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界牌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对白Ji豚和长江江豚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界牌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于1994年动工,1998年基本结束。为了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白Ji豚和长江江豚造成意外伤害,并对整治河估的环境变化对白Ji豚和长江江豚的影响 作出了评价,作者在1995年至1999年在界牌河段对白Ji豚和江豚的活动和航道整治前后的情况进行了监测。调查结果表明,介牌般道在整 治过程中没有对白Ji豚和江豚造成伤害,原来百航严重的界牌航道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同时也有利于白Ji豚和江豚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防洪整治工程对白暨豚和江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大洪水后,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水利部门正在规划一系列长江中下游防洪整治工程,根据工程规划方案,结合白暨豚和江豚群目前的现状,综合分析了部分规划中的防洪工程对白暨豚九江豚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施工期间的影响,二是工程结束后对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影响,经分析认为,有些工程,如洲湾裁弯取直工程、鄱阳湖建闸控制工程将对白暨豚和江豚产生巨大不利影响,建议在近期内不考虑实施,另一些工程如在施工期间和完工后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从白暨肜和江豚保护的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再论白Ji豚和江豚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白Ji豚的种群数量已降到了很低的水平,濒临灭绝,长江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而日趋恶化。长江环境已经不可能保存白Ji豚,但可能在一个半自然保护区保存下来。中国政府正在考虑集中人力和财力优先建设一个最好的白Ji豚半自然保护区,即石首天鹅洲白Ji豚半自然保护区,因为目前白Ji豚的种群现状已不可能支持1个以上的半自然保护区。1头成熟的雌性白Ji豚已于1995年捕获并移入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江豚也面临  相似文献   

4.
白鱀豚种群现状、致危因素及保护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鱀豚种群衰减速度加快。1986年种群数量不足300头;1991年发现又有减少。致危原因是:受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影响,受裁弯工程影响,受江湖阻隔、江水污染、航船噪声、食物鱼减少等因素影响,白豚栖息活动的缓回水区环境恶化,严重干扰了白 豚的生存和繁衍。抢救白 豚首先要保护好白 豚赖以生存的缓回水区,减少意外死亡。继而活捕白 豚,将部分个体从长江干流移入人工饲养池、半自然水域或自然水域内进行养护繁殖,同时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保护效能。  相似文献   

5.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淡水哺乳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目前长江白鱀豚的种群数量仅约200头,濒临灭绝。造成白鱀豚濒危的主要威胁来自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有害渔具的广泛使用、航运事业的发展、河道的大规模整治、水电工程的建设、水体污染以及白鱀豚自身的生理特征。通过我们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建立半自然白鱀豚保护区、人工饲养下白鱀豚的繁殖,和建立长江白鱀豚自然保护区等三大措施。在各级政府和科研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三项措施正在落实,为保护白鱀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希望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为保护白鱀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长江湖北新螺江段长江江豚数量、分布和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物种保护实践中,对濒危物种的生态及行为进行监测至关重要。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江豚仅有的3个国家级原地保护区之一,然而较系统的监测至今还未见报道。2001年7月~2003年6月,采取常年监测与临时重点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流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该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分布、活动规律及栖息地选择等作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结果显示,保护区可能有长江江豚50~64头,多以2~3头为群生活,主要集中在沿岸浅水区;动物集群出现在3~6月,次数和规模远不如20 a前;长江江豚的集群和栖息地选择可能与觅食、休息和交配繁殖有关。建议控制过往船只速度,打击非法渔业,对近岸区要加强监测力度,尤其是在交配繁殖季节,对江豚活动频繁的团洲站、土地洲站、龙口站和腰口站要重点监测保护。
  相似文献   

7.
建立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可行性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长江水环境的剧烈变化,生活在其中的长江豚类的栖息生境及群体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日趋恶劣,亟待探索新的保护对策。根据笔者多年的考察,长江豚类的适宜栖息生境及其生活群体均明显从中游向下游迁移;农业部组织的长江豚类同步考察也多次证实,长江下游一些特定水域内豚类数量对逐年增多。据此,笔者提出,在当前长江豚类迁地保护面临困难的严峻情况下,宜首先实施长江豚类自然栖息地的就地  相似文献   

8.
长江八里江江段江豚种群数量、行为及其活动规律与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9-1999年,在长江八里江江段对江豚进行了28次往返观察和8次定点观察。结果表明,近10年八里江江段江豚种群数量遥感量逐年呈明显递减趋势,平均每年以7.3%速率递减;1996年后,枯水季节江豚不再进行江一湖迁移,其活动范围仅限于约20km长的八里江江口上下江段,较1993年以前缩短了约40km。江豚在八里江江段的行为多种多样,通过对江豚种群在八里江江段的集群、摄食、逃避、发情与交配、抚幼、歇息和玩耍行为的描述、比较和分析,认为长江八里江江段是江豚典型的摄食和抚幼场所,同时也是江豚大规模集群的适宜栖居地。提出了加强八里江江段江豚种群常年监测的必要性,并对八里江江段江豚种群的就地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江江豚的交配行为和摄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2年4月~1993年2月,在铜陵白豚养护场,对饲养条件下的4头长江江豚的交配行为和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较全面地描述和分析了江豚的交配、摄食行为模式,根据观察记录,长江江豚交配行为发生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其交配期在3~6月;江豚背部小齿在交配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江豚摄食的欲求行为有较强的驱动力,饥饿时常吞食异物。本研究不仅可用于江豚的保护和管理,亦可探索有效保护白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997年至1999年对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湖区及其支流的白豚和长江江豚的分布、数量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白豚已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绝迹。长江江豚随着水位的变化,其分布范围、数量和活动规律也随之而变化。长江江豚在洞庭湖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从城陵矾到鲶鱼口一带,其种群数量大致力100~150头。洞庭湖各支流中已看不到江豚的踪迹。在鄱阳湖主要分布在湖口至龙口一带,老爷庙至小矶山是其集中分布区。赣江南北支、抚河下游及康山河在涨水季节也有少量江豚活动。洞庭湖和鄱阳湖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区的迅速淤积变浅,大桥的修建,有害渔具渔法的大量使用,船舶数量的大量增加是长江江豚迅速减少的重要原因,两大湖泊中的长江江豚急待保护。  相似文献   

