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孙冰  任慧芳  闫海霞 《环境与发展》2020,(1):194-194,197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环境空气监测的主要目标污染物。本文运用罐采样-三级冷阱预浓缩-中心切割-气相色谱(FID)/气质联用法对人群主要活动的近地面不同高度、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区域的呼和浩特冬季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典型天气情况下,呼和浩特城区冬季近地面挥发性有机物组分中烷烃和芳香烃占比较高,城区西侧所监测点位挥发性有机物总量(TVOCs)浓度高于其他区域,且其浓度在高度和时段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人气气溶胶巾水溶性有机物成分极其复杂,并且在大气中的浓度极低,能够检测到的组分仅局限于小分了羧酸等,分析测试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针对样品采集,处理(提取、分离、浓缩等)、组分测定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目前水溶性有机物的分析测定手段丰要有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离子色谱(IC)、质子核磁共振(HNMR)等.对上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评述了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分析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张丽艳 《环境与发展》2020,(4):191-192,194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日益突出,工业源VOCs污染防治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为进一步提高秦皇岛市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2019年秦皇岛市重点排污企业VOCs的排污量、区域分布、排放行业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秦皇岛市重点工业源VOCs排放总量为6875.83t,排放量最大的区域是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51.1%;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总排放量的33.5%;溶剂使用源的排放量最大,占比52.3%。  相似文献   

4.
采用Tenax采样管和热解吸与GC-MS联用仪研究广州3条重污染河涌春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和排放通量。结果表明,3条重污染河涌共检出烷烃、卤代烃、芳香烃、烯烃、醛、醇和其他等7类共37种VOCs成分。BTEX(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在各采样点中所占比例最大,均占40%以上。24 h连续监测显示,VOCs的排放通量在22:00达到峰值,即66.2μg/(m2.h)。3条重污染河涌的TVOCs排放通量变化范围34.2~94.0μg/(m2.h),其中BTEX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15.2~53.2μg/(m2.h)。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氯代有机物的处理现状,介绍了超声空化的基本原理,对国内外近年来单独超声降解及超声联用技术(超声波与紫外光、过氧化氢、臭氧、Fenton试剂、生物法等联用)降解氯代有机物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超声波及其联用技术降解水中氯代有机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某造纸厂制浆废水处理工程(3万m3/d)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相对分子质量切割等方法,探究制浆废水混凝-生物-混凝组合处理工艺有机物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组合处理工艺COD、色度总去除率分别为94.4%、95.5%;一级混凝、生物处理、二级混凝工艺单元对COD去除的分担率分别为44.2%、37.5%、12.7%,对色度去除的分担率分别为21.6%、31.4%、42.5%。一级混凝单元主要去除MW30 k Da的大分子有机物,以类富里酸、部分芳环及芳香族化合物等难降解有机物为主;生物处理单元主要降解MW10 k Da的有机物,主要有芳香酸酯、类蛋白质物,其中部分有机物转化为MW1 k Da的小分子有机物;二级混凝进一步去除MW30 k Da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类黑精物、木质素及其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等。  相似文献   

7.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作用与释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属于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生存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们具有杀菌抑菌、保健等功能;另一方面,它们还参与对流层大气化学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人类健康等有潜在的负面影响。综述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作用、影响BVOCs释放的因素及还有待扩展和深入研究的方面,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1)植物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杀菌抑菌等正面效应,而针对植物VOCs的负面效应研究较少;2)影响植物VOCs释放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树种差异、生理因素、N素)和外部因素(光照、温度、湿度、CO2、臭氧和胁迫),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3)今后应加强植物VOCs释放机理的研究,分析其他因素或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对植物释放VOCs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理论模型,用以模拟各种植物VOCs排放的时空动态,更好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浅水湖泊在不同水动力扰动下水体营养盐及有机物释放量的变化,在实验室进行了连续长时间的不同风浪条件下水土界面扰动试验,以确定不同风速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对水体有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扰动促进了沉积物中颗粒态有机质(POM)的再悬浮,但随扰动强度加大,颗粒物中有机质的比例反而降低,而溶解态营养盐及有机质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解析有机物(DOM)的荧光特征,共识别出2类5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蛋白荧光组分C1(280 nm,322 nm)、C3(235 nm,353 nm)、C5(270 nm,300 nm)和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2(275 nm,383 nm)、C4(260 nm/335 nm,443 nm)。在试验过程中类蛋白组分所占比重接近80%,表现出明显的内源释放特征。同时,a355在对照组和试验组也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水动力扰动促进颗粒态有机物再悬浮,但对溶解态有机质的浓度和组分变化影响并不显著。此次室内模拟试验是水体有机物对水动力扰动响应的初步研究,原位观测需考虑更多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在试验水样中分别加入几种代表性的芳香类有机物进行氯化试验,研究芳香类有机物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氯化反应活性,并使用气相色谱仪(ECD检测器)测定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生成量.结果表明: 1)各受试物质氯化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活性(生成量和生成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间苯二酚、对苯二酚、邻苯二酚、苯酚、苯胺、苯甲酸、硝基苯;2)芳香类有机物氯化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活性取决于苯环上官能团的性质、数量和位置等;3)苯甲酸的氯化反应可分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探究夹竹桃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释放特征可以为景观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于2013年6月10日,使用动态吸附法对夹竹桃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采集,利用GC-MS进行分析,探索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夹竹桃的释放物中共检出8大类挥发性有机物,可分为26种,包括EPA重点控制的有害污染物甲苯、乙苯、苯乙烯、苯乙酮、萘、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夹竹桃BVOCs在8:00-10:00释放量最大,在13:00-15:00释放量最小,且不同类型有机物表现出不同的日变化趋势;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乙苯、苯乙烯3种代表物质进行定量分析,这3种物质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19 23mg/m3、0.131 60mg/m3、4.130 20mg/m3.研究表明,夹竹桃会释放少量有害污染物,因而不适合作为景观植物.  相似文献   

