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针对1615—1619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旱、蝗、涝等群发灾害,以蝗灾为主线,复原蝗灾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解析其发生的气候背景和社会响应。结果表明:(1)蝗灾事件呈现五年的发生发展衰亡周期,县次波动明显,1616和1617年为峰值年份;(2)蝗灾以中、高等级发生为主,核心区域为黄淮海平原,热点地区为山东、河南、安徽等;空间上呈现“北密南疏”、“北方主导”的分布格局;(3)蝗与旱、涝的空间叠加显示,旱-蝗组合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涝-蝗组合则呈零星分布,旱蝗并发的频次高于涝蝗,旱蝗关系更紧密;(4)蝗灾频发与大发伴生饥荒、疫灾,体现了灾异的时空传递与承继,且次生灾害的出现存在滞后效应;(5)在寒冷期,蝗灾与温度呈现正相关,与降水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北宋蝗灾的频率仅次于水、旱灾,蝗灾常引发饥荒和人口的流徙死亡,影响社会稳定。采用历史学、灾害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统计法、图表分析法研究今陕西省区域在北宋时的蝗灾状况。北宋时陕西发生蝗灾的区域主要是关中地区,时间上大多是夏秋之际。其治蝗措施主要以中央政府诏令为主导,因此陕西地区所采取的措施在其他地区多有施行。虽然北宋陕西在治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但因其不断完善治蝗中的不足,使熙宁九年后少有蝗灾。北宋陕西所施行的这些措施也为其后世应对蝗灾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蝗灾是近代山东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水灾和旱灾。民国时期,山东蝗灾频发,且往往与旱灾相连,对山东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以致灾民无数,饿殍塞途。面对蝗虫的侵袭,人们往往会心生恐惧、焦虑,继而采取各种形式的应对措施,如拜神、演戏、捕蝗、典当、逃荒等等,呈现出了蝗虫肆虐之下的灾民群像,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禳蝗、灭蝗无果时的无奈与辛酸。  相似文献   

4.
今年入夏以来,蝗虫在中国形成了一场大灾难,蝗灾在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天津、北京等8个省市相继发生。据统计,今年蝗虫发生面积要比往年增加50%,分布范围涉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新疆为重点的西北地区、渤海地区,西南、东北的部分省、区、市也有发生。部分地区如山东垦利、河北海兴、河南长垣等10余个县的飞蝗密度高达每平方米1000至5000只,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每平方米0.5只的防治标准。今夏蝗情在中国发生面积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出现密度之高为历年罕见。蝗虫大面积发生对我国今年的农业生产将构成严重的威胁。蝗灾频频告急 蝗…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明代277年的山西蝗灾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明代山西蝗灾每4~5年发生一次;在季节上,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其中秋季危害最重,具有明显季节差异;在月份上,主要集中在阴历6月;从地域上看,泽州和平阳府蝗灾分布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是蝗灾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大同府和汾州府蝗灾分布较集中,辽州和汾州府发生蝗灾次数最少,明代山西蝗灾主要沿河分布,主要集中在晋南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追蝗手记     
今夏飞蝗再度大发生,面积与去年相当,爆发的程度则猛于去年。华北、东北等各蝗区紧张动员起来,进入大面积防治。笔者深入到津、冀、鲁蝗区,亲历中央及蝗区各级政府努力把蝗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确保蝗虫不起飞成灾的种种行动……一架国产“运五”灭蝗飞机静静停在跑道待命,治蝗人员正在紧张调配灭蝗药剂。只能容纳正副驾驶两人的机舱闷热难耐,这架老飞机已使用多年,但仍在为灭蝗努力工作着。天津是历史上有名的滨海老蝗区,今年需要治蝗的面积为53万亩,这种“运五”飞机将起主力军作用,一架次可以喷洒农药5000亩。1951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一直受人类关注。对中国历史上的蝗灾,虽然20世纪前期就开始多学科知识结合研究,但往往因时间跨度太长而不细致,直到90年代之后才开始具体探讨某个朝代的蝗灾情况。对于唐代蝗灾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了解唐代蝗灾研究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全面蝗灾有很大意义,本文就唐代蝗灾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在1941~1947年间,豫东泛区频繁发生的蝗灾具有数量多、范围广、危害大等明显特点.肆虐的蝗灾,不仅给豫东泛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惨重的损失,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为防治蝗灾,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种种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对当今治理蝗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ENN精粹     
徐芳 《世界环境》2012,(4):93-95
利比亚发出蝗灾爆发预警《金融时报》2012年6月5日联合国科学家日前发布了蝗灾警报。据研究,今年的蝗灾将会横扫北非至尼日尔及马里。报道称,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蝗灾于今年5月中旬集中爆发,首批蝗虫已在尼日尔北部被看到,这个贫穷的国家眼下正经历着粮食危机。大规模蝗灾面临,小农户尤其脆弱,他们的整片作物都被蝗虫吃光。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就已经发布警告称,大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环境》2012,(4):93-93
联合国科学家日前发布了蝗灾警报。据研究,今年的蝗灾将会横扫北非至尼日尔及马里。报道称,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蝗灾于今年5月中旬集中爆发,首批蝗虫已在尼日尔北部被看到,这个贫穷的国家眼下正经历着粮食危机。大规模蝗灾面临,小农户尤其脆弱,他们的整片作物都被蝗虫吃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灾的国度,水、旱、蝗、震、疫多有发生,特别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导致和加剧了灾害发生.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破坏十分严重,人口死亡率很高,国家和民众财产损失较大,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危及封建国家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地位.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政权都对灾害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屯田增产,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抑奢崇俭,政府赈济,减刑增殖等.其中的一些荒政之策,对三国之后的历朝代也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的设计思想、研制方法和原则以及图集所揭示的内容和规律首次利用图集的方式进行空间分析,研究我国鼠疫的流行、防治和疫源地特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图集主要由序图组、环境背景图组、世界鼠疫流行及疫源地背景图组、自然疫源地与环境图组、流行图组、宿主分布图组、媒介蚤图组、鼠疫菌生物型图组、防治机构图组和防治效果图组组成.在鼠疫病情数据的处理和病情图的制作、环境背景图的制作和疫源地特征图制作等方面,都力求多层次、多角度和多种方式地表达鼠疫与环境的关系.它客观、科学地反映和阐述了我国200多年来鼠疫流行的空间和时间特征,揭示了我国鼠疫疫源地的分类和分布以及鼠疫菌的质粒组合和生化特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发现鼠疫疫源地的分布和形成与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HA(胡敏酸)降解菌的种类、分布状况及其中C的降解程度,选取退耕还林典型地带,于农田、油松、刺槐、沙棘、混交林0~10cm土样中分别提取HA,利用HA作为唯一C、N源筛选HA降解微生物. 