11.
再论白暨豚和江豚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暨豚(Lipotesvexilifer)的种群数量已降到了很低的水平,濒临灭绝,长江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而日趋恶化。长江环境已经不可能保存白暨豚,但可能在一个半自然保护区保存下来。中国政府正在考虑集中人力和财力优先建设一个最好的白暨豚半自然保护区,即石首天鹅洲白暨豚半自然保护区,因为目前白暨豚的种群现状已不可能支持1个以上的半自然保护区。1头成熟的雌性白暨豚已于1995年捕获并移入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江豚(Neophocaeuapho-caenoides)也面临着白暨豚所面临的全部威胁。近年来其种群数量亦在迅速减少。为了防止江豚发生像现在白暨豚保护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已经在石首保护区成功建立了江豚的饲养群体。  相似文献   

12.
安庆西江是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为评估西江长江江豚饵料资源的供给能力,于2016年8月和2017年1月采用水声学探测与电捕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西江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和长江江豚可持续利用的鱼类资源。共采集到鱼类5目8科34种,夏季鱼类密度为1.4~5 662.3 ind./1 000 m3,均值为 253.3 ind./1 000 m3;冬季鱼类密度为0.8~2 338.1 ind./1 000 m3,均值为127.5 ind./1 000 m3。基于平均生物量和P/B-系数估算了西江鱼类生产力,并根据Y=0.5P对江豚可持续利用的饵料鱼产量进行了估算,西江可持续供长江江豚摄食的鱼类资源量约为 3 050~40 800 kg/a。为防止凶猛性鱼类种群过度发展与长江江豚争夺饵料资源,建议加强对西江鱼类群落的持续监测,并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合理调控。 关键词: 西江;水声学;长江江豚;现存量;最大持续产量  相似文献   

13.
长江八里江江段是长江江豚最为重要的栖息地之一。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在八里江江段先后进行了10次截线抽样法考察,调查了该水域的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考察总航程1 460.2 km,发现江豚374群次。根据动物密度,将考察区域划分为上游水域(九江 湖口)和下游水域(湖口 三号洲洲头),分别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上下游水域的多次考察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67头/km2(范围:0.10~1.28头/km2,〖WTBX〗s〖WTBZ〗=0.41)和1.75头/km2(范围:0.62~3.0头/km2,〖WTBX〗s〖WTBZ〗=0.72),数量平均值分别37头(范围:5~71头,〖WTBX〗s 〖WTBZ〗=23)和52头(范围:22~78头,〖WTBX〗s 〖WTBZ〗=17)。八里江江段江豚常年平均数量约为90头,不同考察季节数量有所波动(范围:44~121头,〖WTBX〗s 〖WTBZ〗=24)。与历史考察对比分析显示八里江江段江豚仍处于下降趋势,但该研究未能在3年考察期内监测到统计学意义的种群变动情况。根据动物数量波动幅度和发生时间推测,江豚在汛期至汛末的过渡时期,可能存在一次规模为40头左右的动物迁出过程。面对日益严重的人类威胁,如挖沙、非法渔业、航运、污染和水面设施建设等,建议在该江段尽快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结合水资源工程的必要性和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水资源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指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从防洪、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水能资源蕴藏量等方面分析,我国总体水资源有限,而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仍受到洪水威胁,在总体水资源利用程度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较低。水资源工程可以充分调节和利用水资源,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会对河流形态、水文水动力学条件、水生态环境形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为减缓或减免这些不利影响,必须从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重视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的骨干工程,该工程从论证、施工及初期运行各个阶段,严格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关环境制度和标准,建立环境监测体系,设立科研项目和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保证了工程在发挥防洪、航运和发电功能的同时,努力成为环境友好型工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江干支流各主要水文控制站的多年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中值粒径等水沙基本特征值的统计分析,表明在过去的近50年时间内,长江干支流的年径流量中心趋势不存在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变化,而输沙量、含沙量、中值粒径值均有明显的下降态势。以水库建设和水土保持为主的人类活动是长江干支流泥沙输移量减少趋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长江输沙量的减少主要是水库建设的影响,之后随着“长治”工程的展开则兼具了水库建设和水土保持的影响,未来水土保持工作对长江保水减沙的长期效益将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1月1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标志着第一期工程结束、进入第二期工程实施阶段。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是跨世纪特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不仅对我国能源秘至整个经济布局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