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2.
蔡焕兴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8,11(1):8-10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重大转变。废水监测是实行废水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监测在废水总量控制中的作用、废水总量监测体系及废水总量监测中的关键性工作等几个问题,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废水总量监测,促进废水总量监测技术和管理的研究,使废水总量控制得到科学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张寿宝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8,10(5):3-4
分析了《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规范(工业废水部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夯实监测基础,优化监测唾弃,解决技术难题等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全国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指出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中主要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自动监控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畅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考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特点的前提下,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27个绩效评估指标,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构建了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05—2012年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2年的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效果较2005—2009年有所提高,减排工作取得了较明显成效,但是距理想状态仍有一定差距。该评估体系的建立为推动流域水污染物减排绩效评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王维德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9,11(1):41-41
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下简称排污总量)的监测是当前环境监测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提出要控制其总量的污染物涉及水、气、渣三大要素,有12种之多。但是,提出这样一件相当复杂的新任务,现在看来似乎事先并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因为就监测系统来说,对于这件工作,无... 相似文献
8.
污染物总量监测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炜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9,11(2):1-3
阐述了污染物总量监测是以各污染物排放口监测为基础的区域排污量的整体系统测量工程这一概念。提出对工艺成熟运行稳定的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总量监测可用每日人工采样监测与可靠的流量测量来实现,并以扬子石化污水处理厂污水监测为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9.
10.
指出了目前总量监测中存在问题,如技术规范不够完善、监测能力和人员素质难以满足变化的生产工况、企业的配合不到位以及环评预测总量与实际情况出入太大,且不合理等。提出,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监测技术规范;加强在线监测监控体系的建设;加强监测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建设,以提高总量监测质量,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1.
12.
从监测数据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明确环境监测法律地位,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力度;理顺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投入和运营机制,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在监督监测中的应用;快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污染源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陆伟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14(3):4-5
介绍了水质等比例采样器在总量监测中的应用、配置及其在苏州市的使用试点情况,指出了水质等比例采校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配置不足、对不同类型废水适应性不够、缺乏水样保存措施等问题,提出了环保部门可将水质等比例采样器的使用纳入污染控制管理的范畴,生产厂家应不断完善仪器性能,使用者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以及在仪器中设置低温冷藏室、加药系统和多个盛样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现状,指出了目前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部分自动监测数据的合法性,排污企业直接付费方式及现场端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严格在线监测设备社会运营企业的经营许可与监督检查,采取必要的激励与处罚措施,安装监控设备\"对症下药\",积极制定地方法规、标准,为自动监测数据的应用清除障碍,改变运... 相似文献
15.
余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4,16(4):1-2
阐述了福州市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目标,介绍了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结构,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子系统、重点污染企业在线自动监测监控子系统、城市烟尘视频监控子系统和GIS环境监控子系统的功能。指出应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提高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废水中石油类总量控制监测的采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的关键是废水采样的时间和空间代表性问题。采用废水连续自动等比例采样器实现时间代表性,用优化点位解决空间代表性,结果表明以石油类为主要污染物的采样断面应选择在水跃区。 相似文献
17.
将新洋港分为3段,分别对各段的生活、农业、工业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了污染特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预测了2012年和2015年的入河污染物总量。综合考虑水文水质和功能区等因素,采用模型计算了2012年和2015年的水环境容量,根据结果制定了新洋港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