结果表明:相比农田土壤HA,各林地土壤HA中w(C)增加,w(N)有所减少;共分离获得5株HA降解菌,根据16s rRNA序列鉴定,分别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Rhizobium nepotum、Microbacterium resistens、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treptomyces azureus,相似度分别为99.65%、99.78%、98.71%、99.23%、99.78%. 农田、刺槐、油松及混交林的降解菌优势种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沙棘优势种为Streptomyces azureus,刺槐无Rhizobium nepotum分布,沙棘和混交林无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分布;降解菌数量为沙棘>刺槐>农田>油松>混交林,混交林仅为沙棘的58.87%;混交林、油松、沙棘、刺槐降解菌的RC(呼吸量碳)分别较农田高出25.35%、11.28%、10.36%、7.11%,混交林与农田差异显著(P<0.05). 沙棘、刺槐、农田、油松降解菌MBC(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较混交林高出131.91%、68.48%、64.98%、54.47%,刺槐、农田、油松三者与沙棘及混交林差异显著(P<0.05). 沙棘土壤HA的TDR(总降解率)明显高于农田和混交林(P<0.05). 相关性分析表明,降解菌数量与MB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影响了土壤HA降解菌的群落组成及其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municipal sewage irrigation on the soil and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L.) tree were studied. For this purpose, two artificial black locust stands under irrigation of municipal sewage and well water were selected in south of Tehran, Iran.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technique of systematic random sampling with 4 replicates in each st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wth of black locust tree, as indicated by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total height, crown length, average crown diameter, basal area and volume, in sewage irrigation stand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well water irrigation stand (P < 0.01). Plan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leaf nutrients (N, P, K, Ca, Mg, Na, Fe, Mn, Cu and Zn) were greater in sewage-irrigated trees, without toxicity to the minerals of tree leaf, than those of well waterirrigated tree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respective value in soil. Ni, Cr and Pb were not detected in leaf samples. Application of sewage resulted in a 1.5-fold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il nutrients, Ni, Cr and Pb. Among these minerals only Pb and Ni in some soil samples exceeded the toxicity limit. The increase in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and organic carbon of soil was also observed in sewage irrigation. Results confirm that besides the use as irrigation water, municipal sewages are also a potential source of plant nutrients. However, significant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such as Pb and Ni in soil needs to be monitored.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草场,历史上水草肥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至今仍然在人们的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然而事实上,近50年来的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导致草场大面积的退化,有的甚至沙化。政府部门虽然在2001年提出过建设“生态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但因草场破坏已十分严重,一时难以扭转局面。自2002年以来,草原上不断暴发的蝗虫灾害,已经给草原的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为确定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采用小区定位试验,利用锯末(J)和槐树皮(H)及3种添加比例(1%、3%、5%,质量百分比),研究了生物炭添加6个月内表层土壤CO2、CH4和N2O等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随生物炭的添加呈现增加的趋势,锯末和槐树皮等两种生物炭处理的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1.89%和3.34%,但差异不显著.CH4排放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各生物炭处理的土壤表层CH4排放量平均降幅分别为:J1:1.17%、J3:2.55%、J5:4.32%、H1:2.35%、H3:5.83%、H5:7.32%.其中,锯末生物炭仅在5%添加量时较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槐树皮生物炭处理在3%和5%的添加量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生物炭对N2O的排放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性.研究表明,生物炭在短期内对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CO2和N2O的排放没有显著影响,而对CH4排放则影响显著(P0.05).就生物炭类型而言,槐树皮生物炭在抑制CH4排放方面优于锯末生物炭,差异显著(P=0.048).  相似文献   

17.
黄土区果园和刺槐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园和刺槐是黄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两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比分析二者土壤固碳功能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治理的王东沟小流域,选取坡地上不同生长年限苹果园和刺槐林群落,测定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以及根系生物量和地表凋落物含量,研究不同治理措施下S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苹果园中SOC、TN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刺槐林中呈增加趋势.与农地(对照)相比,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SOC、TN含量分别降低了3.26%、10.54%、18.08%、22.55%和-8.08%、-0.48%、4.97%、16.91%,12年、18年、25年刺槐林SOC、TN含量分别增加了5.31%、32.36%、44.13%和2.49%、15.75%、24.22%;2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细根生物量,分别为农地(对照)的25.97%、66.23%、85.71%和96.10%,凋落物量均为0 g·m-2,而12年、18年、25年刺槐林细根生物量相较农地(对照),分别增加了23.53%、79.41%、157.35%,凋落物输入量分别为194、298、433g·(m2·a)-1;3有机物输入差异是导致果园和刺槐生态系统土壤固碳功能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