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之后,建设生态文明已然成为各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指南。但受传统发展方式的影响,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仍然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现实阻扰,生态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生态文明的要义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融的关系。形成这种关系,需要人类认知和行动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4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生态的日益失衡,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批判成为一种思潮,其中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罪魁祸首的观点成为定见之一。提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已经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融入了可持续发展观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成为达到经济、社会、环境3者协调发展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4.
“平衡”是世间万物之本,而生态健康却与自然、社会、政治以及人体平衡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健康已成为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本文提出了“平衡”是生态健康之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一“平衡”,简明地论述了平衡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值得思考,对如何理解和审视“生态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切实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多年来我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层层明确责任分工,并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举措。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天津城市定位的客观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期间提出“两个走在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强调“要把真功夫用在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上”.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到2020年,高水平建成生态城市.为此,天津市政府以3年为周期,滚动制定并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创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省”,不仅是应对危机、调整结构、保持增长的现实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相似文献   

8.
“休养生息”作为中国古老生态智慧和环境意识的一种回归,是对“先污染、后治理”错误思路的匡正。“休养生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措施、是维护群众健康和发展的保证、是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升华、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四川省大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四川省级生态县、省环保模范县、省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县,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大邑特色的生态发展路子,谱写了生态文明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生态意识——一个新的文化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本来就具有反生态的性质。强大的工业文化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但它已受到文化反生态性质的制约。工业文化的弊端唤醒了人类的生态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意识既是一种悟性、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文化命题。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价值标准观的转变,它采用多样性价值体系,从而实现了从单目标向多目标、从自生向共生、从因果观向网络观和从驾驭向调节方向的转变,这场转变是人类思维领域里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谢子超 《环境科技》2000,13(2):46-48
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工业文明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引发人们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依存、对立与协调统一的过程,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上、文化上、社会上、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可承受性。用东方古老哲理思想整合西方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弊端,试求探索出一条“天人合一”、“东西合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可怕后果已经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生态危机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反思人类在地球上的角色定位,以及应负的责任,重构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四个维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发展与保护带来了新机遇.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建设中存在问题.从生态伦理、生态补偿、环境立法和耗散结构理论四个维度视角出发,厘清了社区共管模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构建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管理新构想,认为社区共管模式应是一种在生态法则基础上,由政府主导、社区参与、资源共享、权力均等、义务均担,生态环境有序健康演进和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模式.本研究旨在为实现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科学性提供支撑和范式.  相似文献   

14.
以绿色科技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不断升级.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21世纪,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小其负面效应.绿色科技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科学技术,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努力减少或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在阐述绿色科技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绿色科技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在中国发展绿色科技及绿色科技产业.  相似文献   

15.
生态规划是在调查分析区域内各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异和承载力,分析人为活动对该区域的影响以及调控方向,为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区域内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制定张承地区的生态规划,是建设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的重要支撑.但是目前张家口市生态规划存在专门研究文献非常少、缺乏对微地形的考虑和分析、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做好张家口市生态规划,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必须落脚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政方针,注重京津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必须要紧密结合张家口市当前面临的建成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京张联合举办冬奥会等多个发展节点.  相似文献   

16.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古老残遗植物及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植被带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受传统资源开发模式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难度极大。西部大开发为这一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了机遇,通过旅游开发,建立新的经济开发模式,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好转,以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就该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强化人类自我约束,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外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论文对当前国外的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活动作了介绍。城市自然保护包括野生生物生境保护、城市地区湿地及自然景观保护等内容。城市生态重建则主要有生态公园建设、废弃地生态重建、城市扩散廊道体系建设等方面。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具有以生态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注重生态过程的恢复;多目标、多层次规划设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给出了4点对于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抗解问题与有限理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被视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分析和总结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开展的“双评价”工作,发现“双评价”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仍然存在对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科学机理认识不足、评价技术方法不完善、应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需要面向生态文明理念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需求,完善“双评价”的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应用逻辑,提升“双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应认识到国土空间规划本质上是个抗解问题,“双评价”只能发挥有限理性作用,应重视通过沟通交流、公众参与等方式应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具体问题,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当前世界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新思想、新观点,结合国际自然资源保护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通过①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②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影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主要问题;③促进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几点认识等三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对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较为实际可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