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互动特征,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5—2014年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耦合度的时序来看,1995年以来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度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从耦合协调程度的时序看,甘肃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程度不断改善,发展良好。说明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已逐渐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得以发挥,应不断推动两者向耦合协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26项指标,对四川省21个市(州)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整体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度较低,但总体上向着良性协调方向发展,个别市出现相对下滑趋势;整体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耦合协调度较高的是成都、绵阳、攀枝花,较低的是雅安、巴中、达州、甘孜州、阿坝州,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耦合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川东北、川中、川南地区,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通过分析四川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认为生态滞后与经济滞后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据此提出四川省未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1~2015年的相关数据,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协调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演变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选取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典型年份对经济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1)4个典型年份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低耦合度区域呈现增大趋势,低耦合度区域主要以宿迁市为中心,在其周边扩散;(2)耦合度绝对数值的最高值呈现下降趋势,经济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度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3)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低协调度区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低协调度区域主要位于江苏省北部区域;(4)协调度绝对数值的最高值呈现下降趋势,经济与大气环境处于低度和中度协调耦合。  相似文献   

4.
借鉴物理学上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对2000—2015年我国西南地区交通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其时空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交通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值呈逐年增长态势,耦合互动效应显著,但耦合协调等级还处于较低水平,到2015年只达到初步协调;空间分异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和发展环境的稳定,区域旅游经济整体的适应和发展,促使差距不断减小。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西南地区应建立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并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战略中。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国内航空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国内航空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在逐步提升,但各区域的增长幅度有所不同。②航空运输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各区域呈现不同的空间集聚形式,可见航空运输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源和要素在区域间并不是无序随机的流动,而是受到了自身及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周边区域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耦合关系。构建了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11个沿海地区金融与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发展状况进行了时空分异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多数沿海地区两大系统的发展态势及耦合关系均呈现稳健向上的趋势,但也存在地区差异明显、部分沿海地区耦合关系失调等耦合裂隙,提出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推动海洋金融产业集群建设、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与强化金融监管并重、建立区域海洋金融合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态环境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并判断其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17年,淮河经济带经济发展系统得分总体低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19个地市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普遍在0.56以上,良好协调类型占总数的68%。从空间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的上、下游区域为高度耦合;同时其协调度也高于经济较落后区域。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方法,评价2007—2017年我国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17年,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增长趋势,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②2007—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③政府控制力、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人口规模和人民生活水平4个因素对本地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业研发投入对本地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旅游经济、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江西省2005—2014年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稳步提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呈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态势;近年来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耦合协调类别经历了由极度失调衰退—中度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的转化历程,虽然耦合协调度所有改善,但协调等级处于较低水平。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规划是统筹区域资源空间配置、开发管理和布局优化的总体方案,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国土空间规划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及布局的改变,从而引起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变化。本研究从三生空间耦合协调的角度,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需求的供需关系,揭示三生空间的供需连接与耦合关系。本研究借助 InVEST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相对发展度模型,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分析,探究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调整所产生的供需间的协调关系,并用耦合协调状况对国土空间规划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在规划期内宜宾市翠屏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总体耦合协调度呈现减小态势。2020-2035年耦合协调度从 0.60降低到 0.59,相对发展度由 1.05减小至 1.01。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供给盈余明显,但由于供需分布空间差异,城镇地区为主要的供给赤字区域。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环境净化需求,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对发展度具有较为普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