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就目前的技术而言,用酒精做汽车燃料是有风险和代价的。第一,发动机启动慢,冷天难启动,热天易熄火;第二,动力小,起速慢,怎么踩油门都飚不起来;第三,酒精没有汽油燃烧充分,部分燃料碳化,会使发动机寿命缩短。不过烧酒精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便宜,  相似文献   

2.
燃料电池汽车燃料储运方案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案例研究结果,结合氢气、甲醇在不同储运方式时的成本,从固定设计成本、尾气排放、燃料价格、汽车造价4个方面比较了氢气、甲醇、汽油3种燃料电池汽车的经济性。结果表明:(1)直接氢燃料电池是燃料电池汽车的首选动力;(2)天然气重整制氢是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获得燃料优先考虑的方式;(3)高压氢气、液氢是当前燃料电池汽车的首选燃料。  相似文献   

3.
《交通环保》2004,25(6):32-32
在世界石油价格动荡的今天,巴西并没有像大多数石油进口国那样备感压力,因为巴西已经成功开发出替代石油的可再生燃料酒精,而且拥有长期广泛使用乙醇汽油和酒精燃料的成功经验。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巴西政府加速实施以酒精为重点的替代能源战略,将国家投资研发的技术转让给汽车厂,用以制造以酒精为燃料的汽车,在全国严格实施用乙醇汽油取代纯汽油的法令,并将乙醇汽油中的酒精比例提高到15%。2002年将上限提高到25%。目前,巴西乙醇汽油中的酒精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上海将用5年时间完成全市2万多辆出租轿车的改装工作,以液化石油气作为这些车辆的燃料。近年来,上海将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作为大气环境整治的重点。在进行强制性安装机动车尾气处理装置的同时,积极推广具有“绿色能源”之称的液化石油气,筹建加气站点,并对运行最为频繁的出租车进行改装。到去年底,全市已建成2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ito多辆出租车已改装成液化石油和汽油双燃料汽车。经测定,使用液化石油气的汽车废气排放量比安装尾气处理装置的汽车减少40%。上海出租车5年内全部改用液化气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底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可溶性有机废物和可再生生物质等原料萃取电能的装置,而底物作为能量转化的能源物质,是影响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充当底物的有机质种类十分丰富,如多种低浓度有机废水和纤维素等,底物的种类不同,电池的产电能力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系统中底物对电池产电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压缩天然气、甲醇、二甲醚、柴油4种汽车代用燃料系统进行生命周期的能源、环境和经济评价,评价结果是:压缩天然气系统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相对少,总成本相对低,对生态环境更友好,压缩天然气是富含天然气地区一段时期内汽车代用燃料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绿色机动车—燃料电池汽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紫峰  陆天虹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12):551-553,557
简要叙述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特点,主要有:能量转化效率高,CO2排放量比内燃机汽车低,基本不产生有毒气体,不要充电。在此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燃料电池汽车研究现状,并针对上海市机动车污染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据海外媒体报道 ,日本官方报告说 ,日本将回收农业、林业和养殖业的废料 ,作为生产能源的原料。这项计划在 2 0 1 0年启动 ,目的是生产洁净的能源 ,并将之用作汽车、船舶和发电厂的燃料。根据政府制定的这项计划 ,日本将与美国和欧盟共同开发可再生能源。大约 5 0 0个地区被指定为示范区 ,从 2 0 1 0年起实施生物能源利用计划。报告指出 ,政府将从 3月 31日开始对生物燃料的质量进行评估 ,这种生物燃料是以菜油和其他有机废料为原料制成的 ,专家还将对这种燃料用于汽车和船舶的效能进行研究日本酝酿生物能源计划…  相似文献   

9.
氢燃料汽车     
吴博任 《环境》2003,(7):42-43
氢作为汽车的燃料,不仅仅是汽油的替代燃料,而且是一种新型的汽车燃料。它将使维持了一个多世纪的汽车技术发生一次大革命。氢是太空时代最重要的燃料,已经成功应用多年了。而汽车迈进氢燃料时代所需的科学技术也逐渐具备了。  相似文献   

