电性参数在江苏南黄海2次6级以上地震前存在异常变化。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电性参数应用于地震综合预报研究。 在讨论中对S值的定义提出改进的公式,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1.
地球自转不规则变化的加速段与苏皖及其附近地区中强地震的相关性较好。用周期图分析的拟合曲线外推至 2 0 2 0年 ,可见这次地球自转不规则变化加速段将持续到 2 0 0 4年左右。因此 ,苏皖及其附近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将持续到 2 0 0 4~ 2 0 0 5年左右。根据美国NEOS提供的数据 ,目前地球自转确在加速段。  相似文献   

12.
根据江苏省及其邻区中强地震目录,研究了扬铜带东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发现地震活动的南北跳跃的迁移规律,迁移周期约为5~10年,用马尔科夫过程得出未来中强震发震最大可能地点为溧阳一带,其次为南黄海近海  相似文献   

13.
基于DFA法的江苏省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掌握江苏省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该省1961-2010年均一性较好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法确定了全省13个站点的极端降水阈值,并通过Morlet小波及Mann-Kendall法分析了江苏省极端降水频数的振荡周期及其突变。结果表明,江苏省极端降水年频数和夏季极端降水均呈现8~10 a的变化周期,且1998年和2006年分别为其突变增加年,而秋季极端降水主要呈2~3 a与5~7 a的变化周期;极端降水与降水总量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呈南部大、北部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分析本世纪以来华东地区地震资料相对可靠的中强地震活动,发现前后两阶段有着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第1阶段地震活动集中在苏鲁近海、菏泽一带及大别山地区,呈环状分布。而1971年以来的第2阶段中强地震全都分布在菏泽至溧阳北西向一线的东北一侧,并呈网络性分布。其中已经发生的3次6级以上地震都分布在上阶段较少地震活动的苏南至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同时分析研究了各阶段地震活动特点,以及由于受北东、北西向构造控制影响,所划分华东地区三大部分地震活动在两阶段出现的震场迁移。最后指出该地区目前应重点注意苏南至长江口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第四纪海侵层的分布,推断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总体上向东偏南掀斜沉降的特点,而且有速度加快的趋势,该地区发育几个次级拗陷,它们为相对隆起带分隔,并为北西向构造斜切。近几百年来的地震活动,多集中在茅山—建湖隆起带的两侧及其与北西向构造交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典型年梅雨洪涝灾害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雨期降水形成的洪涝和枯梅年产生的干旱是江苏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为了能客观地划分各年梅雨的旱涝等级,从而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利用江苏省近50年来的梅雨资料,考虑梅期持时长短、梅期平均日雨量及暴雨日数等3个因子,给出了梅雨强度计算模型及梅期旱涝指标,较好地反映了江苏省每年各地的梅期旱涝状况.结合实际灾情,确定了典型梅雨洪涝年的标准.针对1954,1991和2003年3个比较典型的梅雨洪涝年,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及淮河流域上游的客水、入梅之前的降水量和梅期降水会直接影响该省梅雨期的洪涝灾情;(2)1991年的洪涝是历年来最为严重的,1954年的洪涝稍重于2003年;(3)3个典型梅雨洪涝年中全省最涝的地区都位于沿淮地区或江淮之间地区的北部,淮北地区这3年中都出现了较重的涝灾,淮北南部的灾情重于北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建立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位移格式的运动方程,运用ANSYS建立立式拱顶储罐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选取短周期成分丰富(S1)、普通地震波(S2)和长周期成分丰富(S3)的三条天然地震波,分析了地震波频谱特性对液体晃动、罐底剪力、弯矩以及罐壁响应等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罐液体系自振频率存在两个明显频段,即液体晃动低频率段(长周期)和罐液耦联振动高频率段(短周期)。罐液体系的动力响应对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影响较为敏感。S3地震波卓越周期最接近罐液晃动周期,引起液面大幅度晃动,较其他增长4倍。罐液耦联振动对轴向应力响应影响最大,S1地震波卓越周期最接近罐液耦联振动周期,其引起罐底轴向压应力超过规范许用应力,出现明显"象足"屈曲变形。罐底剪力和弯矩受耦联振动影响最大,而液体晃动对其影响较小,地震激励仅引起液体表面少量单元产生对流运动。  相似文献   

18.
对长江中下游 南黄海地震带地震活跃期、幕划分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江苏及其邻区今后几年的地震大形势及重点危险区进行了判定。分析认为,长南带从1971年以来进入第二活跃期的第3幕,该幕地震活动将持续到2010年前后,最高活动水平为6.5级左右。今后几年江苏东部至南黄海海域发生5~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论述了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表状况是形成气候的3个基本因素.此外,还有人类活动、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影响气候变化的第4类因子.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导致近百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即自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大气中CO2等“温室效应“气体持续增加,而森林植被遭到大量砍伐和破坏,全球森林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平衡大气中CO2与O2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结果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持续增强,使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自然因素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周期性而不是持续性的.太阳活动增强期(高峰期)有增温作用,减弱期(低谷期)有降温作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影响,但比起人类活动造成的CO2等气体“温室效应“持续增强对气候持续变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