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灾害防治集对论优态共存准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士良 《灾害学》2009,24(3):16-21
地质灾害是威胁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关乎国计民生.地质灾害是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恶化的结果,其孕育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过程具有诸多不确定性,给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带来影响.借助系统工程中处理不确定性的"集对分析"理论,剖析了地质灾害防治中相关因素及其作用与转化,探讨了系统不确定性的分析与处理方法,提出了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同的优态共存准则,以助于有效保障人与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并为灾害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及其整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多变的地质地理环境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川藏公路沿线的泥石流、崩塌、滑坡、冰冻雪害、水毁、沙埋等地质灾害发育广泛,爆发频繁,危害严重。公路地质灾害的整治要坚持“可知可治”的技术原则和“综合防治”的基本方针,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航片解译、现场调查和GIS分析,对意大利南部城市San Arcangelo市的滑坡进行了研究,对不同类型滑坡的机理、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滑坡的控制因素有一定差异,形成的环境因素也各不相同;宏观上讲,滑坡的形成在多数情况下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滑坡灾害的防治除了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以外,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减轻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是互利的,灾害的防治是环境质量的保证,环境条件的改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灾害的发生或降低灾害的程度和频度。如此同步进行可有效防灾,有效保护环境。分析了黑龙江省地质灾害概况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探讨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该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和地质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及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了今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在此背景下,从地形特征的角度简要阐述了城市易涝区,对城市内涝的成因进行系统性分析,将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因素归纳为自然因素、规划因素、工程因素、管理因素,并分别进行论述。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回顾了我国在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过程中所采取的做法,做出的改进,指出在规划设计、管网建设、体制机制、应急抢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指出变化环境下城市内涝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州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地质环境渐趋恶化,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这些地质灾害而言,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其地质构造基础,强烈风化与疏松地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与径流量丰沛是其动力条件,暴雨、洪水则是其诱发因素.人类活动,如过量抽取地下水、乱采滥伐森林植被等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压力,破坏了生态平衡,成为重要的致灾因子.广州城市地质灾害在过去10年里呈波浪状上升态势,1998年以来尤为严重;空间上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广花盆地和低山丘陵区.  相似文献   

7.
当代全球变化下城市洪涝灾害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和城市化是当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它们分别涉及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从系统论出发,分析了当代全球变化下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指出城市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存在着加剧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未雨绸缪,加大对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武义县三坑口滑坡分析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东南部的沿海山区丘陵地带,每年梅雨季节和台风讯期的集中降水和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给地质环境原本就脆弱的山区人民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分析山区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提出工程防治措施,是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浙江省武义县三坑口滑坡的岩性、滑体、滑动面的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的实地调查,分析滑坡各部分的稳定性后,文章指出:研究区滑坡的形成机制是该区地质构造背景、气候降雨和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因地制宜地采取社会防范对策和工程技术防治措施,为当地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构建和谐、科学和可持续的山区民居生存环境,为各级政府制定减灾政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安徽"两山一湖"地区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跃东  向钒  许国娥 《灾害学》2004,19(4):40-45
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及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是制约安徽"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调查了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和主要地质灾害,分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及水体污染、环境地质问题的原因及其时、空、强特征,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支兵发 《灾害学》2008,23(2):59-64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需从评价区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特点、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系统分析人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具有地域特色、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可行的评价方法,应用包括GIS、RS在内的评价技术与工作平台,重视评价过程分析并强调评价结果的检验。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为例,从区域生态适宜性与人居适宜性角度分别进行基于GIS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获得了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的评价结果,达到了为农林业优势发展空间的选择、泛都市空间拓展方向的确定提供宏观依据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