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为研究江河航道环保疏浚的影响因素,选取三峡库区沿线污染较为严重的李家沱码头的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底泥样本中加入钝化剂PAC及钝化剂硝酸钙,7 d后分别用普通疏浚铰刀、普通加罩铰刀、环保螺旋铰刀和环保螺旋加罩铰刀进行疏浚考察疏浚后48 h内上覆水中污染物COD、TP、TN、NH_3-N的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种污染物的释放量,在加入钝化剂PAC进行疏浚后,比加入钝化剂硝酸钙疏浚后少,且疏浚设备环保螺旋铰刀的疏浚效果优于普通的工程铰刀。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绞吸式挖泥船疏浚过程中产生的底泥污染物释放量,避免对水体形成二次污染,需对其进行环保功能改造。论文分别采用普通绞刀、螺旋绞刀以及加装防扩散装置的普通绞刀和锥形螺旋绞刀进行疏浚模拟试验,考察疏浚点周围上覆水中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各种疏浚设备的环保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螺旋绞刀疏浚时,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量比采用普通绞刀时小。同时,在这两类绞刀上加装防扩散装置均能有效降低污染物释放量,特别是能有效抑制疏浚后1 h内营养盐氮的释放。普通绞吸式挖泥船环保功能的最佳改造方案为采用螺旋绞刀替代普通绞刀并加装防扩散装置。  相似文献   

3.
湖泊疏浚方式对内源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超  钟继承  范成新  孔明  余居华 《环境科学》2013,34(10):3872-3878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疏浚方式对内源氮磷释放的影响以及不同湖区疏浚后氮磷释放的差异性.理想式疏浚和绞吸式疏浚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分别为未疏浚的20%和72%,并且A(内湾)湖区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是B(外湾)湖区的80%左右.理想式疏浚和绞吸式疏浚后沉积物氨氮的释放速率分别是抓斗式疏浚的40%和83%,但是这几种疏浚方式对氨氮的释放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短期内对氨氮的释放甚至是起促进作用的,并且A湖区(内湾)氮的释放速率约是B湖区(外湾)的1.5倍,这应该看作是湖泊疏浚工程一个潜在的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理想式和绞吸式疏浚方式对内源释放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外源输入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可以作为湖泊沉积物污染修复的手段,并且结合目前的技术手段,在太湖的疏浚工程中应尽量选择绞吸式疏浚.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底泥清淤疏浚是清除湖泊和河道内源污染、减少污染物释放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基于环保清淤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环保清淤与传统工程疏浚的区别,并介绍了环保清淤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底泥调研与分析评估、清淤深度控制、清淤方式及清淤设备选择、底泥脱水与固化、尾水处理与排放标准控制和底泥资源化方式等方面对环保清淤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湖泊水质修复和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环保清淤方案的比选设计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污染底泥是水体最主要的内源,存在污染物二次释放的风险,而环保疏浚可以有效地清除污染底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及其释放风险,因此近年来该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环保疏浚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清除河流、湖泊(水库)水体污染底泥中累积的污染物,并对浚后污泥进行安全处理处置,为污染河流、湖泊(水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发挥工程作用.作为湖泊、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疏浚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之一,也是湖泊河流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但底泥疏浚同时也存在疏浚效果不理想、可能造成原位扰动与异地污染、改变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生态风险.研究显示,未来环保疏浚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包括:① 基于调查评估基础上的污染底泥分区、分类环保疏浚及处理处置研究;②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与区域生态修复一体化设计研究;③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浚后干化-处理处置-资源化集成技术研究;④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处理和资源化全过程监管评估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雷晓玲  丁娟  雷雨 《环境工程》2015,33(2):140-142,57
环保疏浚因能将水体的污染底泥彻底去除,消除影响水质的潜在因素,从而成为治理水体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环保疏浚工程中扰动污染底泥、污染底泥处置不当等会导致环境的二次污染。各项减少底泥扰动以及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减少污染底泥扰动主要是通过改进疏浚设备工艺来实现,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环保疏浚设备是绞吸式挖泥船与环保绞刀。底泥的资源化利用不但可以改善其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可变废为宝,增加资源,目前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有土地利用、建筑材料、填方材料、污水处理材料、制氢技术等。  相似文献   

