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沙湾县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实践证明,建立县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区,给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很好的发展模式和技术措施,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做好绿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绿洲农业资源,实现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生态位理论近年来在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生态位理论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在生态位理论发展历程中作出巨大贡献的三位生态学家,格林尼尔的“空间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概念。用系统论的观点总结了如何正确理解生态位概念及其理论,并就如何应用生态位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多种途径,如高效合理利用现存的生态位,开拓潜在生态位,定向改变基础生态位等,也为生态位理论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是社会再生产的自然环境。经济效益显而易见,而生态效益却难以察觉。生态平衡是经济平衡的基础。生态平衡受到任何破坏,其损失首先落实到经济上。到2000年我国工农业产值要翻两番,但决不能让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同步翻两番。农业生态学把传统的农学研究,上升到把生态系统的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理论”,是建立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是由农业技术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三者综合而成的一个复合体。农业生态经济学要求在生态上是合理的,在经济上是合算的,在技术上是先进的。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农业生态补偿在我国的实施,从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背景、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取向,提出应当从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突出问题以及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转型2个层面来深刻理解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价值,农业生态补偿应定位于对农业的生态补偿,以激励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并对具体实施生态补偿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要发展农业,就得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从原始捕猎阶段,经过农牧业阶段发展到现代,人为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如果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文明程度直接体现生态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给农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加强农业相关人员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农业环保法制建设,实施更加科学、文明的农业经营方式将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中金  黄昀  周优良 《四川环境》2006,25(4):123-126
对重庆市农业环境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城郊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合理施用农药化肥,防止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硝酸盐污染;加强全市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开展预警监测;加强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开展农业环境优先污染物的控制研究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因此农业生态补偿占据着我国生态补偿的最大比重,同时也是我国最为典型的生态补偿制度。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现在存在着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经济手段运用不充分且补偿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科学的补偿标准和管理体制不规范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完善农业状态补偿制度的法律依据、充分发挥农业生态补偿中的经济手段并使其生态补偿形式多样化、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和管理规范化等方式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通过镇江市在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实践中形成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立体种养结合、节约型绿色农产品生产、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观光农业及种养加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等6种发展模式,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和建议,为各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的园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引入到多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对各评价单元的茶叶和雪梨两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进行了定量分析。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园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农业贫困县面临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双重压力,更需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寻找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避免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延寿县为例,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运用叠置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区,将其分为中部沿河平原农渔牧复合区、南北山前漫岗水土保持及农林区、南北低山丘陵林业可持续利用区3个生态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各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土地资源区域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作者发现由于忽视环境保护,产生了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受破坏这样一些环境问题。为此作者提出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与资源、环境、农业生产和建设生态农村的关系,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①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发挥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2011,(4):I0001-I0001
中国要保障粮食安全,发展集约化农业是必然选择。而如何在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护好农业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问题。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和技术措施应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中国在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缺乏经过实践检验的生态补偿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为此,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是推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4.
应用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为例,分析了平原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资源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德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进一步调控工业辅助的能值投入,保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可更新资源能值投人,以及农业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环境、减少农用化学投入品使用、提高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提高生态循环经济为出发点,分析了恭城目前生态循环农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从种植业方面提出了发展恭城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市农业生态条件较好,对农业生产有利,但也有耕地少、降水不均匀等不利因素。森林植被的变化对农业生态产生复杂影响,因此必须保护和发展森林。气候条件向干热变化对农业生产弊大于利。建设水库对农业生态变化也比较复杂,应注意兴利除弊。对农业生态应采取各种对策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促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现就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任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依据PSR框架模型,结合河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了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7个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生态安全呈现先下降后回升态势,安全等级处于Ⅳ~Ⅴ级,安全状态从风险下降到恶化态;2003年是农业生态安全变化的转折点,从2003年起,农业生态安全有所回升。最后分析了影响河南省生态安全的主要胁迫因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比较水资源生产率三种方法,对川东北典型丘陵区南充的用水规模、用水结构与用水效率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年来南充用水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除生活用水量有所减少外,农业、工业、生态用水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用水规模最大,生活用水次之,生态用水最少。2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南充生活用水最均衡,农业用水次之,生态用水相对合理,工业用水差距大,较集中。3南充第一、二产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已达到四川省平均水平,但第三产业的用水效率差距较大,有待进一步提高;南充第二、三产业比较水资源生产率高,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生态农业补偿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山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对有效实施农业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实现农业生态补偿、促进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