10.
生物燃料在一般情况下是指酒精和酯类,酒精类包括了乙醇、甲醇及它们所产生的衍生物。酒精的产生可以这样概括为:以各种农作物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所生成的产物,再经过一系列的提取蒸馏过程制得的。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再生能源酒精是一项可行的又有效的能源来源途径。在美国、巴西、津巴布韦、日本和法国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将改变汽车使用的燃料美国克林顿总统曾表示环境保护应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携手并进,并已要求联邦政府实施使用天然气、电、丙烷和酒精等替代燃料的汽车,以取代目前的汽油机汽车和运货卡车的计划。该计划初期的实施范围主要是8个未达到清洁空气标准的城区,到1996...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汽车尾气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它对臭氧形成的影响有过许多讨论。近来在寻找代替汽油做为汽车燃料方面,乙醇(酒精)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在不久的将来,酒精作为汽车燃料,可能会盛行起来。所以对酒精燃料排放物通过光化反应时对大气的影响进行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在这项研究中,通过烟雾箱试验,研究了乙醇和醛的臭氧形成过程,并设计出了能解释反应途径的模型,然后用该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污泥、废水、生垃圾发电的燃料电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污泥等废物的能源发电、其环境效益是很明显的。近年来,国外已将处理废物产生的生物气作燃料,通过改质器转化为氢化、经燃料电池产生电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散煤燃料和传统燃烧方式仍在许多地区延续。近年来围绕巩固扩大烟控区建设成果,以突出实用性总结了烟尘控制14法。l实用技术1.1改变燃料结构采用燃油、煤气、沼气、液化气、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原煤散烧。燃油锅炉和电炉在一些用热量小的企业单位倍受欢迎,太阳能热水器正在迅速进入千家万户.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地热能、风能资源。1.2改变燃烧方式黑烟的成因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烟与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粒径在0.05~IPm之间的称为烟,在Inm以上的叫作尘。烟颗粒直径小、重量轻、能在空气中飘浮…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降解污染物的同时能将污染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回收环境友好能源的多学科交叉探索,可以为我国有效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技术途径。水生植物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中已得到了应用,显示出了良好的污水净化效果和生物产电特性。目前利用水生植物构建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一类是将高等植物根区作为电池的阳极系统,目的是利用根区分泌物解决MFC的燃料问题;另一类是直接将低等水生植物藻类构建生物阴极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其实质是利用藻类光合作用产氧构建好氧型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而还原CO2。文章对水生植物在微生物燃料中的作用机制、调控措施、运行条件、工艺参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也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安俊菁 《云南环境科学》2000,19(2):26-28,46
城市交通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科研人员进行了数十年的开发研究,液化石油替代传统燃料作为机动车动力源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行之有效的办法,该方法集环保、经济、安全等优点,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分析比较现有防治对策措施,对液化气汽车在国内推广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7.
欧盟能源政策中将提高汽车使用燃料的经济性减少CO2污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汽车工业将开发高效利用燃料的汽车.据称、汽车排出的CO2占欧盟总的CO2污染的12%,汽车排出的CO2如不采用抑制措施,到2000年将增加20%,2010年将高达33%.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和减少CO2污染是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世界环境》2005,(4):4-4
全球都在关注油价的节节攀升,消费者燃油支出的压力亦传达给汽车的生产商。为汽车寻求石油替代能源成为汽车公司,尤其是跨国汽车公司的战略。在替代能源的多个选项中,氢燃料电池广受业界青睐。  相似文献   

19.
图片新闻     
我国新能源规划预计年内完成,将重点发展四大领域: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向清洁化升级;先进核能进入新一轮发展热潮:清洁动力促进汽车技术大换代。  相似文献   

20.
刘坚 《环境导报》2003,(2):16-16
每年,死于车辆废气污染的人数多于交通事故致死的人数。2020年,全世界将有8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作为一项战略手段,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竞相研制无污染、低污染的“洁净汽车”……节能环保是主题目前,世界各国汽车制造商都把节约燃料和降低排放作为研究的重点。在未来的10年中,现代小型直喷柴油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氢燃料电池和复合火花点火汽油机将成为世界汽车技术研究的主要对象。现代小型直喷柴油机技术趋于成熟,并进入了推广应用阶段。大众公司的3缸1.2升TDI柴油机,采用泵嘴供油技术,百公里油耗3升。日本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