7.
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工程技术——滇池草海底泥疏挖及处置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论述了环保疏浚工程的特点,工程方案的主要内容,设备选型,底泥处置,以及干化等。笔者以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为实例介绍了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8.
环境疏浚技术在星云湖的工程化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疏浚是近年国际上新兴的的环保工程技术,近年云南省的一些高原湖泊也陆续开展了污染底泥环境疏浚。以星云湖为例,介绍了湖泊环境疏浚工程的典型内容,并对其中工艺参数的确定、设备选择、精度控制、底泥处置及防二次污染等环境疏浚的核心技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佛山水道概况、水体功能及水污染现状,对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佛山水道水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底泥环保疏浚方案并进行了比选.  相似文献   

10.
河湖环保疏浚处理工程会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底泥中含有氮磷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等多种环境污染物,若不予以合理的处理处置,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系统介绍了河湖疏浚底泥的化学组成特征,综述了河湖疏浚底泥调理、脱水、固化、稳定化、异位修复等常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总结了现有的河湖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并针对污染河湖疏浚底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生态风险评估、新型处理技术发展和绿色资源化利用产业、质量基准和技术规范构建等方面展望了河湖疏浚底泥处理的后续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阶地古红土在华南分布很广,是一项重要资源。本文以钱塘江中下游为例,查明:阶地古红土分布决定于局部新构造运动升沉量与构造断块活动;愈到下游,古红土土层愈厚;在每一地段,阶地愈高,红壤化作用愈深,表现在铁的活化度(Feo/Fed)减低,粘粒的 SiO2/Al2O3变小,酸性与粘性增强等。按新构造运动抬升时间与幅度,古红土还可划分为Q2与Q3两类,其上土壤的理化性质、作物的适种性及开发条件都不相同。二者的面积比(Q2/Q3)则与各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关于自然资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确立自然资源价值观是解决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带根本性的对策。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又是一种资产财富,应树立资源资产观念,建立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产权管理,实行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资源使用部门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中应实行产业化,对自然资源应进行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些问题都是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中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黄土高原空间范围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缺乏明确的定论。争论的焦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对自然地理现象空间分布过渡性的认识和处理的差异。本文从黄土、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及其毗邻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地貌区等几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划分黄土高原的客观标准,并根据野外考察和航卫片判读确定了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14.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公益诉讼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国家、社会和公众环境权益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也是最后屏障。从国内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出发,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旨在探索一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保护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试论资源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资源战略研究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展开讨论,第一部分论述了资源战略评价的基本公式与三大要点,即总体评价、相关评价和潜力评价;第二部分首次提出资源战略决策的程序,包括开发利用方向、开发利用规模、开发利用布局、开发利用时序、开发利用方式和资源保护等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资源开发决策的完整体系。全文系统地阐述了资源战略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基本方法,客观地反映了资源战略研究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孤东油田系新开发的油田工程之一。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滨海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其中,风暴潮、黄泛和河口蚀退等不利的灾害因素,对油田安全生产的威胁比较突出。在掌握这些灾害因素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相应地提出了加固油田堤防工程、河口海岸工程等环境保护对策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有工业基础及其资源开发环境因素,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为实现中长期工业实力达到与其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战略目标,中国南方工业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型经济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建立内外向结合型工业结构;实行以轻型工业为主导部门,以基础工业为整体工业的推进部门的产业倾斜策略,和以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为主轴线,以大中城市(含沿海港口开发区)为极点的点轴开发的非均衡发展策略;强化地域间、产业或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推进包括原料-加工中心在内的工业综合体的开发模式,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优势产业与地方性产业等多层次、不同类型的综合工业基地,以求振兴全区工业,井增强其在全国经济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沿海农田林网建设关键技术的经济学择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沿海地区农田林网的经营类型、造林树种、林带配置进行了技术经济学分析和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择优。结果表明:农田林网经营类型宜选择复合经营的果材兼用型林网。造林树种可选择速生丰产的杨树等用材树种和经济效益高的桃树等果树。林网配置在海堤河岸上选择用材树种,营造基干林带,筑起大网格框架;在道路沟渠上立体配置林果树种,营造主林带和副林带,构建中网格;在脱盐排水沟上添加果树辅助林带,建立小网格,形成多树种多林种合作、大中小网格配套、多道防线联防、多效益多产品产出的复合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清洁生产的起源以及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并结合赤峰地区铜冶炼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供参考,以促进铜冶炼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干早地区资源合理化开发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是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文章在分析该区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基础上,应用自然资源转换开发模式,提出该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的意见:认为应从6个方面建设配套的协调发展的资源-经济发展体系及建立8个资源-经济开发区,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