11.
基于塑料管材目前在饮用水输送、节水灌溉及设施农业等方面应用的普遍性及人们对塑料产品安全性问题的日益关注,针对塑料给水管材对水质安全性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目前相关研究以静态试验为主.聚氯乙烯(PVC)管材主要影响输送水质中重金属的质量比,不同种类重金属的迁移规律随时间、水质及环境因素的变化存在差异.而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材料由于很少使用重金属添加剂,主要向水中迁移有机物,包括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烷基噻吩,一些醛类、酮类、萜类、酯类、甲苯及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研究中仍存在环境因素影响考虑较少,重金属种类有限,有机物迁移研究不足,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升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nents, VOCs)的预测精度,在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BP)网络结构的基础上使用优化算法分别为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 GA)优化BP神经网络(GA-BP)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优化BP神经网络(PSO-BP)对VOCs质量浓度进行预测。首先,对污染物及气象因子进行筛选。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筛选,并筛选出合适的输入变量。其次,建立BP神经网络结构。利用BP、GA-BP、PSO-BP神经网络,以石家庄市2022年夏季污染数据为样本对VOCs质量浓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经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法筛选,将PM2.5质量浓度、O3质量浓度、NO2质量浓度、温度、相对湿度作为输入变量。经预测结果对比,PSO-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烷烃、烯烃、芳香烃和含氧烃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拟合程度(R2)分别为0.80、0....  相似文献   

13.
芳香类有机物的氯化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几种受污染水中有代表性的芳香类有机物进行氯化试验,研究芳香类有机物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氯化反应特性,分析芳香类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对生成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影响.1)各受试物质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之和)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2,4-二氯酚、2,6-二氯酚、2,3-二氯酚、对苯二酚、苯酚、苯乙酮和苯甲醛.2)芳香类有机物氯化生成消毒副产物的特性取决于苯环上官能团的性质、数量和位置等.苯环上的供电子基有利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吸电子基则相反;苯环上羟基的数量越多,越容易生成消毒副产物;间位官能团结构的芳香类有机物容易生成三卤甲烷,邻位和对位官能团结构的芳香类有机物则容易生成卤乙酸.3)对苯二酚的氯化反应可分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有机物的迁移和转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的主要方法是将原水、出水及活性污泥用乙酸丁酯萃取,萃取相经过真空浓缩后,用色谱一质谱(GC/MS)法对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是主要的,降解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有机物的迁移和转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的主要方法是将原水、出水及活性污泥用乙酸丁酯萃取,萃取相经过真空浓缩后,用色谱一质谱(GC/MS)法对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是主要的,降解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采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有机物的迁移和转化进行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原水、处理后的出水及污泥用甲苯萃取,萃取相经过真空浓缩后,采用色谱-质谱法(GC/MS)对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是主要的,降解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7.
北方某市饮用水体有机物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方某市的饮用水有机物的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有机物污染状况,以及不同水厂消毒工艺对水中有机物的污染影响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溶解性污染物去除效能较低和膜污染严重的问题是超滤(Ultrafiltration,UF)技术的瓶颈,为了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水质和UF技术的运行稳定性,利用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PAC)-UF和生物粉末活性炭(Biological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BPAC)-UF 2种组合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DOC、三维荧光、膜通量变化、膜阻力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分析方法,对比研究2种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考察不同投加量下PAC和BPAC对膜污染的缓解程度。结果表明,在最佳投加量下2种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优于直接UF,膜污染得到有效缓解。具体而言,PAC-UF和BPAC-UF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PAC-UF略优于BPAC-UF;对于蛋白质类、腐殖酸类和微生物副产物类有机物,BPAC-UF较PAC-UF的处理效果更优; BPAC-UF较PAC-UF对缓解膜比通量下降和膜污染阻力增长有更好的效能。由于BPAC上微生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BPAC-UF工艺经济适用性较好,BPAC-UF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再生水深度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三维荧光光谱仪及红外光谱仪等方法研究了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亲疏水性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疏水性酸占42.8%,过渡亲水性酸占19.1%,亲水性有机物占38.1%;水中疏水性酸、过渡亲水性酸和亲水性有机物分别使膜通量减小32.8%、29.9%和18.6%,膜阻力增大106.6%、92.2%和58.6%;过渡亲水性酸为蛋白质类,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在4000~30000 Da;亲水性有机物为脂肪类,主要集中在6 000 Da以下;疏水性酸物质为腐殖酸类,主要集中在4 000 Da以下,其中疏水性酸物质更容易引起超滤膜污染。  相似文献   

20.
利用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2株石油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结芽孢杆菌)修复油污土壤,采用紫外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对油污土壤修复过程中的水溶性有机物(DOM)变化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紫外光谱分析中接种外源微生物前后油污土壤DOM的SUVA254值和ABS285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DOM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含有的芳香族和不饱和共轭双键结构减少,其芳构化程度降低;2)随着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进行,与未接种石油降解菌的土壤相比,投加降解菌的油污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芳香族类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紫外区类富里酸呈增加趋势.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可明显减小石油污染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的芳构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